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杂志国庆特刊:共和国,你好!
今天流行什么?如果有一个成语能描述电信行业,那肯定是:一日千里。
本刊记者 吴杰
“东方红”乐曲,每逢整点时间,乐曲《东方红》总会在西长安街的上空回荡。这座1952年兴建的北京电报大楼,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噪音还很小,清脆的钟声可以传得很远。那时,到彻夜通明的北京电报大楼发封电报或是打个长途电话,算是件很奢侈的事。
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从书信到电报、电话再到可视电话,从传呼到大哥大、手机再到智能手机,从GSM到3G再到4G,从拨号上网到宽带、百兆宽带再到移动互联网,从纸条到短信、QQ再到微信、易信……发生在电信领域的进步和变化,几乎都是划时代的。
如果有一个成语能描述电信行业,那肯定是:一日千里。
它们渐近渐远
电报
1949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投入使用。
1970年,电报一个字要3分半钱;发一封信件,邮费8分钱。
1985年以前,北京电报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300万份,占电报局业务总量的一半。
1987年,中国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全国交换机、集中器总容量已达2.3万门,用户数达到7400多户,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路体系,同时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自动交换,用户电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通信手段。
2001年8月1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传统电报业务淡出日常生活。
传呼
“手持大哥大,腰别BP机”。上世纪90年代初,该组合曾为先富和装富的道具。
联通寻呼是国家公众通信网中最大的无线寻呼网,其前身是中国电信属下的无线寻呼业务。高峰时期在网用户6000万,网络遍及中国城乡。1999年,该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组建“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月又成建制划入中国联通,成为联通的一个业务部门。而不到两年,用户的流失量即高达千万。2005年底不足100万户,每年亏损都在1亿元以上。
试转向股票、警务等专业化服务无果后, 2007年 3月底,中国联通发布公告,寻呼服务业务在全国30个省市正式停业。
书信
写信,是慢时代的标志性情报传递工具。
邮政局(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收寄书信。人们全国的所有角落期待邮递员的到来,也更多的关心“有没有我的信”。
后来的短信、微信,或者电话、视频,这种即时通讯让人们失去写信的动力。对于邮政局,与个人提笔忘字一同出现的就是曾经最繁杂的工作——收拣、投递信件业务已经萎缩到忽略不计。
现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重点业务已经变为银行、快递、包裹和报刊订阅。
它们正在流行
固话
中学课本《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中,长途电话则成为了连接首都与平陆以及各个相关单位的生命线。可以想像,如果没有电话,就没有这61个阶级兄弟的生命。
新中国的电话,最初二三十年间,多分布于机关、国营单位、商场、商店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使用公共电话。
至于私人电话的逐渐普及,得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一部电话的初装费达到上千元,还要排上半年的队。
随后的20多年,固定电话开始从一种身份的象征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2008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4035.9万户,比1949年增长了1560倍,固定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0.05部提高到每百人25.5部。
固定电话不存在充电及手机信号辐射的问题,但受移动电话的冲击,近年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固定电话用户流失严重。根据中国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7月底,仅有2.72亿用户在使用固网电话服务,占全中国人口比例的20.5%。
现在正在流行的,也在慢慢消逝。这是个关于变的不朽哲学。
移动电话
手机的出现,可以说是个伟大的发明。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地方,可以随意接打电话、登录网络,与外界取得联系。
1987年,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首批用户有700个。
1994年,我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容量为5万门。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的手机用户呈裂变级增长。2001年11月底,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用户过亿和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7月31日,中国共有11.85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占全国人口的85%。
手机业务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如同坐了火箭一般。或许是缘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共同努力下,以前的手机信号不稳、覆盖区域较小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信号较强,地铁、电梯乃至珠穆朗玛峰顶均可覆盖。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火炬登顶珠穆朗玛峰通信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就是重要的例证。
网络
尽管1994年中国才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尽管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然而这一领域里前进的空间还很大。
有线宽带方面,目前中国开始推行“宽带中国”战略,两大骨干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在投入巨资改善中国宽带的现状,百兆宽带及光纤改造已在推行中。
相比有线网络,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取得蓬勃发展。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7月31日,11.85亿移动用户中,有8.2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其中3G上网用户总数达2.5亿户(3G用户3.2亿),月平均使用流量超过120兆。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未来4G的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成绩将更为显著。
变则通
电信行业史,最大的关键词是拆分重组。
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1994年3月,国务院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中国电信前身)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
1998年,邮政和电信主营,邮电部拆分为国家邮政局和信息产业部。同时,电信业政企分开,信息产业部负责电信行业监管,中国电信横空出世。
企业方面,大动作也是接二连三。
1994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联合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市话和移动业务方面与中国电信展开竞争,中国电信业的坚冰被正式打破。
1995年,中国电信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从此逐步实行政企分开。
1999年7月,中国电信基本完成原固定电话业务与移动业务的分离工作。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一个月后,在剥离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及卫星通信业务之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自此,中国通信行业进入多元化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至今,通信市场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重组,通信市场结构变得更为合理:由中国电信一家经营到中国电信和联通分庭抗礼,再到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六家逐鹿;最后形成了六合三的综合运营局面。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在世界500强电信企业(总共20家)中排名第4位、11位和14位。
通过不断的努力,目前中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能上网,95%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3G网络基本覆盖全国。
在中国移动、大唐电信等企业的努力下,通过不断的研发,中国拥有了自己的世界级移动3G和4G标准。
电信业对国民经济和老百姓信息生活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然而,与其他行业普遍存在的价格上涨不同的是,电信业的价格走势一路向下。
有全球第一大的电信用户市场做后盾,有世界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的支持,中国电信行业的未来,谁能限量呢?
