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理论园地>

经济

打印

“吴市场”为什么要在“资本”问题上偷换概念?——兼小议“吴市场”要推进的“改革”

摘要:“吴市场”通过一系列的偷换概念,和凭空給国有企业加上各种罪名,把造成“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归因于所谓的“党国大公司”(国有企业)和“国进民退”,并且自我感觉极端良好地称他自己的观点有90%的人赞成,还吓唬别人,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重启改革。他还警告说:如果“不改革是死路一条。”

“吴市场”是何方神圣?就是大名鼎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吴敬链,他因为据说首先在中国提出实行“市场经济”而得名“吴市场”,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贡献就不用我多说了,他对中国的“贡献”相信很多人也知道了。

当然,他最早提出“权贵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这是极右。也许是因为这个概念对政治属性的标示太明显了,于是某些人去掉后面的部分,只留下“权贵”,这样就容易和“权力”混为一谈,煽风点火起来就方便多了。

他和“张双轨”、“厉股份”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们几个的“伟大贡献”也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已经86岁高龄本应该颐养天年的“吴市场”居然耐不住寂寞,于去年8月20日在中国改革论坛网发表了题为《改革就要打破党国大公司》的文章,这篇文章最近被某些人搬出来吓唬人。文章开宗明义就声称 :【改革共识已经形成,我所谓的共识就是: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重启改革。过去我的一些言论在网上反对的人比赞成的人多,这次90%的人赞成,这就是我说的共识。】

他警告说:“不改革是死路一条。”

这位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的“吴市场”同时还是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而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作为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的顾准的女儿顾秀林,对称吴为“顾准精神衣钵传人”这一说法极度不满,并强硬回击。这位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网络上著名的反转基因人士顾秀林在在微博上连发数弹: 【你们都去问问吴敬琏,从1957年开始批判顾准的是谁,后来定他反革命修正主义是谁,再后来当市场经济第一徒,从头到尾永远正确是谁?吴敬琏和顾准同一个研究室多少年?为何要到文革末期才知道顾准是奇才?这里面有什么不能讲、不想讲、至今也不讲的故事?】

下面话归正题。

“吴市场”所说的“改革”是什么东东呢?他的文章进一步说明:

【所谓“国家辛迪加”问题,不是一个国企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我们的体制就是列宁斯大林体制。列宁把它叫“国家辛迪加”,东欧的改革派经济学家用了更加现代的说法,叫做“党国大公司”。

中国现在的发展,就是列宁在1921年所说的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它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市场,另一方面,国家掌握着所有的“制高点”,“制高点”在中国的翻译叫“命脉”,这个东西是我们要改的。

经过几轮改革,到了上世纪末,我们宣布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个体制其实有很沉重的旧体制的遗产,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很多领域的改革有倒退,比如“国进民退”,所以中国是个半市场经济国家,这要继续发展下去,就是权贵资本主义。

现在有两个问题绕不开:一是旧的增长模式绕不开。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十几、二十几年了,问题愈演愈烈。从浅的方面来说,就是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从更深层面说,造成了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缓慢。靠大发钞票来支撑增长,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持续走高,我们现在的货币流通量马上就要到GDP的200%了,而世界上超过100%的国家都很少。二是权力介入经济领域以后,腐败愈演愈烈,现在已经深入骨髓。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很可能发生很大的问题,中国社会也很可能发生很大的问题。所以,最近一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不改革就注定要发生很大问题了。

先要分析分配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根本问题是我们的增长模式有问题。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而资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拥有不了的,资本的拥有者第一位是政府,第二位是企业,企业又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结果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倾斜,向国有大企业倾斜。】

请注意在他的文章中提供的因果链条:

他的改革的对象是所谓的“党国大公司”,他进一步解释说是列宁在1921年所说的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

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他认为是“在本世纪初,很多领域的改革有倒退,比如‘国进民退’,所以中国是个半市场经济国家。”

这又有什么危害性呢?他告诉我们:

【从浅的方面来说,就是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从更深层面说,造成了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缓慢。靠大发钞票来支撑增长,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持续走高。】

为什么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会缓慢呢,他分析原因说:

【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而资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拥有不了的,资本的拥有者第一位是政府,第二位是企业,企业又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结果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倾斜,向国有大企业倾斜。 】

他还说:

【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这是一个过去曾经有过的主流。”

2006年前后,国资委的文件就调转方向,向另外一个方向走了。

所以,方向是不坚定的。

我一般都是用特殊既得利益者即利用权力发财致富的人们来论述改革的阻力。他们利用权力得到财富,他们当然要反对改革。】

“党国大公司”造成“国进民退”,造成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造成了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缓慢,造成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于是他的观点“这次90%的人赞成”,所以,不进行“吴市场”及其志同道合者所说的“改革”, 就是“死路一条“。

他还用重庆作为参照系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这就是他提出的观点的因果关系链条。

作为经济学的门外汉,对那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就不扯了,而且也扯不了,但是我发现,在他提供的因果关系链条中,他立论的基础居然是通过一系列的偷换概念建立的,请再看看他的分析造成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缓慢的这段话:

“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而资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拥有不了的,资本的拥有者第一位是政府,第二位是企业,企业又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结果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倾斜,向国有大企业倾斜。”

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资本”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资本,是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l)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劳务、土地、资本。

资本是指: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耐用品。根据现今主流宏观经济学观点,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物质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是经济学家用来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术语。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

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然而今天我们来单独研究宏观经济存量核算时,“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那么“劳动”又是什么呢?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现在我们再回头分析“吴市场”的那段话。

