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二十六)
美国金融危机大事记(二十六)
2010年7月
1日,德国《商报》发表《奥巴马的绝望呼救》,“原文提要”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有可能在真正开始前便已结束。现在欧洲人应该出手了,因为美国不愿继续举债”。
法国《论坛报》登载《紧缩,公共债务的加速器》,认为欧洲财政紧缩政策将导致更多失业人口和债务出现,“要想降低债务与GDP的比例,首先需要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德国《世界报》报道,“中国已经获得了新的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2010年,中国将创造另一项纪录”,就是成为全球旅游业发动机。
2日,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表《比华尔街还糟糕》,说欧洲如果不认真清理银行业务,将面临全面经济溃败。
法国《论坛报》报道新兴国家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令人吃惊:中国同比增长11%,土耳其11.7%,巴西近9%,印度8.6%,泰国12%,台湾13.2%,马来西亚10.1%。
该报还刊有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摆脱大衰退的三项原则》:短期保持一些预算赤字,长期看缩减赤字必不可少;政府借贷应该用于加强公共投资、改善生产力状况,而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避免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扩大。
代表美国钢铁制造企业利益的50名美国两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长盖特纳,要求就中国鞍钢集团在美国投资一事展开调查,以确定是否应基于“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原因,禁止这项投资。
欧盟外交官宣布,欧盟将审议对中国产自行车及自行车零部件的进口税,并可能将惩罚性关税延长到2016年。
3日,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发表《人民币与现实主义》:“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了整个世界。全球2/3的影印机、鞋类、玩具和微波炉,半数的DVD播放机、数码相机和纺织品,1/3的个人电脑、DVD刻录机,1/4的手机、电视显示屏和汽车音响,这些都出自中国的工厂”,因此,“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在短期内可以给西方带来好处,但是必将惊醒在中国沉睡的‘科技巨人’”。
法国《费加罗报》发表《世界工厂失去竞争力》,认为亚洲国家、主要是中国生产成本提高,将有利于欧洲生产商发展,“中国变得过于昂贵,这有利于欧洲或地中海盆地的生产商”。
4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经济前景:要担心的事很多,但不会二次探底》,认为“新兴经济体领导下的复苏”将会继续。
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接受记者采访说,“欧美市场复苏疲软不振,甚至可能出现二次衰退”。
日本《产经新闻》发表《不要被“人民币泡沫”吞噬》。中国人所持有的货币总量超过美国的100万亿日元。货币膨胀必然带来经济泡沫。“认定中国已出现‘人民币泡沫’绝不为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泡沫,由日本银行的超级金融放宽政策和发行增资主导。因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而崩溃的美国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是美国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吞噬世界剩余资金而使自身得到飞跃性增殖的结果。泡沫直到崩溃前都将保持热度。许多企业家和投资家相信这一点,导致他们做出错误判断。
6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从美国到中国的各个市场,汽车业在今年上半年出现的全球复苏,正逐渐失去势头”。
《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中国大举购买日本国债》,说今年以来中国大量收购日本一年期以内的国债,1月到4月累计净买入5410亿日元,“恰逢人们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日益加剧,今后有可能将庞大的外汇市场用于投资日本国债”。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文章《中国经济何时会超过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规模15年内将超过美国。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发表《俄罗斯深受欧洲危机影响,巴西和印度经济持续看好》,认为新兴国家最大的风险来自通货膨胀。
同日该刊还有《世界“债务泡沫”将因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而破灭》。欧、美、日国债务泡沫已经形成,如果同时破灭,世界金融体系将陷入严重危机。
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需求不足令人对早早紧缩产生怀疑》。文章写道:
美国企业研究所网站发表《通货紧缩的威胁日益加剧》,说“美欧正在走向通货紧缩,而日本已经身陷其中”。
法国《论坛报》刊登《欧洲逐渐显示出“日本式”局面》,认为在欧洲统一实行紧缩计划可能导致新的银行危机。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国际奢侈品集团正在奢侈品领域积极推进中国制造。
路透社报道,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非洲所受到的冲击低于预期,2010年非洲综合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5%,尼日利亚最受西方资本青睐。
8日,《北京晚报》刊出苏文洋《6540万套空置房不是模型》,说中国660个城市调查显示,空置房达6540万套,可供2亿人居住。美国高盛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吉尔对中国媒体说:“中国房市泡沫风险已除去,中国政府做得非常非常出色”。他在7月3日《证券市场周刊》发表的《美国房价仍未触底》却根据它们在美国构建的模型说,房屋空置率每上升1%,两年后房价会下降5%。苏文洋文章问道:“怎么模型离开美国就狗屁不是了呢?”
