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还要更多的航母?
本周,“福建”号航空母舰进行了首次海试,向入役又迈出新的一步,这毫无疑问是提气的大事。海试消息一出,办公室里的老几位都在祝贺我,说本期军评的选题不必头痛了,但我并没有轻松之感,毕竟关于“福建”舰,能想到的方方面面似乎大家都已经聊过了,还能说些什么呢?
年纪大了就喜欢回顾当年,10多年前刚到观网工作的时候,正赶上“辽宁”舰入列,当时报刊杂志和网站的航母热比今天可是热多了。
当时写了一篇发表在《社会观察》杂志上的文章,大概意思就是谈航母对于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来说的意义,其中一个论点就是苏联由于经济问题,发展大海军主要是出于全球争霸的考虑,但这个国家并没有不可或缺的海上生命线,因此苏联海军和联共(布)就航母的价值和意义一直反反复复在考虑。而且,这种反复还不是说经济好了,有钱,咱造航母,经济不好了,没钱,咱就缓缓,苏联航母起起伏伏的经历,和苏联经济好不好似乎没关系,只关乎海军和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好恶。
航母,俄罗斯也不是不想要啊
其实这和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对于海军的态度是一样的,俄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它即使没有海军,也可以活,甚至在主要依靠资源出口赚钱的年代,还可以活得不错;只有在它试图向外扩张的时候,海军和海军实力在现代的代表——航母,对于苏联、俄罗斯才显得有些特别的意义。
美国作为一个“仗剑经商”的国家,海军对于它的意义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今天,美国利用霸权优势在全球化体系中吸血,海上霸权就更显其重要性。
而对于“辽宁”舰时代的中国来说,我们也同样必须依靠全球化来维持自身的经济繁荣,但我们的模式和美国不一样,我们讲的是贸易和共赢。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每次国际上重大事件发生,国内就会出现“孤立主义”的声音,也就是说“我们美国独享一整个大陆,还要什么世界,我们关起门来日子照样过,而且过得还很好。”
但根据1941年美国的经济统计显示,即使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依然缓慢。而美国参加二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美国终于意识到,“世界工厂”不能关起门来开,光靠本国市场——即使当时的美国市场已经是世界最大单一市场,依然无法实现经济繁荣。美国必须出去,从全世界获得资源和市场,并且要保持海上贸易不能中断,才能突破限制美国进一步崛起的“玻璃天花板”。
二战前美国人就意识到,光靠本国市场实现不了持续经济繁荣。
当然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美国成功了。
但今天中国却无法简单的复制美国当年的路子,英美禅让这件事的本质是“小本土,大殖民”的“世界帝国1.0”版本过时了,曾经英国仅靠本国的工业就能够占领全世界的市场,建立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但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这种模式已经竞争不过“超级大国”模式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基本特点是本国面积广大,工业化程度高,独立可以维持一套完整工业体系,并建立依托于工业体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以此向外发挥影响力,建立世界霸权。
这样的世界霸权的实力远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所建立的殖民帝国强大得多,它不再需要殖民,因为殖民帝国是要让殖民地停留在非工业化时代,仅仅作为市场和资源产地而存在。而超级大国模式下,“附庸国”取代了“殖民地”,这些附庸国也需要工业化,只不过是相对低端,或者是不完整的工业化。超级大国不再是利用“工农业剪刀差”,而是通过“高低级产业剪刀差”来进行盘剥。举例而言,通过技术优势,高技术产品的附加值远远高于低技术产品,超级大国可以在本国只保留高技术产业,将低技术产业转移出去,实际上和工农业剪刀差的道理是一样的。同样,通过控制全球金融业,超级大国就可以轻轻松松的通过金融游戏来收割那些主权不完整的附庸国,道理也是相通的。
只要超级大国维持在技术上,产业层级上的优越性,它就能维持有利的地位,反过来附庸国也能实现“经济奇迹”,甚至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只不过这种“第二”也只是名义上的而已,我们也看到了美国是如何把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割羊毛”的,甚至到了今天还可以再来割。
那么这一套要能玩转,就得确保两件事,第一是超级大国本身技术上的优势地位,第二是绝对的暴力后盾。
