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毛泽东的人格财富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人格魅力是他在危难时代引领中国人民获得新生的重要驱力,更是我们繁荣年代应坚守的精神财富和行为标准。
仁爱与正义
1919年,毛泽东在追念母亲文七妹的祭文中情深意长地写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尔后,又向好友邹蕴真诉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利人的人,他母亲属于最后一种。这不只表达了子于母的深情,还体现了毛泽东对母亲那种“敦厚慈爱,和善好施”的高尚人格的钦佩和赞颂以及对他的影响。
1913年的毛泽东
在出乡关之前,毛泽东人生的前17年是与地理偏僻、民风古朴的故乡交融在一起的。毛、文两家家世家风,传统儒家经典教育以及韶山的乡土文化是促使其青少年时代个性和人格形成的核心要素。其中“母系”对毛泽东的影响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他9岁之前是沐浴着母亲以及外祖父一家的慈爱和宽容长大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再配合家规家训、儒家经典中有关修身正本的教育以及乡土佛风的熏染,“真、善、美”的种子早已植根于毛泽东的心田。而毛泽东也始终不忘母亲教诲,自觉践行仁爱与正义。
仁爱,在毛泽东身上表现为一种对弱小的怜悯、同情之心,一种博爱之怀,是没有功利和杂想的善念。据毛少贤回忆:“他(指毛泽东)经常把自己带的中餐饭菜分一部分给贫穷的汤子林、毛富伢子等人吃;有时发现贫穷的毛十二伢子等没有纸、笔、墨,他就把自己的分给或借给他们用。他从来不欺负弱小贫穷的同学,却喜欢打抱不平,与逞强的、富家的孩子作对。”诸如此类同情和关爱贫弱的事迹,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不胜枚举。常见的像冒雨帮邻居收谷、替父退猪、施送米钱等至今仍在韶山交口相传,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由于常怀爱人之心,明辨是非、维护正义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青少年毛泽东活动的一大特点。1910年,因天灾人祸,长沙出现了饥民暴动,影响波及湘潭、益阳等地。大约与此同时,在毛氏家族中,有个胆大的毛承文带头要求族长毛鸿宾平价散粮,结果被抓进祠堂受罚。毛泽东得知后,与族长讲理,解救了毛承文。韶山钟清生等人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族长把惊堂木一拍,钟鼓一敲,许多小孩都吓跑了,毛泽东却挺身而出,跟他讲道理,说你要打他,要拿出理由来,毛鸿宾理亏,只好不打。当毛泽东讲了道理后,旁边的人一哄而起:‘那不能打,那不能打!’结果就没打了。”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社会里,毛泽东耳闻目睹了太多穷苦人民挨饿受冻的事,有的因无钱就医而死去,有的为生计所逼而寻死……这些凄苦惨状在他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对贫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且愿意终生为改变中国的贫弱局面而努力。
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亦是大丈夫。后来,毛泽东也对贺子珍说过:“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②这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中国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始终对贫苦人民充满着怜悯、仁爱之情。
知识与智慧
与前一特质受遗传、教养因素影响较大相比,知识与智慧主要是靠毛泽东个人的后天习得。毛泽东的学习天赋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体现。9岁发蒙读书时就能口诵心解,很快领悟,既不要老师“点书”,也不用填“红麻子”(即填红蒙字),因而得一雅号“省先生”。辗转完韶山多家私塾后,毛泽东又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新式学校学习,成为了师生眼中“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③的奇才。
1902年春,毛泽东进入南岸私塾读书。图为南岸私塾。
古人云:“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同大多数人一样,读书也是毛泽东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最基本渠道。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自辟读书之道。他认为,读书犹如修筑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又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④念私塾时,他不仅熟读经书,还涉猎古典名著和时务性资料。进入新式学堂后,饱览群书是其日常习惯,且学有所思,圈圈点点,留下万千笔记。毛泽东把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求,比喻成一头饥饿的牛窜进了菜园,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当固有书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时,他又巧辟蹊径,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在一师期间,他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当过几次“游学先生”,漫游数地,体验了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加深了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可以说,将“死书”“活书”“杂书”三者结合起来品读是毛泽东自创的读书之道。而“知识与智慧”对孜孜求学的毛泽东来说,也早已不是纯粹的名词,而是上升为一种独特的人格特质。
毛泽东的“知识与智慧”不是固执的、死板的,而是立足现实,大胆地进行创造、革新。早在孩童时代,毛泽东就爱开动脑筋,做事讲求方法。比如,为了兼顾放牛和玩耍,他就给大伙儿分工,一半放牛,一半采果、割草。时间一到,就把牛拴起来喂割好的青草,伙伴们则集合起来吃野果、做游戏,可谓一思两得。后来,为了外出读书,他又创造性地通过“大宴宾客”的方式赢得了父亲的许可。韶山老人回忆:“这一天,他清早到铺里买了肉,到塘里打了鱼。不久,厨子进了屋,杀鸡办菜,搞起蛮大的场伙。主席只对父亲说:‘爹!今天家里有客来,你老不要出去哒。’”当时,毛泽东请来的是毛家、外婆家的亲戚以及地方上的体面人物。吃过饭后,毛泽东当着来宾的面,正式向父亲提出要去东山高小读书的请求。而“请来的客,个个都夸赞主席有胆量、有见识、好主意,……都帮主席说话,搬出古今中外读书好处的话”。⑤就这样,通过发动亲友帮忙以及自己的积极争取,毛泽东实现了他人生第一次转折———出关读书。临行前,他还特意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藏于父亲常用的账本,一来安抚父亲,二来以明心志。