9日,阿根廷《二十一世纪趋势》发表《人类技术公司王国,新的世界权势》。“原文提要”为:
《华盛顿邮报》(网络版)发表《全球失衡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认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恰恰是两年前导致灾难性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全球失衡,“世界各国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次求助于美国人充当消费者”。但是这种复苏“可能引发下一场危机”。
法新社报道,欧洲中央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于尔根·史塔克在欧洲央行的会议期间告诉记者,欧洲债务危机的最坏时期已经过去。
10日,路透社波士顿电,美国各州财政将“艰难度日”。
11日,阿根廷《民族报》发表《未来的世界:未来几个月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说今年下半年将决定世界经济是持续复苏还是出现新一轮衰退。
中国独立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发布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这被认为是中国在争夺国际金融话语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12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鲁比尼《萎靡不振的全球经济需要各国行动起来》,认为如果缺少这样的行动,“全球经济陷入双底衰退、新一轮金融危机卷土重来的风险就会显著上升。各国决策者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拖延了”。
《纽约时报》发表《随着数万亿债务到期,银行将面临自己的债务危机》。
同日该报还有克鲁格曼《无所作为的美联储》。
《华盛顿邮报》报道,奥巴马政府的债务和赤字委员会的两位联合主席,昨天对美国财政的未来作出悲观评价,认为“巨额债务就像是癌症”。
《华尔街日报》刊文,说美国“不担心中国抛售美国国债”,“投资者所担心的中国人民银行抛售美国国债,是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13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英国背负的真实国债数目:英国目前欠债4万亿英镑(41万亿人民币),比该机构之前的说法高4倍,比独立分析人士评估的高2倍。这就是说,无论男女老幼,平均每个英国人正背负着6.5万英镑(67万人民币)的债务,每个家庭要工作5年才能付清。报告表示,4万亿英镑的国债,包括公共部门养老金、国家养老金计划、民间融资计划成本以及经济低迷时期救援银行的支出等。
《纽约时报》网站载文《德国对华贸易急剧增长》,说德国和中国因为在制造业中保持优势,而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赢家,现在德国把对华贸易看作“经济复苏救星”。中国央行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新增外汇储备479亿多美元,第二季度新增72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上周购得4亿欧元的西班牙10年期债券,为欧元区经济“投了信任一票”。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发表《中国制造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
《纽约时报》刊登《澳大利亚不稳固的经济》,说澳大利亚经济因矿业繁荣愈发失衡。
14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在今年5月份之前的3个月内,英国失业人数下降了3万4千人,降至247万人,7.8%的失业率创下一年来最低纪录。在5月份之前的3个月内,英国就业人口上升了16万人,为2006年8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就业人数的上升,主要归功于创纪录的14万8千名兼职工作者数字的增长,而全职工作者只增长了1万2千人。目前兼职工作者占总就业人数的27%,为该项统计自1992年设立以来的最高纪录。有专家警告,目前不可过早乐观,失业率将在明年底可能重新上升。目前虽然就业市场趋于稳定,但卡梅伦新政府上台后,加大了公共开支削减的力度,一些公共岗位面临大量裁员压力,而私营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将无法抵消公共岗位削减所带来的失业人数的增加,因此失业率可能会重新上升。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发表约瑟夫·奈《双方皆痛苦的威胁确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说“金融恐怖平衡”让中美难以“翻脸”。
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中国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0.3%,CPI同比上涨2.6%,6月份上涨2.9%。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评论,称“中国旨在控制快速增长的努力取得成效”,“在让经济降温方面干得很漂亮”。
埃菲社华盛顿电,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第一大国。
“美国之音”说,今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加速增长,增幅达19.6%,说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对外资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美国参议院通过金融监管法案。这被认为是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全面彻底的银行及资本市场监管法案,待奥巴马签署即成为法律。
