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毛岸青的父子深情
伟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运筹帷幄、日理万机中,他仍会挤时间关心和指导子女的成长,严格要求子女时也有舐犊之情。从他与次子毛岸青的相处上不仅可以领略其爱子情怀,还能深切感受到其教子之道。
“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
1923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机关由广州迁到上海,中央局机关设在闸北区三曾里。毛泽东同蔡和森等住在中央局机关。9月16日,毛泽东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受国民党本部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的委托,从上海返回长沙,在湘筹建国民党组织。10月初,他还在长沙、宁乡、安源等地建起国民党分支部和湖南总支部。后来,湖南成为国民党组织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好事总是成双而至。11月23日,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东乡板仓,喜得次子毛岸青。可待次子刚过满月,毛泽东就奉命离湘返沪,欲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临行前,毛泽东作词《贺新郎·别友》赠杨开慧,表达了离妻别子的惆怅。
此后的日子,夫妻分分合合,一家人团聚时间少得可怜。毛岸英兄弟三人不能像平常人家的孩子那样得到更多父爱。毛岸青4岁那年秋天,奉命发动秋收起义的毛泽东又匆匆告别妻儿,挥手而去,从此天各一方,直到21年后,父子才得重逢。毛岸青长到7岁时,母亲杨开慧被反动军阀逮捕后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毛岸英兄弟为逃避反动派搜捕迫害东躲西藏,最后在叔叔毛泽民帮助下,由外婆和舅妈送到上海。但因形势变化,兄弟三人流落上海,历尽苦难,小弟毛岸龙不幸病死;毛岸青则因惨遭特务巡捕的毒打,两耳失聪,留下脑震荡毛病。病根仿佛一团阴云一直笼罩其人生,影响和干扰着他正常的思维和生活。
杨开慧和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
聚少离多,父亲毛泽东在毛岸青的记忆里印象不算很深。在毛岸青童年记忆中,最多的是妈妈的温馨和爸爸远走高飞去闹革命的故事,是妈妈因受爸爸牵连被捕决不屈服而英勇牺牲时儿子倍感天昏地暗的惊恐,是与哥哥岸英和弟弟岸龙被迫流浪上海滩头遭受欺负毒打的日子,是幼小无助备受苦难中一声声“爸爸你在哪里?救救我们!”如此撕心裂肺的呼唤……
当然,毛岸青能忆起的仅有几件同父亲相处的往事,却也足以体现出毛泽东爱子教子的与众不同。一件是毛岸青小时候曾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杯,父亲并未责怪他,而是耐心给讲他一只杯子的生产过程:如何从泥土变成精美实用瓷器,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工人付出多少汗水。毛泽东通过这一米一物都来之不易的生活道理教育孩子要爱惜物品。另一件是毛岸青随母亲、哥哥到武汉与父亲团聚时,有一天他蹲在地上手拿一块玻璃玩,保姆看到后马上把他手上的玻璃哄着要了回来。毛泽东发现后制止:“随他玩去吧,没关系的。”保姆说:“划破手咋办?”毛泽东说:“流血了,他就记住了。下次就再也不敢玩了。”
可见,毛泽东教子不是溺爱,而是鼓励孩子勇敢去面对生活:只有大胆地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懂得生活的学问,也即“实践出真知”。
1936年6月,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的13岁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被地下党组织找到,不久秘密送往苏联学习。兄弟俩和父亲中断多年的音讯才联系上,他们不断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生活学习情况。毛泽东每次收到来信,都很激动,并于百忙中尽可能抽空回信,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兄弟俩和他们的“小同志”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加强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毛岸英在苏联军校毕业,是参加过苏联二战大反击的中尉军官,受到斯大林当面嘉奖;毛岸青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毛泽东对两个儿子的成长进步感到由衷喜悦。
当毛泽东在延安第一次看到兄弟俩的照片时,生病的他激动地捧着照片不停地踱步赏看,那挂牵和惦念无法用言语表述……凝视着儿子,他心潮澎湃,那艰难岁月和难忘历程以及爱憎内疚一起涌上心头。尤其对曾遭毒打、头部受过伤的毛岸青,他既心疼心痛,又怜悯同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流落在上海街头,受尽苦难,几次被警察打过,对他的刺激很大。”