苏联曾经也想学美国玩这一套,但没学明白,经互会体系如果算总账下来,苏联反而亏本,甚至是被那些经互会体系内的“附庸国”给吸了血。说到底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而是苏联本身生产力水平发展远远没有到美国那样的程度,从根本上就学不了美国。
但21世纪的中国,走了一条奴隶翻身得解放的路子,21世纪开始美国想要通过把中国拉入美国的经济体系,转换成类似日本、德国那样的“附庸国”。但他们忘记了,当初提出全球化体系的时候,自己唱的那一套糊弄人的“高调”,是有可能真的实现的;毕竟从理论上讲互惠公平的贸易体系是可以行得通的,一个不搞收割、不把别国变成附庸国的大国,也可能通过全球化受益。
所以某种意义上美国说中国“搭便车”也没说错,确实是美国人搭起了全球化这个戏台,却没想到在台上上唱戏的是中国。如今美国人是打算把中国挤出全球化舞台,中国拒绝离开,那这个矛盾就很明确和尖锐了。
另外就是之前大家经常说的,中美对于世界地缘政治判断都有一些失误,美国人判断错了中国,没想到中国能从跟班变成和自己唱对台的主角。而中国判断错的是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或者说判断错了美国对“附庸国”控制能力到底有多强,结果发现曾经寄予厚望的欧洲、日韩,没有一个能站得起来,美国稍稍收紧缰绳都只能继续跪。
结果就是全世界的实力越来越多的转移到中美两个国家这里,你可以说美国今天已经空心化,但不可否认它的存量优势依然让人喘不过气。
美军的“存量优势”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中美竞争越来越难出现“共赢”局面,反而是向零和博弈发展。
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常说的“东升西降是趋势”存在一定限制条件,那就是美国必须主动或被动的放弃自己的全球霸权,否则它一定会尝试利用全球霸权,来赢得零和博弈,从而扭转局势。
而这种运用全球霸权,我们已经见识到了一点点,虽然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尝试给我们设置玻璃天花板,但我们明确拒绝接受之后,事情其实已经在变化之中了。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的很多观点来自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关系专家的观点,他说了一个比喻,我觉得很值得给大家说说。
如果说中美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叫做“离婚”,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案件“辛普森杀妻案”。在美国人眼里,如果闹离婚,分家产的条件实在谈不拢,干脆杀人越货,并非不可想象。
所以对我们来说,美国态度的进一步急转直下并非绝不可能,不能不防。
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和军事似乎不相关的话,最后的落点其实还是在军事问题上。不管是美国要杀人越货也好还是继续收割小弟也罢,前提都是美国的军事霸权必须维持。
在这种前提下,来看看我们的航母。
中国的航母怎么用,其实当初“辽宁”舰刚入列,大家就在期待我们的航母“走出去”,到印度洋上去,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去。
但这件事目前来看还为时过早,家门口的军事威胁尚未解决,还顾不到那么远。
某种角度来说,我国这几年经常谈的“双循环”当中,如果“内循环”仅限于我国国境之内,其实是有很大困难的,就和当初美国面临的问题一样,自我循环并不能维持持续的经济繁荣。
但如果我们换个想法,把那些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经贸往来的地方也加进来呢?
我们通过陆上通道能够到达的范围其实并不小,如果在极端条件下,美国及其附庸对我国陆上投送范围内的国家进行军事入侵或者策动危机,那么理论上——强调一下,是理论上——解放军的快速反应部队是能杀过去救我们朋友的命的。但在这些地区内,美国反而要面临投送能力限制,因为必须跨洋投送。当年在朝鲜和越南他们都打不赢,就更遑论今天的实力对比之下了。
那么,这些国家就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纳入到我们的经济循环里面来。但这个范围依然有限。
所以从长远来看,海上投送能力是必须的,而为了进行海上投送,掌握制海权就是必须的,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挑战美国的军事霸权。
做好军事准备,航母必不可少
所以美国人近年来对于在东南亚、印度洋上的经营还是很关注的,因为在美国军事精英们看来,在中国家门口阻挡中国实现统一,说到底是痴人说梦,等到那之后,这些目前还处于摩擦中的地区,就会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新防线。
只是说这是否有意义,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
今天的美国军事霸权有点像“薛定谔的猫”,到底存不存在,实际验证之前没法知道。如果美国全力以赴阻止中国统一,但还是没能阻挡住,那么它的军事霸权是否还能存在?
