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包被检测出转基因豆粉,背后问题引人担忧
儿童营养包被检测出转基因豆粉,背后问题引人担忧
编辑组
食物主权按:近日有记者深入调查各地营养包情况,暴露出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检出转基因豆粉成分。营养包本是原卫生部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大力推广的,如今却在低价竞标者得的市场怪象下成为毒品包。记者指出,检测结果显示有EPSPS基因,即抗草甘膦基因,在草甘膦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可能致癌物,还有英美两国研究发现草甘膦可导致脂肪肝等疾病的情况下(详情请看本文后边的“相关阅读”),大量使用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粉竟然出现在背负“改善儿童营养”重任的营养包里。当公共利益转嫁给争相竞逐低成本的市场,我们还能期待什么样的未来?
2012年开始,原卫生部和全国妇联合作,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推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向婴幼儿家庭免费发放营养包。
该项目近期在湖南省招标时却出现了中标公司报价低于理论成本价的情况,核算后营养包实际价格仅0.07元/包,低于其他企业和项目组专家核算的最低成本,更是远低于国家每包1元的预算标准。此外,湖南省营养包招标还出现了延迟问题,而低价中标和项目延期造成的直接影响之一是资金出现大量剩余。
《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发放的营养包,甚至疑似出现违规使用转基因豆粉的情况。项目管理单位今年1月曾委托北京市某分析测试中心对营养包抽样检测,其中辽宁美天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美天佳”)的营养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LECTIN基因、NOS基因和EPSPS基因阳性,说明其含有转基因成分。
某豆粉供货厂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转基因大豆价格比非转基因大豆便宜约2000元/吨,以1.5吨大豆产出1吨豆粉计算,转基因豆粉成本要低3000元。
国家卫计委历年下发的采购要求中均明确要求,营养包所用食物基质(包括I类速溶豆粉)必须是非转基因。上述豆粉厂工作人员表示,使用转基因大豆生产食品,在食品安全法中属于“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而记者在宁夏等地的营养包及有关材料上看到,美天佳在2016年的5批次营养包上存在技巧性处理,如在包装上标注“非转基因速溶豆粉”或“非转基因I类速溶豆粉”字样,该做法明显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此外,包装上的“维生素”标注,也超出国家项目办给出的标准。
据了解,美天佳的覆盖范围包括宁夏、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和云南等地。
美天佳一位赵姓经理24日回应《华夏时报》记者称,美天佳营养包不可能使用转基因豆粉,美天佳的豆粉和营养包都经过了权威部门的检测。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宁夏卫计委妇幼健康服务处。
来源:华夏时报,原文标题:湖南“营养包”七分钱隐忧、低价竞标难保营养包质量部分厂家检出转基因豆粉,记者 侯军 实习记者 吕方锐 北京报道,文章有删减。
延伸阅读一
转基因豆粉从哪来?
我国进口大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年美国批准了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种植许可。1997年我国便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当年进口大豆288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37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之后进口大豆的数量逐年增加,其中2015年全年进口8169万吨,创历史新高。
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我国已经累计进口6639万吨,比去年同期6013万吨增加73万吨,全年进口总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进口大豆绝大部分都是转基因大豆。
进口转基因大豆流入食品加工市场数量很难准确预计,根据黑龙江、内蒙东部大豆主产区外销量减少情况,以及国内其他省市场情况预计,2015年进口转基因大豆流入食品豆市场的数量大约为200万吨,2016年可能超过250万吨。进口转基因大豆非法违规流入食品豆市场,用于加工豆制品,对我国广大消费者、农民、豆制品加工企业,乃至国家玉米调减计划等诸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
来源:农产品期货网,文章有删减。
原文标题:进口大豆流入食品领域有多少?
编者插播: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批准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但近二十年却进口了大量的转基因大豆,不知有多少违法流入食品领域。上文已经提到,“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委托的抽样检测到营养包豆粉里含有EPSPS基因,就是转有抗草甘膦的基因,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转基因农业技术。由于草甘膦的内吸传导性导致其大量残留于相关作物,而关于草甘膦的危害却在不断被揭露……
延伸阅读二
研究人员:警惕草甘膦等药物残留的健康风险
目前我国面临的健康隐患和医疗负担越发凸显,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癌症及各种慢病发生率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医学营养学博士、山东省生态与健康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祥兵透露,2013-2014年北京小学生肥胖检出率19.5%,10%检出脂肪肝,全国肥胖儿童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成人II型糖尿病发生率20年增长了11-33倍。
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和营养健康,近三十年来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检测和监管大多是在生产技术领域和急性毒性损害方面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缺乏对环境和民众健康影响参数的相应标准的制定及监管。
孟祥兵表示,目前来看最为突出的就是抗生素、草甘膦等残留现象比较明显,而我国并没有制定系统的相关生产及上市产品的限量标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草甘膦、抗生素等残留对民众的健康产生的慢性损害都有明确的相关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Stephanise和美国Anthong Samsel 2013年9月在科技期刊《Entropy》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草甘膦与帕金森、不孕症、癌症有关。
而《自然》(Nature)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发表的新的研究发现,极微量的除草剂能够在实验鼠身上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详情见下边的相关阅读)。该研究与孟祥兵团队现在正在做的脂肪代谢相关内容有明显的交叉,且具有一致性,而这在公开的学术文献中却鲜有报道。
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抗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产品在种植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使用到草甘膦除草剂,而过量的草甘膦会在农产品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来源:科学网,作者王卉,文章有删减。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llyd/aq/2017-04-05/43479.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