在苏联,兄弟俩最初住在莫斯科郊区的共产国际第二儿童院,后来该院合并到伊万诺夫市的共产国际第一儿童院。吃过苦的孩子早当家,兄弟俩更懂得和平安宁生活来之不易,一起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取得优异成绩,还都曾跳过级。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毛岸青考取了东方大学深造。而毛岸英于1946年1月先期回国,把弟弟的生活学习情况带给了父亲。毛泽东抱病到机场迎接毛岸英归来。他见到阔别20年的长子,又得知次子消息,精神倍爽,病除大半,当即挥毫舞墨,给远在异国的毛岸青写去一封家书——
岸青,我的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已五岁半。她的剪纸,寄你两张。
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更加关心远在他国而孤身一人的毛岸青。1947年9月12日,他在给毛岸英的信中特别提到“永寿(即毛岸青)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同年10月8日,他又致信毛岸英说:“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寥寥数语,父爱深深。
“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待毛岸青长大成人后,却因某种原因迟迟找不到合适伴侣时,毛泽东像普通父母们一样也免不了揪心,时不时关心着次子的终身大事。
1947年,毛岸青从苏联回国。随后,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毛泽东明知毛岸青身体不好,也明知黑龙江省克山县流行严重的“克山病”且常有土匪出没,却执意让毛岸青以“杨永寿”这个流浪时的化名和烈士子女的身份,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从1947年10月至次年5月到黑山县参加土改试点工作,想让常年病弱的次子适当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不做温室里的花朵。
毛岸青遵照父愿前行,并且牢记毛泽东的嘱咐,扑下身子与农民组成互助组,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利用精通俄语、熟悉算盘和会演奏多种乐器的特长,想方设法宣传政策活跃农村生活,融入农村基层和广大群众中,而毛泽东对毛岸青这事一直压着不让公开。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发挥一己之长,在中宣部从事翻译工作,先后参加翻译了斯大林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等五六本书。因俄文功底深厚,翻译能力很强,他在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
但在爱情问题上毛岸青一直不如意,很久未找到合适对象。毛泽东听说后认真和他谈了一次心:“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父亲忙于国家大事,没时间和他多谈心,爱他的哥哥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加之爱情无着落,毛岸青患病住进了医院。后来毛泽东接受换换环境的建议,送他到苏联治疗。
1955年,刘思齐来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抽空去看望毛岸青。毛岸青和嫂子谈心,提出希望回国并通过她带给父亲一封信。毛泽东看信后,同意他回国。
1957年春,毛泽东向毛岸青建议:“你的病没有诊好,到青岛去住一住。”毛岸青去了青岛。几个月后,毛泽东到青岛视察工作期间,还专门看望了他,询问其身体和生活情况。见毛岸青病情好转,毛泽东十分欣慰。父亲的关爱使毛岸青也倍感安慰。毛岸青后又转往大连疗养,病情大有好转。
有一次,毛泽东试探问毛岸青:“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这一问正合毛岸青的心思。毛岸青还记得头次和邵华见面是在中南海丰泽园,那时她十几岁,活泼可爱伶俐。如今邵华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正在北京大学读书,风华正茂。若和她做朋友,亲上加亲。其实,毛岸青对她心仪已久,只因一直在外地养病,从未敢表达爱意,只是在哥哥面前说过类似心曲:“若找对象,就找邵华那样的。”
这次父亲主动提出此想法,毛岸青好像感到埋藏很久的秘密终见阳光,暖洋洋的。从此,他主动给邵华写信,交流思想,探讨人生;邵华也不停地给他回信,沟通情感,共叙友谊。两个相隔千里的青年鸿雁传书,慢慢地两颗火热的心跳到一起。
1960年,毛泽东得知毛岸青和邵华交朋友后,就托长媳同她妹妹一起前往大连看望,并托带去长信——
岸青我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以后时时如此,不要别人转。此外娇娇也可以转。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祝愉快!