第一句——“从投入方面看,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

从这句话的意思分析,能够作为“投入”的对象或者客体的“资本”只能是物质的东西,比如生产资料和货币等;而“劳动”只能是劳动者出卖的劳动力。能不能反过来理解,把“资本”和“劳动”都作为“投入”的主体呢?从“资本”即资本拥有者方面可以,但是从“劳动”即劳动者方面就不可以了,“劳动者比重越来越低”什么意思?是说劳动者的就业率降低还是说劳动者投入的东西减少了?而劳动者除了出卖劳动力以外还有什么可以投入的呢?因此在这里,“资本”和“劳动”只能是投入的对象和客体。

第二句——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

在这里,“资本”和“劳动”的概念都被偷换了,变成了投入的“主体”即“资本拥有者”和“出卖劳动力者”,因为作为物质的东西的生产资料和货币是不能作为收入的主体,因此不存在所谓收入高低的问题的。

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同样是“资本”这个概念,被“吴市场”随心所欲地变换其内涵,这是违反逻辑“同一律”的。

第三句——而资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拥有不了的,资本的拥有者第一位是政府,第二位是企业,企业又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结果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倾斜,向国有大企业倾斜。”

在这里,“资本”又变回了物质的东西,比如生产资料和货币等,他不但在一段话里面将“资本”这个概念的内涵变来变去,对其他一些概念的使用也非常随意,而且表述起来非常不严谨。

第一,因为从“非官”的角度说,一部分所谓的“普通老百姓”是会拥有“资本”的,比如任志强鼓吹“党民对立论”的时候,他就故意隐去他的“资本拥有者”的身份,采用的是“权力”、“民众”的两分法。实际上,同样具有“非官”属性的人当中,既包括不拥有权力又不拥有资本的纯粹的“民众”,又包括虽然不拥有权力却拥有资本的“资本拥有者”,后者虽然不具有权力的显性强制力,却具有隐性强制力。实际上,应该采取“权力”、“资本”、“民众”的三分法比较符合实际,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但是“吴市场”用“权力”、“民众”的两分法,从理论上掩盖了少数“非官”的人员拥有大量财富和资本的事实。

第二,他有意无意混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别,他所说的政府拥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拥有资本,实际上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政府只是拥有资金、货币,或者准确说只是代表全民保管和依法处置这些资金、货币,对生产资料的拥有只是通过国有企业,不知道他所谓的“政府拥有资本”是什么意思?其次,非国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私营企业既包括有权力背景的、没权力背景的,还包括有外国背景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隐去这部分企业?他到底想掩盖什么?另外,所谓的“私营企业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是”怎么回事?政府扶持了哪些私营企业?再另外,“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倾斜,向国有大企业倾斜。”又是怎么回事?他这里的所谓“收入分配”指的是对于所有国家来说完全一样的正常的财税收入,并且通过工资和奖金的形式对公职人员的分配,还是政府凭借权力瓜分掌握的资金?还是政府人员凭借对生产资料的间接管理获益?国有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高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是这跟中国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的现实有什么关系?再按照网络上提供的2013年的统计数字,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1980年大致为20∶1,1990年大致为7∶3,1996年为9∶11,最新的统计数字我没有找到,但是根据前段时间网络上的资料,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已经是公有制经济规模的几倍,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好像公私比是2:8(欢迎专业人士纠正)。我就奇了怪了,公职人员的“死工资”是明摆着在那里的,发不了财,也饿不死,加上国有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资即使再高能够占了中国财富的80%?即使政策再向国有大企业倾斜,仅仅是占国民经济规模的20%的国有大企业要对“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低”负责?作为资深经济学家的“吴市场”在发表这些高论的时候,难道只是凭自己的好恶,不需要用事实作为支撑?

在这段话里面,他用“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倾斜,向国有大企业倾斜。”的虚假论点一方面掩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大部分的事实;另一方面毫无根据地把“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低”归因于此。事实上,某些非公有制经济的老板利用“出卖劳动力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压低劳动者的收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越来越多的是这些老板通过任意和无度地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来造成劳动者单位时间的收入的降低。由于受到法律限制,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没有或者不多,而某些非公有制经济却随意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虽然从表面上看,某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不低于甚至高于公职人员和国企员工,但是实际上已经大打折扣,作为资深经济学家的“吴市场”真的是看不到这些?还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吴市场”通过一系列的偷换概念,和凭空給国有企业加上各种罪名,把造成“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归因于所谓的“党国大公司”(国有企业)和“国进民退”,并且自我感觉极端良好地称他自己的观点有90%的人赞成,还吓唬别人,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重启改革。他还警告说:如果“不改革是死路一条。”

其实,他所说的“改革”是什么,相信理解能力再差的人也能够悟出来了,但是,作为堂堂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要通过在“资本”问题上进行一系列偷换概念来推销自己的主张,通过一系列的诡辩术和非常不严谨的论述来论证这些主张,实在也太那个了吧?同时,他的观点的那个90%的支持率又是怎么来的?是哪个权威部门进行的统计?你不会是做梦中了解到的吧?不会是有意无意把某些私营企业主直接或者间接实际上压低劳动者的收入的责任也栽赃到国有企业头上吧?

而某些人此时此刻把“吴市场”去年的“高论”搬出来,本意是想搬出所谓“权威”吓唬政府和忽悠民众支持推进私有化,为他们所需要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最起码也为发起新一轮的财富掠夺大造舆论,但是结果贻笑大方,你这不是坑爹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6-05-31/38110.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乔峰 更新时间:2016-05-31 关键字:经济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