毛泽东的聪慧还体现在他积极地关照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探索上。一是与旧制度进行抗争。他曾寻思小说里为什么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为什么种田的人没有人赞颂?经过反复思考和求教,他悟出了农民是被统治的、受剥削的这一最能反映封建社会本质的答案。随着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感受越来越深切,他毅然剪掉了封建“尾巴”的象征——辫子,果断地站到了封建、迷信的反面。堂兄兼塾师毛宇居曾回忆了毛泽东与封建礼教的一次抗争,“有一次,从一师归来,正是祠堂做冬至酒。那时祠堂做酒,不让女人入席。他对女人说:祖宗主位牌子上显妣某氏,有女人家,为什么女人不能进去吃酒?这样一说,他的一个堂婶母就带着几个妇女跨进祠堂门,吃了冬至酒,这是毛家祠堂开禁让女人吃酒的头一回。”⑥像这样与封建愚昧、迷信作斗争,不仅是毛泽东青少年活动的一大特色,也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二是进行科学大胆地研判。基于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深刻了解,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还很关注中国的未来走向,甚至世界的走向。1916年7月,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就中日关系提出“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的预见,呼吁“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在《德意志人沉痛的签约》中提醒:“我们不要轻看了以后的德人。我们不要重看了现在和会高视阔步的伟人先生们。他们不能旰食的日子快要到哩!他们总有一天会要头痛!”⑦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确实印证了毛泽东的这两个预见,同时也印证了他具有惊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修身与养性
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不仅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了然于心,而且注重身体力行,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启了严格的自我修炼模式。
一是严以自律。作为一名学子,毛泽东常给自己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通宵达旦,读书不倦,且力求深入,融会贯通。至今存世的《讲堂录》等诸多学习笔记和批注便是最好的见证。1936年,他向斯诺说起过自己严格自修的这一段经历:“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并强调半年自修生涯“极有价值”,展现了其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耐性。为了锻炼学习意志,他也曾特意到喧闹的地方学习,逐步养成了不受外界干扰的学习心绪。敏而好学之余,毛泽东更注重探求真理,常与师友探讨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以及做学问、读书、治学之道,不为浮誉所惑,不与流俗相竞。学习上如此严谨,择友也不例外。毛泽东曾说过,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其中一条,就是交奇友。通俗说,即要结交具有超凡特质、敢与天下共命运的“奇杰”。1915年6月,他在致湘生的信中写道:“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屠沽贾衒之中,必有非常之人”,“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⑧随后他发出征友启事,郑重提出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并与响应其号召的罗章龙长谈治学、处世、人生、社会改造等问题。这也完全符合他所说的“我和我的朋友只愿谈大事———人的本质、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和宇宙”⑨这一基本原则。1918年4月,毛泽东还特意赋诗赠予即将远行的罗章龙,其中写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劝勉友人要不断加强修养,同时也表达了自身对崇高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是善于自省。人的成长需要外部环境的培养教化外,也需要自身力量的积极塑造。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善于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总结和改造。比如,学习上,由最初强调自修为主转变为注重自修与课堂、理论与实践、博与专、中与西相结合。他曾致信友人坦言“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指出自身对过去不重视课堂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并举康有为、梁启超为例,强调进行中与西、博与专的学习:康有为“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四十年以后,又吸收西国学问之精华”;梁启超“亦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又如,性格上,他敢于审视自己的弱点。有一次,一位客人以匏瓜和牡丹为例,指出毛泽东有学牡丹争妍斗艳、沾沾自喜之气,说他“一伎伸,即欲献于人也;一善未达,即欲号与众也,招朋引类,耸袂轩眉,无静澹之容,有浮嚣之气,姝姝自悦……而自以为欣。”⑩事后,毛泽东向萧子升细说了此事,强调要以匏瓜、牡丹相对照,避免做人华而不实。毛泽东敢于坦然地跟友人诉说自己的缺点,承认不足,可见他是一个非常注重自省、自我锤炼的人,而这也与其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相契合。1917年秋,他对过去推崇“大同”境界和人人皆为圣人的观点也有了改变,说:“吾知一入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矣”,“吾尝梦想人智平等,人类皆为圣人,则一切法治均可弃去,今亦知其决无此境矣”。在日后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他更是立足不断变化的实际及时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将自己塑造成为了一名坚持唯物主义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是刻苦自励。毛泽东对待学习、修身都很严格。他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健康的体魄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1916年12月,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且观自来不永寿者,未必其数之本短也,或亦其身体之弱然尔”,进而列举颜渊、贾谊、王佐、王勃、卢照邻或早夭或坐废的例子,指出“一旦身不存,德智则随之而隳矣”,劝黎锦熙“勤加运动之功”。