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战略计划诞生始末
2012年9月27日,共和国63华诞前夕,大连港。
初秋灿烂的阳光下,海面风平浪静。码头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巨无霸——这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这天,舰上悬挂满旗,官兵精神抖擞,分区列队,航空母舰的交接入列仪式即将在这里举行。
上午10时许,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海军接舰部队授予军旗和命名证书。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
第一艘航空母舰的顺利交接入列,对于提高我军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和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
让我们回到一年前……
那是2011年8月10日,清晨5时,晨光熹微。大连港周边的制高点上已经站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军迷。5时9分,中国航母平台鸣笛三声,缓缓驶出大连港。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就在此前的7月2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改造出来的航母将用于军队的科研试验和训练。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对于航母改造问题作出的正式回应。
这艘被改造的航空母舰便是苏联的“瓦良格(Varyag)”号。
中国为什么要拥有航母?“瓦良格”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改造航母有困难吗?航母编队何时具有实战能力?如何看待“中国航母威胁论”?……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的军事专家或参与过中国航母战略计划决策的核心人士。
“黄水海军”成为“蓝水海军”的论证
人民海军自1949年4月23日成立以来,由于没有巡洋舰和驱逐舰等大型舰只,主要任务只能是在近岸海域实施防御作战,大力发展小型舰艇,还一度出现过“小炮艇万岁”的说法。在当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一次次从海上侵略中国,这已成为中国人民心头一道无法抹平的伤痕。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拥有大船,到深海远洋去,一雪国耻,越来越成为中国海军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我国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的下水,中国海军装备和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然而,当西方国家悄然兴起新军事变革之际,中国却因各种因素影响,错失了把握现代科技引发的战争形态变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不能不作出必要的牺牲,服从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十分缓慢,大海军的梦想似乎依然很遥远。
1987年3月下旬的一天,84岁高龄的海军前司令员萧劲光从报纸、电视上同时看到了一条新闻:总参一位领导在与外宾会谈时坦言,中国海军的战略是近海防御,不需要、也不准备搞航空母舰。短短几句话,引起了萧劲光的注意和深思,他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中国不需要搞航母?”然后又自言自语道:“这个问题要研究,不知刘司令怎么考虑?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张搞航母的。”萧劲光所说的“刘司令”,就是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
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与毛泽东在一起
就在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71岁的刘华清来到萧劲光的住处。两代海军司令员在会客厅里,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倾心交谈。
长期以来,我国海军历届领导对航母的发展关注有加。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就曾撰文指出,中国海军需要航空母舰:一个舰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的胜利和保证。
1970年4月下旬,时任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主任的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了工程方案。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缓和的时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的无人侦察机经常侵入中国的领海,在海空领域技不如人的中国军队除了表示抗议外,办法并不多。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但这一论证过程到了1971年9月,因为历史原因戛然而止。
1979年末,邓小平预见到海洋将成为中国安全防御的主要方向,但为了不分散经济建设的精力,他提出“建设一支精干、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并一再强调要精、要现代化,以应对近海作战的需求。邓小平的这一表态,表明中国的海军进入“近海防御”阶段。
1980年5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访问美国,参观了“小鹰”号和“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官员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航母的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刘华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80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耿飙访美,副总参谋长刘华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国海军“突击者”号常规动力航母
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针对这一形势,刘华清指出,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984年1月至1987年1月,海军第一、二、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刘华清提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因此,他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带领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装的相关人员,向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我国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刘华清认为:“对航母的发展,‘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当年8月,《海军杂志》和《人民海军报》发表了萧劲光的署名文章《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文章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强烈反响。成百上千封“海军迷”的来信涌入报社,询问中国海军什么时候有航母;很多上小学的“红领巾”们,把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寄给报社,用稚嫩的笔迹写道:“支援海军建航母!”
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有关负责人与专家于当年在青岛召开了航母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发展航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研制指导思想、战术技术状态等6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央军委对航母问题也议了很多次,但是苦于当时经费不足,思虑再三,航母暂时还是不能上马。军委副主席杨尚昆说,我们这样大的国家,没有一两艘航母不行,当然,现在还不能这样搞,下一代人把它搞出来。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于维护我国战略利益的需要,中国海军一定要走出近海,从“黄水海军”成为“蓝水海军”。而拥有航母编队,将是中国走向蓝水海军的最重要标志。
采访中,海军原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中将说,航空母舰之所以广受各国青睐,就在于航母编队巨大的打击力和防护力,在海战中几乎所向披靡。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航母编队已不单在战争运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航母已当之无愧地被推到了“非战争运用”的前台,并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此外,航母编队在反恐、反海盗、撤运侨民、维护海上交通线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在可预见的未来,航空母舰编队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负更重要的任务。张序三说,历史和实践均证明:任何世界大国要想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离不开航母的建设与运用,也离不开航母的展现与亮相。“中国不可能永远没有航母!”