从实力角度讲,如果美国在全世界的潜在对手突然各自起事、且自身无法到处调兵的前提下,那么它将无法在所有地区取胜。这件事其实现在大家看的已经很明白了,如果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兵,那么美国军事霸权一定会完蛋。
所以美国必须依靠一部分心理优势,虚张声势。但这种虚张声势并非真的“虚”,而是建立在一种基础上:它如果放弃一处热点,那么一定能在另一处热点取得压倒性优势。
而美国的对手们不可能舍己为人,没有人想要成为被压倒性优势干掉的那一个,而是都想着自己成为那个被放弃的热点。
因此今天的美国军事优势必须建立在这种心理优势之上,所以特别敏感的问题就是投入巨大力量却遭遇失败。
一旦发生那种情况,美国的军事霸权就会真正彻底破产,而那时美国的世界体系也就会分崩瓦解,这对美国来说是最坏的情况。
但这种失败在“代理人战争”中是不会出现的,比如俄乌战争,美军并未直接参战,那就谈不上军事失败。如果乌克兰战败,美国会很丢人,但依然有绝对的暴力后盾,足以让它继续吸欧洲的血,甚至这些国家还会更加依附于美国,因为俄罗斯的“威胁”更加明显了。
在乌克兰的失败确实会丢人,但还没到让霸权崩盘的程度,只要美军不亲自下场
同样,如果在台湾海峡,如果美国选择不直接参战,它会很丢人,但军事霸权也依然能够维持,因为日韩依然必须仰美国鼻息,甚至不得不更加依附于美国。
但现实不会跟着理论走,上面的这一套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也是最近在国内网上很火的米尔斯海默教授最喜欢兜售的。
只是他这一套在美国政治精英眼里看来,无非是“续命”,让美国通过有限收缩、通过狠狠吸日韩、欧洲的血来暂时维持,以待将来东山再起。
但美国还能东山再起吗?如果真按照老米这一套逻辑,那就等于承认“东升西降是现实”了,那时欧洲、日韩这些附庸国还是否会甘心继续被吸血,都会出现问号了。
理性角度而言,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是对的,但美国霸权现在就不是靠理性在维持
所以目前美国也出现了不少人想着要大干一场,虽然照理来说,双方都觉得台湾不过是开幕,但美国已经有不少人想着“初战即决战”了,军事冒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我军从未把美国不干涉或较小力度的干涉当作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所有军事准备都是以美国在台湾地区进行决战的标准来的。只不过,这就有个问题,要先发制人吗?
因为美军不论最后是否在关键时刻选择退让,一定会集中巨大力量,摆出与我决战的架势——而我方不大可能直接上来就敲掉美国在亚太的全部基地,虽然我们有这个能力。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有能力先发制人把美军在亚太基地全部压制,取得第一波优势,但至少在理论上,我们不能用这个优势,反而要给美军第一波攻击的优势。也就是说要迎接美军的第一波攻击,然后才能进行反击。而这样的反击力度无疑会较小,因为美军一定会进行疏散,导致我们的打击力度降低,双方不得不进入更加“势均力敌”的决战。
当然,我们现在有陆基远程反舰能力,055的反舰火力也具有很大优势——但如果发生一些意外呢?
比如,我国目前的海洋监视卫星的能力一定要说起来的话,仍然存在短板,大型主动雷达侦察卫星数量不足,仍要依赖电子情报搜集;光学卫星的搜索能力就更差了,只能在电子情报搜集发现目标后进行识别,这就意味着美军的老策略——无线电静默、高速航行,仍能有效降低被卫星发现的几率。至于无侦-8这样的穿透性空中侦察是手段,也一样是要先大致确定目标位置,才能去搜索。总不见得弄两个师轰-6挂无侦-8去进行扇形搜索吧?即便真的如此,搜索效果大概也就和中途岛的时候美日那些水上侦察机一样,主要靠碰运气,那万一运气不好呢?
现代海军作战,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双方指挥艺术,军事技术和运气的综合比拼。
和平时期我们可以发布很清楚的美国航母卫星图,能跟踪全球范围内的美国航母,不表示战时我们一定能随时抓住它。美国海军这几年也没少进行这方面的试验,结论就是目前还是有可能做到短期内摆脱跟踪的。
目前,很多人设想的,在两艘航母支援下,在台湾岛东部进行登陆,或者把航母编队放到台湾岛以东洋面威慑美军战略轰炸机这样的行动,在美国航母可能短期摆脱跟踪的前提下,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军的机动范围较小,相对容易被美军定位。
而且在这个环境下,美军航母可以放在更后面的位置,我方的岸基超视距雷达将很难探测到那么远的位置,主要得依靠卫星,而我方数量较少的卫星将很难维持对广阔洋面的侦察能力。
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最不利的局面,我方航母编队被美军先定位。
虽然美国人的反舰导弹性能不咋的,但如果发生这种不利情况,也就意味着我军舰队必须面临敌人一波先手打击,而且是全力以赴的饱和攻击。挨过这一轮,才可能发起反击。
这也是美国CSIS等智库推演的情况,就是在海战中双方舰队“互相毁灭”,或者至少也是双方舰队都遭到伤筋动骨的损失。
当然这个惊悚故事听起来颇有点中途岛之战的感觉,但如果大家用CMO这类的军事推演游戏模拟一下,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出现的。
当然,即使按照最坏的情况推算,由于台湾毕竟是一个对我极端有利、对美国极端不利的战场环境,胜利是不必怀疑的。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双方战事必然扩大,那从长期来看对我们其实更有利。之前CSIS的推演当中就有一个场景是无限时间和战场范围的情况,最后美、日、韩亚太军力全部毁灭,中国完全胜利。
模拟毕竟是模拟,谁也无法保证实战中自己“手气”压倒对手,“料敌从宽”是双方都必然的选择
只是这样的胜利对于我们来说代价是否过大,我们想要的是一场短促而损失很小的胜利,一举解决台湾问题,然后迅速恢复和平、恢复贸易、恢复经济,但如果打到上述这样近乎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局面,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有违主旨的。
虽然CSIS去年的推演本身很可笑,比如美国沉了两艘航母才死千把号人,中国沉了两艘航母就死五六千人什么的算法,也不知道哪来的假设;但这些不重要,因为各国类似的推演多了去了。如果我们自己设置一个虚拟场景进行推演,在大力“料敌从宽”的背景下,很可能也会得出类似的结果。
这个结果说明什么?