父亲
其时,毛岸青已37岁,毛泽东也已67岁。父亲的操心是急切而煎熬的。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无法亲自去探望病情时好时坏的儿子,只能委托思齐姐妹俩和娇娇等去探望、照顾。他还一边鼓励这一对青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边对次子说:“你以后身边有中文老师了。”苏联学习生活过的毛岸青俄文很好,中文却逊色,而邵华是北大中文系高材生。
在毛泽东的关心、撮合和支持下,1960年五一节前夕,37岁的毛岸青和22岁的邵华在大连结婚。
婚后小夫妻生活自然免不了有不如意。加之毛岸青精神不能经受一点刺激,俩人有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小矛盾。对于这一切,毛泽东十分理解邵华。他于1962年5月2日离京南下,7月6日才返京。在接到俩人要分别给他写信的消息后,匆匆行程中的毛泽东在6月3日晨7点给邵华回了一封信:
你好!有信。拿来,想看。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上邪》一篇,要多读。余不尽。
父亲
六月三日上午七时
毛泽东以其渊博学识巧妙告诉邵华做人处世的道理,鼓励并希望她坚强些,既要以事业为重,又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纠葛和烦恼的武器,可谓用心良苦。
邵华理解了父亲这封家书的用心和意义。此后,她性格慢慢变得开朗豁达,对毛岸青也更加关心和体贴。“与君相知”的她未辜负父亲的“企予望之”,同毛岸青患难与共。
1970年,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出生,毛泽东为孙子取了个响亮名字“新宇”。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最想你的时候……”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这对毛岸青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之后,思父之情一直萦绕其心,尤其是在父亲诞辰日和逝世日及清明节等。
毛岸青一生坎坷曲折,但他像父亲毛泽东那样,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坚持读书、作词、谱曲,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顽强的毅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1949年回京后,毛岸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除了翻译出版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他晚年虽身体一直欠佳,可依然怀念着父亲,依然遵照父亲生前的谆谆教导,将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地投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关心国家大事,热心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多次与妻儿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工厂、农村调研,并用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支持创办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乡土情深,追思故人。1952年,毛岸青首次回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去村里拜会一些老人,临走时还特地掏出200元钱给老人,并声明,这不是父亲让给的,是自己的钱。毛泽东逝世后,毛岸青夫妇多次回到韶山,每次都去毛泽东故居和滴水洞看一看,还用中俄两国文字题词:“我酷爱韶山。”对于出生地板仓,毛岸青更是感情深厚,含着热泪为母亲扫墓,来到板仓旧居在签名簿上写下“杨岸青”三个字。
长期以来,怀着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对事业的忠诚,为了学习宣传毛泽东的光辉思想,实践父亲的亲切教诲,感受祖国的历史巨变,毛岸青克服病痛的折磨,夫妻俩带着儿子毛新宇多次回到故乡韶山,一次次寻访根据地,重走长征路,记录红色革命史,累计编著出版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如纪念文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等60余部2000余万字,参与编著和出版摄影专辑、《杨开慧》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20余部。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纪念文章。其中,在纪念杨开慧诞辰90周年主编了《娇杨》画册,在纪念毛泽东百岁和110周年诞辰主编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画卷)》、《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系列丛书),“我们的父辈丛书”还获得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2006年,还主编了《诗人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邮票(珍藏册)》,并结合纪念建党85周年和长征胜利70周年,为毛泽东和伟大的党谱写了系列歌曲。这些弘扬红色文化的作品,都以其教育意义深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2006年9月9日,适值毛泽东逝世30周年之际,毛岸青夫妇满怀思念,在《人民日报》撰文发表《彩云长在有新天——写在父亲毛泽东逝世30周年之际》,以寄托对父亲的深切缅怀。其中,说道:“仍无法用泪水和语言,表达我们对您的无限热爱和无穷思念,只好借用您‘彩云长在有新天’的诗句为题,来诉说和寄托我们的万般崇敬。”“您与您的战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您不怕鬼、不信邪、不服压,勇敢向神权、帝制、强权等等控制人们思想的妖魔鬼怪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凝聚民心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这些精神支柱,是引以为豪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旗帜,塑造出千锤百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铁人、焦裕禄等一大批传奇群体、英雄模范,是举世瞩目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唱响了民族扬眉吐气的动地赞歌。也正是这些特殊的材料,共同构筑了毛泽东时代的瑰丽史诗和不朽丰碑!”“高风亮节,万民敬仰。您为中国革命献出了6位亲人,开慧妈妈为了不出卖党不背叛您而第一个光荣牺牲,接着三叔毛泽覃战场就义,二叔毛泽民惨遭毒害……”“克己奉公,爱留人间。您从不主张让子女当官、为子女存款,也没有一个亲属受到特殊照顾。”“纵有一次次缅怀、纵有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只有将我们为您创作的歌曲——《父亲》,深深地藏在心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最想你的时候/闭上眼睛/历历往事涌上心头/你慈祥的目光/是一份爱的暖流……”
2007年3月23日,我党马列著作优秀俄文翻译家毛岸青逝世,享年84岁。他逝世不到20分钟,就陆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亲朋好友到医院看望、打电话致哀。为此,亲属们专门在西山摆设灵堂,接受各界人士吊唁。4月2日晨,手捧白菊前来送别毛岸青的数千名各界人士,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外排起长龙。层层叠叠的花圈、挽联从礼堂里延伸到院落外。毛岸青身着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头上戴着缀着五角星的军帽,身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内哀乐低回,人流不息。人们怀揣着以下的共识前来送别:这么多人深情悼念毛岸青,不但因为毛岸青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杨开慧烈士唯一留下的儿子,重要的是毛岸青一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而他又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gsyz/lxff/2023-11-24/85080.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