曾任海军副司令的张序三中将
国防大学教授、世界新军事变革研究专家黄宏说:“只有有了航母,中国才能真正享有海权,即享有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我们才有可能跳出第一岛链的束缚,具有远洋防卫的能力,打开海军的战略空间。有了航母,我们也就有了海上浮动机场,才能突破陆基飞机受飞行半径的限制,将有限制空权扩大为无限制空权。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黄宏说,现代航母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舰,它已是一个与现代卫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集陆海空和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为一身,并在全球范围最具机动性质的作战平台。航母不仅在军事上拥有仅次于核武器的威慑功能,而且在外交上还成为加强与世界各国联系的纽带,增强国际合作,使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展现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罗援少将认为,我们发展航母的依据,首先是根据国防需求,其次要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承受力,还要考虑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航母不光是单纯的“吞金兽”,它也会带来必要的经济效益,拉动高科技产业链的发展。“我们看国防投入,不要光看投入的这一部分,更要看它的产出,它的产出就是给我们带来了安全,这是金钱所换不来的。”
“瓦良格”号自黑海到大连港的传奇
就在中国的航母计划迟迟未决之时,一个让航母从论证走向现实的机会出现了。
冷战时期的苏联,先后建造了三代航母。第三代航母设计代号1143.5,首舰“定单105”号,现为俄罗斯海军唯一在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第二艘“定单106”号,1985年12月6日开工,由当时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黑海造船厂)承建。经3年建造,船体于1988年竣工下水,并以苏联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首都的名字命名为“里加”号。这时,苏联已开始风雨飘摇。先是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里加”号改名为“瓦良格”号。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已建造了68%的“瓦良格”号停工。
1995年,在建的“瓦良格”号航母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的形式送给了乌克兰。乌克兰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也无力继续建造。
1995年,时任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访华,副总理基纳赫称,中乌之间正为“瓦良格”号谈判,其可能在华进行解体作业。
当时,乌克兰政府计算,“瓦良格”号解体需花费2.5亿美元,但解体后的废钢只能卖50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找到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张序三中将披露,当时中国曾派代表团5次赴乌磋商。但磋商受到美国的粗暴干涉。中方估算,要花费700亿元人民币,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而1995年我国军费开支还不到64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续建的费用太高,中方放弃了谈判。
1997年,乌克兰表示要出售“瓦良格”号,这条消息吸引了香港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他想把“瓦良格”号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包括迪斯科舞厅、旅馆和博彩设备等,日后将其停泊于澳门附近海域。
1997年停泊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中的“瓦良格”号
经谈判,1998年4月,徐增平以香港创律集团旗下子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名义,用2000万美元买下“瓦良格”号。交船前,乌克兰迫于美国的压力,将“瓦良格”号上的舰载武器设备和动力系统等设备拆卸一空,只剩下一个空壳。
1999年7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雇用ITC公司的SableCape号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
不料,当该船驶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准备通过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时,“在第三国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以“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他船只正常航行”等为由,拒绝“瓦良格”通过,并强行命令“瓦良格”号退回黑海。随后在8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再次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拦阻。“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只好返回原海港。此后,中土两国进行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直到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政府才同意让“瓦良格”号通过其海峡。
11月1日上午8时,晨雾散尽,“瓦良格”号这艘没有动力的庞然大物,在11艘拖船和12艘救难、消防船的前呼后拥、护航拖带下,顺利通过曲折狭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继而又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爱琴海。
2001年,“瓦良格”号通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
11月3日,由6艘拖船拖拽的“瓦良格”号遭遇前所未有的风暴,它与拖船连接的拖缆相继被刮断。这个庞然大物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漂向埃维亚岛,一度距该岛岸边只有80公里。后经过救援人员竭尽全力拯救,船只基本得到了控制。从风暴中脱险后,“瓦良格”号经地中海,穿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大西洋,经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又经莫桑比克的马普托,于2002年2月5日通过马六甲海峡,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12日进入南中国海,于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
2002年3月3日中午12时整,历尽艰险的“瓦良格”号安全停靠在大连内港西区4号散货码头,结束了航程1.52万海里、耗时4个月(123天)的艰难远航。
