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福”祝寿,杨老太太苦心珍藏12年
作者:历史总探长来源:历史总探长日期:2021-02-14 点击:
毛泽东写“福”祝寿,杨老太太苦心珍藏12年
历史总探长
1930年,11月14日。
长沙浏阳门外一座荒芜杂乱的识字岭,传来了一阵枪声。
那一天,年仅29岁的杨开慧牺牲在此。
因为杨开慧,这座山岭开始被大家所熟知。
杨开慧中弹后,因为疼痛,双手猛扣沙土,最终那些刽子手又补了一枪,彻底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毛泽东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更是悲情痛哭,他给杨家人写信,信中提到: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泣不成声。
杨老太太是毛泽东、杨开慧这对佳人的见证者,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之后,杨老太太一直跟着他们一起生活。
1914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恩师杨昌济的家中。
杨昌济在日记中曾经这样描述这位学生:
“昨日编儿童侦探完,一日未读书。
毛生泽东言:
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
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
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此后的毛泽东便和杨昌济渐渐熟络起来,毛泽东三番两次出入杨昌济家中,杨昌济夫人向振熙也开始对这个年轻人有了一丝的了解。
【图 | 杨昌济】
杨夫人一直都是个明理良善的女人。
1904年,杨昌济选择前往日本留学。
离去的这一年,妻子向振熙34岁,儿子杨开智年仅6岁,女儿杨开慧年仅3岁。
更悲情的是,他此番出国留学,整整去了九年。
我们无法想象,在军阀横行的时代里,向振熙带着孩子如何度过了九年漫长的时光。
但大抵能够猜得出来,向振熙一定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她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个极具韧性的女子。
1908年,杨昌济给妻子向振熙写信,在信中他嘱咐妻子一定要送女儿开慧入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已经读书三年的杨开慧不仅自己上学,年幼的她又劝说母亲进入学校读书。
那一年,向振熙进入衡粹女校读实业班,杨开慧则就读小学班。
1913年,学有所成的杨昌济从海外归来,顺利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执教。
他们一家人也一并来到省城长沙居住。
正是在这里,毛泽东认识了恩师杨昌济。
【图 | 毛泽东湖南读书时的旧照】
1918年,杨昌济受蔡元培邀请举家北上,前往北京大学任教。
他来到北京两个月后,毛泽东同样受他的邀请来到了北京。
这么多年,杨昌济的妻子向振熙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庭,眼看目前的日子越过越好,她却没有想到,丈夫的身体竟然一天不如一天。
杨昌济来到北京仅仅两年,身体就迅速崩垮。
一个寒冬,杨昌济在北京病逝。
杨老太太和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扶着丈夫的灵柩回到了湖南板仓老家。
这一年,杨老太太刚刚50岁。
中年丧偶,人生憾事。
此时,向振熙和杨昌济结婚的时间,也不过32年。
细细算一下,他们夫妻俩在一起的时间也仅有23年。
近乎十年漫长的等待,她等来的结果,也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的幸福。
杨昌济去世之后,向振熙遵循丈夫生前的遗愿,准许女儿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
【图 | 杨开慧、毛泽东】
此后杨老太太一直跟着女儿和女婿毛泽东一起生活。
毛泽东的双亲去世很早,岳母杨老太太几乎成为她母亲一般的人。
在1920年到1930年,这漫长的十年间,杨老太太的生活过得并不安逸。
更多的时候,她跟随自己的女儿、女婿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
十年间,毛泽东杨开慧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在长沙、武汉、上海来回奔波。
湖南长沙的清水塘,是她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地方。
这里有几间简陋的砖木结构小屋,是个僻静安逸的好地方。
【图 | 清水塘故居】
毛泽东参加革命以后,清水塘不仅成为她和杨开慧的长居地,还是中共湘区的大本营。
杨老太太在这里,陪伴女儿、女婿生活了两年的时间。
大多数的时间里,她的女儿杨开慧和女婿毛泽东仍旧在为了革命理想到处奔波。
其实,辛亥革命以后,社会规则早已经不复存在,这也意味着百姓的生命几乎脆弱的可怕。
规则的大破大立太需要时间,而承载乱世中无章可循的游戏规则的人,却永远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
那时候,无论是军阀还是正规的北伐军,他们的屠刀可以随时挥向百姓,更可以挥向合作政党。
1927年,当北伐军扫荡三大军阀节节胜利之时,蒋介石一记回马枪突然挥向了共产党人。
大革命爆发之后,毛泽东、杨开慧带着杨老太太回到老家板仓避难。
不久,毛泽东又离开板仓,组织秋收起义。
秋收失败后,毛泽东带着剩余的部队退到了井冈山,而杨开慧则仍在老家到处活动,宣传革命思想。
1930年,4月。
湖南军阀何健下令搜捕革命人士,对于杨开慧,他更是开出了1000银元的赏金。
杨开慧四处躲藏,屡屡逃脱。
不幸的是,杨开慧一次在回老家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的时候,行踪暴露,杨开慧不幸被捕,随后惨遭杀害。