药企的三步
新一轮医改后,中国航母级医药企业已然崛起
本刊记者 余智梅
2003年,“非典”突袭中国。这场世纪疫情把整个中国拖入了与疾病抗争的大规模战役。
呼吸机、X光机、诊断仪器、抗病毒药物、激素等医药用品,一时供不应求。危急之中,中国医药集团、华润集团为代表的医药“国家队”,迅速出击,确保医药物资及时调运到疫情防控一线。
中国医药企业应对危机的速度和实力,让很多跨国企业为之震撼。
其实,这只是新一代医药企业日益崛起的一个缩影。
1949年至今,中国医药产业走过了艰难而又辉煌的64年,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中国医药工业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缺医少药”的局面,在振兴中走向了强国之路。
公私合营
解放前,中国饱受内战和反帝战争的蹂躏。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等疾病肆虐。战后初期,中国人平均寿命不到35岁。
建国初期的医药产业,完全以国家统筹为主,政府出资大力加强制药工业基础建设,国家实行严格的产、供、销计划管理。
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成为行业的主流。一些百年老店面临前所未有的抉择。或坚定,或犹疑。
1954年,中药老字号同仁堂实行了公私合营。翌年,同仁堂经理乐松生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乐松生代表北京工商界,在天安门城楼向国家领导人递交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1957年,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成立,开创了中药西制的先河,给中药企业创造了新的典范。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的广州陈李济药厂在漫长的3个多世纪中,曲折跌宕,几经沧桑。
1954年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等七家药厂,一家甘泉药社,一家大生合记蜡店,组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成为又一公私合营药企。
被称作新中国第一家国营药企的美罗药业,其前身为大连满铁卫生研究所,始建于1925年8月。1958年7月,美罗药业在中国率先独立研制成功红霉素,一举震惊世界。
改革洗礼
历史是耐人寻味的,每个事件都充满了偶然,偶然中又往往隐藏着必然。
1976年,邓小平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宰者。中国的方向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巨大变化。经济建设成为了中国的主旋律。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计划经济中的一部分产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走入中国。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人们对于医药产业的需求大增。医药市场出现了供小于求的局面。
一种中国特色的企业形式——集体所有制企业给前进中的医药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很多的市、县、区政府都相继开办了药品生产企业,甚至很多地方军队系统也参与了进来。
这些集体企业创建之初,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先天不足,生存环境备受制约。或许由于一直心存危机,大部分集体企业迅速找到了一条求生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存活下来。 更有不少企业走向了辉煌之路。
1986年后,医药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一批新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工业史上崛起。
成立于1991年的三九集团,曾是中国最大的药企。旗下三九胃泰系列、三九感冒灵系列、三九皮炎平软膏等一批名牌产品享誉全国。
中国第一家上市药企哈药也是街知巷闻的品牌。这与它的迅速崛起和成功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圈外人知道“哈药”,大都是因为它在近年广告中的频频露面。
上海是中国医药工商业的发祥地,曾经成就了一批中国最早的民族医药企业。诞生于1996年的上药集团如今已成为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并跻身中国工业企业一百强。
1978年至2008年,历经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航母崛起
“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走多元化道路的中国药企步入了高科技时代,发展迅猛。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时中国所有的医药企业产值,尚不如美国辉瑞一家。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医药产业。
回顾美国和日本的医药产业“黄金时代”,都与当时两国推行医疗改革紧密相关,有力推动了药品市场发展。由此带来的是两国医药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跻身为全球医药市场前两位。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
2009年3月17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吹响了新一轮医改的号角,中国医药产业获得了大展宏图的绝佳契机。
组建大型医药航母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目标。中国医药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新时期医药产业的新象。
华润并购三九集团、整合北京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中国医药集团完成了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四家央企的重组一系列的强强联合,医药航母的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工商一体的骨干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正在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而世界500强中的华润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已然成为医药航母的领航者。这令中国药企在与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增添了几许优势。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3-10-13/23214.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