16日,美英大报就美国参议院通过金融监管法案发表评论。《华尔街日报》称其为“极具历史意义的金融监管法案”,报道美国民主党的看法:“新法案将降低再次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华盛顿邮报》说,这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次巨大胜利。《纽约时报》认为,新的监管规则将削弱银行的盈利。英国《金融时报》说,“美国人民再也不需要为华尔街的错误承担责任”。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高盛集团开出5.5亿美元的罚单。这被认为是金融史上的最高罚单。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发表鲁比尼《二次探底的日子里》,说“今年的全球经济又开始快速下行”。
日本《朝日新闻》发表《国内外经济面临减速风险》认为“欧洲金融不稳定因素仍未消除,美联储已进入‘经济减速警戒状态’,中国能否有效把握经济发展形势也是个未知数”。
法国《世界报》载文,说中国对绿色能源投资最大但仍依赖煤炭,对煤炭的需求不会减少。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制造为何缺少“含金量”》。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举行。中国足球队无缘参加。中国制造出口一种叫“呜呜祖拉”的喇叭响彻赛场内外。中国没有定价权。一个喇叭在世界杯官方卖107元人民币,在100度高温下工作的工人在其中得1毛,制造商得1毛多。
18日,墨西哥《改革报》刊登《新兴国家征服世界财富》,说世界越来越多富国成为债务国、穷国成为增长最快的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国家占有世界财富的比重已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23.7%,上升到目前的43.4%,“从而缩小了与富国之间的鸿沟”。
19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争取各方承诺,以求将其放贷资源从7500亿美元增至1万亿美元,“构建有望防止未来金融危机的安全网络”。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马丁·沃尔夫《为何在紧缩问题上进行辩论》,说“如果支持紧缩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不实行紧缩,就会给一些全球最重要的国家带来财政和金融冲击。如果支持紧缩的论点是错误的,那么,决定紧缩就会危及复苏,可能还会触发进一步的财政危机”。
国际能源机构(IEA)公布数据,指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中国超美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预计这将提高北京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德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驳斥了上述说法。
20日,西班牙《起义报》刊登《欧元危机,欧盟危机》。文章写道:
对欧元施压的根本目的是,让领取工资的工人们为危机埋单,并以这种方式将巨额的收益输送给商业企业,特别是那些金融机构。
欧元危机是由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对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权债务集中发动的“袭击”引发的。
这次对欧元攻击的首要目的是,把外国资本引向美国,以应对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增长的局面。
欧盟没有对破产国家的债务进行重组,而是先后出台了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和7500亿欧元的欧洲稳定机制。制定这两项干预机制的目的是,使接受这些资金的国家屈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如果我们看一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接受其贷款的国家开出的“良方”就会发现,其惯用的伎俩只有一个,即降低直接和间接工资收入,将公共服务私有化,取消社会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总是给民众带来贫穷。
对欧元的攻击和瓦解欧盟的行动,说到底,是美国发动的又一次攻势。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今天的凯恩斯主义者从上个世界三十年代后毫无长进》,批评美国继续扩大财政赤字的政策,“赤字救不了经济”。
英国石油公司表示,将以70亿美元价格向美国阿帕奇公司出售在美国、加拿大和埃及的资产,以帮助支付因墨西哥湾石油泄漏所要付出的费用。
《华尔街日报》报道,“亚洲开发银行周二称,由于整个地区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以及受中国收紧货币政策影响,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明年将放缓”。
中美官员就中国“自主创新”政策问题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会谈。中国方面的努力没有能够平息西方的不满。美国贸易副代表马兰蒂斯说,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俄罗斯《导报》报道,中国下半年出口增速将比上半年减半,从35.2%减到16.3%。
21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席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说人民币被低估10%到30%,要求人民币进一步显著升值,“我们希望它进一步显著变化”。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中国加快全球矿产收购步伐》。
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批准延长一项失业救助法案,数百万失业的美国人因此将能继续得到政府救济金。
日本内阁发布7月份月度经济报告,将美国经济下滑列为可能导致日本经济下挫的风险因素之一。报告说,尽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在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和内部经济政策拉动下,日本企业收益继续好转,经济景气有望步入可持续复苏轨道。但是,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可能下滑、金融资本市场动荡和通货紧缩等,都是可能导致日本经济下挫的风险因素,有必要加以关注。