【图 | 杨开慧、毛岸青(左)、毛岸英(右)】
十年婚姻,终成离散。
杨开慧被捕不久后牺牲,她的三个孩子无人照顾。
杨老太太乔装打扮,悄无声息地将三个外孙接到了武汉,随后毛泽东又安排其辗转进入上海躲避追杀。
这一年,杨老太太已经整整60岁。
我们大抵能够想象,一个年过百年的女人,先后经历过丧夫丧女的一幕,她的内心会有多么的痛苦。
生离死别本来就是我们生命中都会经历的一件事情。
关于离别,可能很多人在自己年少的岁月里,就能够真切地感知。
也许那种感觉痛入骨髓,也许那种感觉刻骨铭心。
人这一生最神奇的事情是,我们永远感知不到自己的生死,会如何影响别人的情绪,又会给身边的亲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更为遗憾的是,自己的生死,你一生都无法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因为初生,我们懵懂无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因为离世,我们永闭双眼,我们同样不知道自己的死,对于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这一辈子之所以感觉很辛苦,正是因为大多数的人一生都在感知别人的情绪。
有时候,放下才是生命的最终归宿。
大多数人能够想明白这一点,大抵也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杨开慧去世后,毛泽东继续投身革命,杨老太太选择和儿子杨开智一起生活。
这样苦难的生活,又维系了十几年的时间。
作为女婿的毛泽东,没法长久陪伴在杨老太太的身边,他有自己的革命理想,为了他心中的理想,他必须放弃一些常人看来难以割舍的东西。
1949年,8月。
解放军饮马长江,在北京香山的毛泽东坐在一把椅子上,一直盯着报纸上的四个字。
——南京解放。
【图 | 毛泽东看报(南京解放)】
同一年,毛泽东的老家长沙也得以和平解放。
全国战役结束后,毛泽东一行人来到了北京。
1949年,10月1日。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深情呐喊: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
北京也可以算得上是毛泽东的熟知的一座城市。
年轻时的毛泽东也曾当过北漂少年。
那时候,他的恩师杨昌济极力呼唤,希望毛泽东能够前往北京看一看。
因为,蔡元培当时组织了一群年轻的学子奔赴欧洲留学。
对于杨昌济而言,这是毛泽东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
毛泽东老师的期盼,也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从长沙北上,进入了北京。
只不过,后来毛泽东放弃了前往欧洲留学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湖南。
他开始考察湖南的广大农村,从小成长于一个相对富裕农民家庭的他,开始发现原来普天之下的穷苦百姓早已经食不果腹,只能艰难的维持生活。
山河涤荡,民生困敝。
它才是的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他开始创办农民夜校,鼓励他们学习知识,鼓励他们走出乡村,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那段时间,他写了一份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封建时代,底层百姓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相当的艰难。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里,普通的百姓想要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他们不会轻而易举获得知晓外界风云变幻的有效渠道。
这和封建王朝大肆推行圈民、愚民政策有很多的关系。
固定的居所,固定的思维。
这是生活在封建王朝中,是大多数百姓的生活常态,也极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维系自己的统治。
这样统治民间百姓的固化思维,几乎会断送了普通老百姓的一生。
在任何时候,阶层的绝对固化,永远都是一个可怕的先天征兆。
向上的阶层通道,一旦对普通人关闭,所有人都知道那会意味着什么。
它是失望中的绝望,也是绝望中的失望。
毛泽东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后来漫长的革命征途中,从来不会忘记宣传农村之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长征奔袭,陕北立足。
一群追梦的中年人,终于站稳了脚跟。
这一切的代价,就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庭。
毛泽东的妻子,还有藏身于老家的岳母杨老太太,全部成为他生命中必须割舍的一部分。
毛泽东进入北京后,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杨家人的基本情况。
收到杨开智来信的毛泽东,异常激动,他从信中才得知原来他的岳母杨老太太还活着。
他马上给杨开智写信,也告诉岳母两个外孙的具体情况。
“来函已悉。
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
岸英、岸青均在北京。
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念外祖母。
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
九月,王稼祥妻子朱夫人准备回湖南,毛泽东马上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将朱夫人叫到了身边。
他细心地准备了一件皮袄,还动笔写了一封信,让他转送给杨老太太。
“杨老太太:你们好吧?