次年4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用科学的视角对体育概念、目的、作用,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强调“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在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刻苦磨练自己,并创造性地开发了一些锻炼项目,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浴、游泳、远足等。从张昆弟1917年9月23日的一篇日记中可窥见一斑:“今日早起,同蔡、毛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而游泳这项锻炼项目,毛泽东钟爱至老。1974年,尽管病魔缠身,他依然在长沙游泳馆畅游了一番。见证者张自全后来回忆:“主席在工作人员搀扶下由扶梯下到游泳池内,立即就活泛起来,和在岸上判若两人!打什么比方好呢?对了,就同我们平时说的‘蛟龙入海’一样!”[11]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12]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毛泽东充满激情和活力,更为其不辞辛劳、不知疲倦地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
精神卓越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显示出强烈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气质。他在《讲堂录》中写道:“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13]也即他后来所强调的青年人应该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充满精力和希望。求学期间,即使盛夏湘江水涨,几死者数,他也坚持下江游泳,到了隆冬也不例外,积极践行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大无畏豪情。1925年,他以诗的形式回顾了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派和干劲,以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拼搏精神。他也曾在日记本上写下:“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14]所有这些表达了毛泽东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个性及思想。
自信是精神号角,勇敢则是行动力。毛泽东常为弱者和不平之事挺身而出,其胆识非凡是为师生所公认的。1917年6月,在湖南省立一师开展的学生德、智、体优秀的“人物互选”活动中,他得票最多,胆识项得票为他所独有。是年底,他组织学生志愿军,联合警察的真枪射击,以鸣放鞭炮的方式智退了北洋溃军王汝贤部。事后,全校师生都夸“毛泽东浑身都是胆”。面对南北军阀的混战,他还亲自组织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的警备队,带头护卫学校。
也正是因为自信与勇敢,青少年毛泽东就下定决心改变旧中国面貌,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奋斗目标。早年未出乡关时,他就接触了《盛世危言》中富强救国的主张,听取进步教师李漱清宣传的维新爱国思想,萌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出关读书后,随着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切,自觉将读书与救国相结合,取名“子任”,探求富国强兵之道。他曾对同学萧三说:“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只身从戎,为国效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面对袁世凯的丧权行为,他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在孜孜不倦的求学生涯中,他不断请教师友,探索救国真理。1917年8月23日,他致黎锦熙长信,探讨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问题。信中说,天下纷纷,时人虽有一些变革主张,但对救国之道,未找到一根本解决办法,进而指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以大本大源为号召”,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改变“民智污塞”的现状,而这也是救国救民的根本出路。接着,他又与张昆弟等彻夜长谈,说:“现在国民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15]随后,他将想法付诸实践,和萧子升等人发起成立了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送出了一大批出国求学的青年才干。而其中大部分成员后来都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中坚分子。等等这些都是毛泽东精神卓越最为本质和突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人格的内涵是丰富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主次之分和特色之别。而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留给我们的人格财富是:充满仁爱与正义、富有知识与智慧、注重修身与养性、拥有自信与勇敢。周恩来曾说过:“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16]我们青年人应当学习毛泽东上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德,加强自我修养,戒骄戒躁戒虚荣,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而又勇敢地前进。
注释:
①⑤⑥龙剑宇:《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235、238页。
②权延赤:《卫士长谈毛泽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③[14][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5、30页。
④⑦⑧⑩[1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2、353、8、19、72、585页。
⑨埃德加·斯诺著、李方准等译:《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11]咏慷:《毛泽东最后的游泳》,《湘潮》2005年第1期。
[16]《周恩来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2页。
(两位作者系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研部助理馆员)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pegstown.com/wzzx/gsyz/lxff/2016-09-28/40251.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