令“瓦良格”号购买者没料到的是,经过旅途的折腾,当这艘船抵达大连的时候,平添了500万美元的意外开支。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现创律公司的资金来源存疑。经调查发现,创律购买“瓦良格”号的款项是从国有的华夏银行贷款的,但这笔贷款并没有合法手续。于是,创律公司被要求还款,在其无力还款的情况下,“瓦良格”号被收归国有。
对于此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张序三说,“瓦良格”号抵达大连后,徐增平曾经找到已退休在家的自己,表示只要军方想要,愿意原价卖给海军。张序三不敢做主,建议他去问问船舶第七研究院。
“瓦良格”号抵达大连后,相关方曾为如何处理它发生争执。有关部门担心此举会带来外交风险,对购买“瓦良格”号颇有意见,一些其他的机构还曾建议将“瓦良格”号拆成废钢铁。但一直在航母问题上孜孜以求的军方有关部门认为这样做太可惜了,“将其改建成一艘训练舰也好”。于是,一个关于改建“瓦良格”号的报告报了上去。
这一等又是3年,经过风吹雨打的“瓦良格”号仍然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
2005年,改造报告终于被批了下来。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号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不远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2003年竣工的30万吨级船坞,开始了大改装过程……
改装中的“瓦良格”号
船坞内,附着在“瓦良格”号舰底厚厚的海洋生物被彻底清理,全舰表面喷涂防腐材料,螺旋桨、舵面等部件被检修一新。2005年8月,焕然一新的“瓦良格”重新出现在码头,舰身涂装了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常用的浅灰蓝色,水线下由原来的铁红色防锈漆变成黑色防锈材料。到了12月,“瓦良格”号的涂装基本完成。
2009年5月,“瓦良格”号舰艏的苏联海军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舷侧原有的俄文舰名也被铲去;8月21日,舰岛改造开始。
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号被推入舾装码头,改造的外部进程曝光在军迷眼前……
2011年8月1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大连港,中国首艘航母从这里驶出,首次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下水
当天凌晨,航母在拖船牵引下沉稳掉头,做好出港准备。5时9分,航母鸣笛三声,在晨雾中缓缓离港,惊起海鸥一片。
当天,大批军迷占领码头周边制高点,视野好的饭店人满为患,甚至有人携带家眷从甘肃赶来观看航母试航。望远镜在当地大卖,出租车司机成了专家,为游客解说航母。一时间,整个大连市沉浸在航母话题中……
改造“瓦良格”号对中国海军的意义
从航母的质量和性能上说,长期闲置后再改装,肯定不如一气呵成建新的好。那么,为什么我国要从一艘旧航母改造入手,而不是一开始就建造一艘全新航母?
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曾参与中国航母论证的海军少将尹卓坦言:“我国从改造一艘废旧航母平台开始,选择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航母发展之路。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航母不同于一般的舰艇,制造难度超乎想象。迄今为止,我国海军舰艇最大吨位不超过2万吨。人员缺乏训练,需要训练舰。就像我们开车,先用一辆二手车练练手,等开熟了再开新车一样。”他说,中国要掌握建造航母的全过程,必须从科研试验开始,主动力、管路设计、材料、电子等一个装备一个装备地解决技术问题。此外,这也是培训人员的平台。比如,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以前只能在陆上进行,今后就可以到航母上训练起降。
翻新、复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其复杂程度无异于建造一艘崭新的航母。改造“瓦良格”号,为中国大型舰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改装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发现瓦良格航母设计的缺陷与不足,这会为设计中国新型航母提供更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和借鉴。改装瓦良格的过程,可以加速中国相关武器的整合、研发和检验。中国有关航母方面的技术,除了弹射装置、动力等需要突破外,很多单项技术并不落后,与其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大的代价,研发出全新的航母去整合验证这些技术,不如改装瓦良格这个平台,早日实现这种验证。
改造“瓦良格”号,还带动了我国一系列尖端技术的研究。据介绍,就自建航母而言,平台建设不是难点,但航母对钢板等材质要求很高。如外壳钢板,在水里承受很大的压力,又如甲板钢材,须由大块高强度钢板拼焊而成,还要能承受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喷口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火焰。另外,现代航空母舰是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身的海上“巨无霸”,需要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这要靠整个国家来支撑。我国尚处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工作需要从头做起,要想建设一艘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航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瓦良格’号可使我们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好的效费比获得后发优势。虽然它不是最先进的,但有总比没有好,从零到一,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后发优势在于可以把最先进的技术移植到我们的航母上来。”罗援将军认为,航母虽然是机械化时代的产物,但是只要我们嵌入信息化的要素,仍然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尖兵利器。
军内人士介绍,改造完成的“辽宁”号将主要在中国近海海域进行试航,并与其他作战及保障舰艇开展验证性编队科目训练。中国首艘改装航母尽管是以训练舰的面貌低调示人,但是其强大的近防火力配置,以及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说明它并不只是“没有长牙的老虎”。
巡航海疆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黄宏教授指出,中国是海洋国家,发展航母是我们的权利。当然,中国不会当海上霸主,不会争夺海上霸权和地区霸权,不会以任何国家为作战目标,不会对他国构成安全威胁——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近海防卫战略不会改变。许多国防专家认为,在世界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全球责任的时候,中国迈出发展航母的步伐,是维护全球海洋安全、促进世界和平的体现,中国将来拥有航母只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海军航空兵舰载战斗机从“辽宁”号上起飞
多少年来,拥有航母一直是中国人心底的梦想。“零”的突破,既是量的飞跃,又是质的嬗变。从此,中国跨入了“航母俱乐部”,“从无到有”,值得欢呼!“从有到强”,更值得期盼!
(选自《党史纵览》40年典藏本)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s/2023-04-26/81423.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