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
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皮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
朱夫人离京的时候,毛泽东还不忘叮嘱,希望能够让杨老太太来北京生活,他会亲自负责杨老太太的起居。
朱夫人将毛泽东临走前叮嘱的那番话,告知杨老太太后。
这位老人只是笑了笑,她高兴地回答道:
“我不去。
南京、北京我都去过了,住敷哒!”
杨老太太的意思是自己年轻时候早已经过够了那些漂泊的日子,像南京、北京这些大城市她不知道住了多少年,如今年岁已大,她更希望在老家养老。
1950年,5月。
这一年的杨老太太已经整整80岁。
岳母八十大寿,毛泽东因为公事繁忙,无法抽出时间回到老家看一看。
【图 | 杨老太太八十岁大寿旧照】
他亲自手书一个“福”字,吩咐自己的长子毛岸英回到湖南老家,交给外婆,同时代自己为外婆拜寿。
【图 | 毛泽东手书“福”字】
在那个通讯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里,书信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最好方式。
毛泽东又让毛岸英给杨老太太带去了一封书信:
“杨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永祝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三日。”
杨老太太在大寿日子收到毛泽东的来信,嘴角笑意不断,他对毛岸英说:
“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 他也有颗平常人的心。”
这一次拜寿后不久,毛泽东又让自己的二儿子毛岸青回到老家探望杨老太太。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因为全国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党政机关人员统一实行供给制。
1955年,供给制改革为薪金制,毛泽东的薪金被定为一级。
一级工资有多少钱呢?
——单月有610元。
毛泽东坚决不愿领一级工资,主动将自己的薪资降为三级,工资也变成了单月404.8元。
这个级别的工资,保持到了毛泽东病逝。
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毛泽东每月都要给杨老太太寄去一笔生活费,一直持续了七年。
1960年,杨老太太已经九十岁。
九十高龄,对于老人家而言,举办大寿自然不可避免。
【图 | 杨老太太90岁高龄时照片】
毛泽东一直惦记着老人家的大寿,这一年的大寿,他同样给杨老太太写了一封信,托杨开慧堂妹杨开英送到了杨老太太的手中。
“开英同志:
杨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
劳神为谢!
顺致问候。
毛泽东
一九六〇年四月二十五日。”
两年后,杨老太太病逝。
在北京的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寄去500元,同时又给杨开智写了一封信:
“开智同志:
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
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
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望你节哀顺变。
敬祝大安。
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毛泽东的一生几乎都在为中国的革命操劳,为了这些,亲情成为了一生中最大的牺牲品。
爱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同样被革命所波及。
杨开慧早早牺牲,两个年幼的小孩更是四处流浪,饱尽生活辛酸。
井冈山是毛泽东真正追梦的开始。
四十一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写了一首激情昂扬的好诗:
参天万木,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革命征程似乎很简单。
也许所谓的革命仅是拼了命的努力,拼了命的冲刺。
可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生命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大家庭。
为了追梦,那些一直藏梦于心的理想或许不会崩塌,但无数人背后的家庭一定会被舍弃。
这是战争年代的现实一面,也是战争年代中的残酷一面,更是兵荒马乱年代中,大多数追梦人的无奈选择。
我们的幸运在于,你我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的新时代。
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永远别轻而易举的抛弃,新的一年,当我们向前狂飙奔袭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背后的人。
【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接见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
你喜欢的人,喜欢你的人。
你爱的人,爱你的人。
尤其是父母,你的成长,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当残酷的现实。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衰老。
人生而立,你终会明白,爱欲之人,可能有灼心之患,但终是心中港湾。
愿安!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gsyz/lxff/2021-02-13/67680.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