2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德国慕尼黑伊福研究所发布《2010年度世界投资报告》,说世界各国对外投资总额2007年为2.1万亿美元,2009年1.1万亿美元,跌幅37%。现在中国成为“后起之秀”,“中国同时作为投资目的地和资本输出国,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出席国会众议院金融机构委员会听证会,认为美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在经济挣扎复苏之际,降低现阶段9.5%的高失业率”。美国失业率6月份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降至9.5%。这实际上反映更多失业人口放弃找工作,未被纳入统计。克鲁格曼预计下半年就业市场将更糟糕。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美国就业机器已经失灵。
22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研究发现,美国人经济不安全水平达25年来最高》。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谢国忠《再多刺激也阻止不了亚洲崛起》,说全球化削弱西方国家刺激举措,其经济停滞无可避免。
23日,《俄罗斯报》载文《人民币盯上欧元——中国正在成为欧元区的“大股东”》。
24日,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美国将预算赤字下调840亿美元》,说美国今年财政赤字仍将创出新高,达1.471万亿美元,占GDP的10%。
27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美欧资金积压于国债》,说截至5月末,日本国内143家银行持有国债138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6月,美国各银行持有国债1.4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6%;5月,欧元区国家银行持有国债1.5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9.8%。所有这些,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路透社报道,《奥巴马艰难兜售经济成就,选民难买账》。芝加哥大学教授斯蒂芬·豪厄尔说,“如果失业率降至8%,则他可望在2012年再展宏图;若失业率上升,他将遭遇困难”。
《华尔街日报》公布美国高薪首席执行官(CEO)排行榜,榜首为甲骨文公司的拉里·艾利森,过去10年来共领取薪酬18.4亿美元。
法新社自华盛顿报道,英国石油公司计划任命美国人担任首席执行官,“从而结束100多年来由英国人领导该公司的历史,这是该公司在挽回美国局面的未知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俄罗斯经济再次私有化》,说俄罗斯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提出,应出售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俄罗斯外贸银行和俄罗斯国有铁路公司在内的10家国有大公司的少数股份,总价值达290亿美元。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德国之声”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人民币“实质上被低估”。美国商会发表最新报告称,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很可能会继续引发美中之间的贸易争端和政治紧张局势”。
新华网华盛顿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7日发布报告说,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采取的“迅速、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减轻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确保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28日,法新社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再陷财政危机,面临19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要求政府雇员月休3天不带工资。
英国《泰晤士报》刊发报道,援引英国智库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最新报告,说中国可能在9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德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中国子公司将与大众汽车脱钩》,说大众中国将实现100%中国制造。
30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登《中国更加接近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称“北京的一位高级官员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人们激动不已地猜测,这个亚洲的新引擎可能已经超越日本,抵达了一块早就近在眼前的里程碑”。
31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务部今天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2.4%,增速低于此前几个月的3.7%。
美国《外交》双月刊杂志7/8月号刊出《应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北京的对外金融政策》,认为中国对外金融政策“迄今为止对其他国家有利”,“美国不必过于担心中国对外金融政策,但必须关注中国支持美政府不喜欢的政权”。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jj/2013-05-02/15896.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