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教育

打印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理念性存在,对人的行为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特有的不稳定性、易变性特征,在一些学生中价值观的异化现象还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各种观念形态存在。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异化现象

  简单说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异化现象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

  1.个人中心主义抬头,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对集体的归属和集体行为规范的遵守。当今,很多大学生在过分强调彰显个性的思潮下走向了“个人主义”的误区,凡事都喜欢标新立异,排斥集体的归属而一味看重自己与他人的差别。特别是在当今独生子女众多的社会状况下,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模式,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应该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共存的基础之上。

  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于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利益与发展毫不关心。“个人主义”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凡事只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的存在。因此,当今一部分大学生就局限于小我的狭隘视野,“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别人瓦上霜”,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谈到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时,这些学生也往往会表现出一份不屑,认为那种激情和高尚都已经过时。这些现象都折射出当下一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空白。

  3.功利主义趋向明显,缺乏对于人文价值的关注,过分追求现实效用。随着社会对于效率的越发推崇,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开始蔓延。比如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往往以“哪门课比较好及格、容易拿高分”作为选课的标准,而不是看重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很多人忙着考各种实用证书、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此服务于自己的就业。固然,就业应该是学生关注的对象,也应该成为学习时努力的一个目标,但是,把它极端化为唯一的指标就失去了大学的初衷。

  4.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坚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相对安逸、幸福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即便在学校里,很多学生也只是学习比较刻苦,却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工作与劳动的困难和强度大多缺乏体会。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刚刚接触社会时,往往表现出不肯吃苦、不能吃苦,一味回避困难,追求安逸的状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价值观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之上的伦理教化之学,注重对个体道德自觉的开拓与道德境界的提升,尤其强调合理把握个人与社会国家的辩证关系。因此,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理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和价值观构建的思想资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浓厚的“家国一体”之情怀。一般说来,人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自利,走不出自我小家庭、小圈子的“小我”式存在;一种则是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自身的发展、奋斗紧密结合的“大我”式存在。以传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教人去选择后一种活法,追求一个大写的人生。《大学》强调儒者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与家、家与国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责任意识和道德修持是每一个人都所应当具有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在这种家国情怀的培育下,才会有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才会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可以说,家国情怀已经在千百年来“成圣”理念的教化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了民族精神中的核心要素,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先义后利”、兼顾而有序的辩证义利观。“义利之辩”一直是儒学中被频繁探讨的重要话题。孔子肯定了“利”为众人之所需所求,有其当然合理性,但同时又警惕世人不要因利弃义,而应取之有道。在孔子看来,仁与义是君子终生无时无刻都应遵循的原则,任何利益与之相冲突都应舍弃,只有在仁与义范围内的利益才是正当之利。同时,孔子反对过分扩张自己的物质性欲求,而主张以求道代替纵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这种义利观带有辩证色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面对抉择之际,首先以义去筛选之,做到义利的平衡,避免陷入过分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泥淖中。同时,对于道的孜孜以求则又会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充实,找到一个积极昂扬的人生目标,避免心灵空虚带来的颓废迷失。当然,这种“道”在今天应被赋予现代的精神与内容,即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与自身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的一生都可以视作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现实写照。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和剥削是他毕生的愿望,也是促使他十数载周游列国的根本动力。孔子的这种坚守使得“自强不息”成为了儒家人格中的重要内容,在历代儒者那里都得到了发扬。孟子在阐述到圣人的历练过程时就对“自强不息”之精神作了生动的诠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这里,孟子所强调的就是一种经历过磨难而仍然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的人,才可以在充满各种困难与挑战的现实中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可能。

 三、运用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由上可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理论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着极为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然而,价值观的培育毕竟是一项现实的工作,只有我们方法得当,这种传统资源才可能为当代所用。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来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育,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善于将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用国学的经典格言与名人典故来充实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师们把国学知识引入思想教育课堂,用同学们喜闻乐见、活泼生动的故事、格言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用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价值观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力,把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用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觉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主动性。制作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网络动漫节目和传统文化知识网站,通过包括动漫视频、古代伟人典故、励志格言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开展定期的国学经典诵读与讨论活动。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载体,也是大学生全面、深入把握传统文化的主要方法。因此,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讨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大学生需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遨游,找到中华文化的根,体味到中华文化的厚,感受到文化、国家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个人的价值观予以扬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y/2015-05-16/31965.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5-16 关键字:教育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