其实说明不了什么,因为同样的虚拟场景,只要不那么“料敌从宽”,就完全可能推出一个非常乐观的结果,而且即使是已经如此料敌从宽,最后不也能赢吗?
这至少说明,“从实力的角度”而言,我军目前在台湾这个战场上的优势已经是不必怀疑的了,问题只是如果美军全力干涉,我们的优势到底有多大,如何尽可能减少伤亡、减少风险?可以说,在这类推演中,不考虑“橙军”(除了红蓝双方外的外国干涉军),那就什么都不是问题,什么巷战,吃我1吨激光炸弹,什么艾布兰战车,吃我红箭-10就完了。但考虑到“橙军”,那就什么都是问题。
美国在干涉台湾的情况下,如果还要维持中东、欧洲各部署一艘航母,按照他们最乐观的情况,有半年准备时间,紧急中断维护休整,最多能来3艘航母;如果放弃中东、欧洲,可以到5艘,只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再算上“大甲板”两栖攻击舰的话,还可以再多两艘。
所以“福建”舰形成战斗力可以说是刻不容缓,004不论如何建军百年是赶不上了,但3艘对5艘,至少比两艘对五艘也要好多了吧;况且福建舰的作战能力相比“辽宁”、“山东”有很大提高,不说别的,舰载预警机不仅可以对空搜索,也可以对海搜索,在不依赖卫星的情况下,也可以和美国航母编队的探测能力拉平,不会出现卫星没抓住目标,远程反舰打击火力就抓瞎这种事情。
时至今日,不考虑“橙军”的话,“蓝军”根本不是问题
当然另一方面,俄罗斯都知道在2022年连打8颗“格洛纳斯”,难道我们就不会在未来几年里针对性的多打卫星?我军的主动雷达海洋监视卫星在这几年内无疑要尽可能多得部署。“北斗”星座也会进一步补完,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加上低轨道小卫星和临战时发射的快速部署卫星,我们的卫星系统在未来几年里可能比现在的数量大幅度提高,这也是一种补充短板的必然。
还有打击火力的问题,虽然我军的“陆上行舟”打靶很成功,但毕竟还是试验环境,实战条件下对真正靶船的打击试验,次数实在太有限了,还不是很能说明问题。这几年内如果要让陆基远程反舰导弹系统的可靠性完全得到验证,无疑还需要多进行几次实验,并且按照我军一贯的传统,“料敌从宽”,这些系统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样,近年来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反导演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即进一步“料敌从宽”,毕竟按照我们的传统思维,如果我军的反导能力这么强,那就不能设想敌人反导能力比我们弱……这就涉及到新一代导弹的性能和数量都得再上一个档次。
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所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大考之前的模拟考肯定会一轮两轮三轮的进行下去,这些模拟考的难度很可能要比最后大考高得多,但相信所有朋友都能理解,任何模拟考也模拟不出真正决定命运的考试的真实状态。
之前曾经看到美军自己总结称,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之所以还能有大量军队撤回本国、没被美军追上歼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军自己的演习和推演中,伊军都是让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来扮演,所以撤退中一定会组织后卫战斗,让追击部队损失惨重,这些演习使得美军在实际行动中没敢放开手脚。直到后来2003年,事先摸清了伊拉克虚实,加上一路银弹开路,美军才敢搞巴格达大飙车。
而在海湾战争前,美军为自己准备了10万个裹尸袋,最后只用上了几百个,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事例。
以此观之,只能说还是那句老话吧,做最坏的准备,才有资格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llyd/js/2024-05-05/87864.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