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奉平:向毛泽东学习区分主流和支流
向毛泽东学习区分主流和支流
严奉平
区分主流与支流
主流与支流,是毛泽东在总结实践经验中所提出来的一对新范畴,这对新范畴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趋向。由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造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趋向。这些不同的趋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代表事物发展基本方向的趋向,即所谓主流;一类是由事物的非本质决定的,并不代表事物发展基本方向的趋向,即所谓支流。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发展的主流。从这方面讲,本质与主流是相同性质的范畴,两者密切相关。
主流,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所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认清事物的本质。要把握蕴藏于万事万物内部的规律,就必须正确地区分主流与支流,牢牢地把握住主流。如果分不清主流与支流,把支流误认为主流,那就一定要跌跤,一定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在分析形势、总结工作、评价人物等问题上,一定要注意区分事物的本质、主流方面与非本质、非主流方面,不应当将非本质、非主流方面的东西看成为本质和主流,以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抓住事物的本质、主流是重点和关键,但并不是全部。在强调抓事物本质和主流的同时,也不要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虽然主流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非主流对事物的发展也起着制约作用。如果忽视了非主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那它就有可能转化为对事物的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方面,这样事物的发展就会出现暂时的倒退。所以,毛泽东说:“不能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
真理是指引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灯塔。离了它,不可避免地会走弯路,犯错误。但真理的求得并不容易,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和试错,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和印证。成功与失败的实践充分地表明,区分主流与支流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当我们能够正确地区分主流和支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事业就前进,就发展。反之,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误,这是必须牢记的。
毛泽东是如何区分主流与支流的
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曾多次指出:对于我们的工作的看法,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这就是从反面告诉人们,对待任何人或者事物,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找出其主要方面,或者说本质特征,同时不忽视其次要方面或支流。只有分清主流与支流,才能真正认清形势,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评价。
从1926年初到1927年初,湖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国民党右派将农民运动斥之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这种言论当时在长沙颇为流行。农民们在乡里造起了反,这被看做极为反常的事情,并且这个“反”严重搅乱了绅士们的酣梦。当农民造反的消息传到城里后,城里的绅士们立即大哗,对农民运动大指责,斥之为“糟得很”。
这种言论和情绪不仅在国民党右派那里得到了共鸣,而且在共产党内部也引起了某些人的思想波动。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工作,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众多材料的认真分析,他发现湖南农民运动的基本方向和主流是正确的。所谓“糟得很”的指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毛泽东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观点。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也就气馁起来,没有法子否认这‘糟’字。很进步的人也只是说:‘这是革命过程中应有的事,虽则是糟’,总而言之,无论什么人都无法完全否认这‘糟’字。实在呢,如前所说,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乃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并指出,说“糟得很”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企图压制农民起来,是为了保存封建旧秩序。“每个革命的同志,都不应该跟着瞎说。”
对湖南农民运动作出针锋相对的“好得很”的评价,不仅显示出毛泽东巨大的革命胆略,而且显示出毛泽东超凡的智意。他从来不为某些表面现象和枝节所惑,而是善于迅捷地捉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和主流,加以准确的解释和引导。
跟毛泽东学区分主流与支流
刘少奇曾如此谈及毛泽东:我们的毛泽东同志,不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的战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论上的修养和最大的理论上的勇气。他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理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项艰巨的事业。
区分主流与支流,正是毛泽东哲学智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主流与支流,从某种角度上讲,类似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中,前者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后者都是不起决定作用但又确实存在的因素。
跟毛泽东学习,要注意哪些要点呢?如何区分主流与支流呢?
首要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出事物的主流和本质。抓住主流,就等于抓住事物的发展方向,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毛泽东讲: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或评价人物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主次颠倒,轻重混淆,而是要善于抓住决定事物本质的东西。
事物的各个侧面总是同时存在的,每个人也是优缺点兼有的。这些不同侧面或说特点以及这些优缺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共容性,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同等轻重,不能并列地去看。其中总是有一些侧面或特点,决定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总是存在优点大于缺点,或者缺点多于优点的情况,这些占上锋的优点或缺点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只有分清主流和支流,才能进一步深入本质。否则,就会陷入从表面看问题的错误。
其次,不能忽视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固然极其重要,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管支流和次要的方面。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主流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固然也就决定着支流,但支流并非完全被动的存在,它又会反过来制约、影响着主要的方面。抓不住主流确实不能把握事物的关键和本质,不能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但是孤立地抓主要的方面,而忽视枝节性的东西,那么也不能完全认识一个复杂事物的全貌,不能把握这个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经济建设史上发生的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失误,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例证。
对于任何事物与人物,主流并不是唯一的方面,支流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主流与支流在一定情况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看事物首先要看主要的矛盾,看主流,同时也要看到次要的方面,不能顾此失彼。在一定条件下,支流可能由被动地位上升为主动地位,变成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因素。看不到这一点,就可能犯错误。
再次,抓主流,还要注意防止和反对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犯简单绝对论的错误。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找出起决定性作用的关系,在许多任务面前抓住中心任务,在反倾向斗争中认准主要倾向,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这时也可能潜伏着主流掩盖支流,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危险。
比如,在评价人物功过时,只看到这个人缺点和所犯过的错误,一棍子打死,而不做详细考察,不对其实际有过的贡献作出肯定的评价。这样就可能使我们失去一位朋友和事业上的帮手,造成人力资本上的损失。如果总是以这种片面的,以一个方面掩盖其他方面的态度看人,那么最终会对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当我们细心分析什么是主流时,不能不注意到那些支流;在着重解决当前的主要倾向的同时,也要切实地注意防止可能抬头的另一种倾向,这是正确区分主流与支流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抓主流,还要善于比较。比较方法是两点论思想方法的具体运用。两点论首先要求看到事物的两点,看到两点后,就要对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或相互关系进行具体考察,比较两者之间的历史发展过程,比较两者在对立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哪一方是决定事物本质、代表发展方向的方面,哪一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比较,才能在众多要素和方面中,认清什么是主流。
在实践活动中,之所以分不清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有时甚至主次颠倒,把支流当主流,就在于没有或不善于对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比较。看事物的两点,固然要下一番功夫,而分清主次,则更要花工夫。做比较,正是分清主流与支流,深刻地看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文章选自:《跟毛泽东学智慧》,严奉平 主编,红旗出版社2007年。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gsyz/lxff/2017-05-17/44169.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