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
《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
郭松民
元旦前后,发生了两件和“牺牲”有关的事:一件是冯小刚的贺岁大片《集结号》在全国热映,据冯导自己说,片子的主题是“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另一件,则是洛阳发生了将烈士陵园毁掉改作商业墓地的事。当然,后来洛阳有关方面解释说,毁陵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重建,陵园主任也因为“急于求成”而被免职。
这两件事,有巧合的地方。比如《集结号》中的“九连”,就隶属于“中原野战军”,而原本安息在洛阳烈士陵园中的烈士,也属于“中原野战军”。
但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洛阳的陵园主任,放到《集结号》里,编入“九连”,那他会不会也成为一个英雄?
我原来准备的答案是“不会”。因为在我看来,英雄总归是有一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至少他不会总想着自己,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但陵园主任恰恰是这样一个理性经济人,即便按照洛阳官方的正式理由,他的“急于求成”,也无非是“为了追求政绩而不惜亵渎英灵”。一个视野超不出个人利害的人,又如何可能成为英雄呢?
但看了《集结号》之后,我又改变了答案。因为在这一部电影中,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恰恰在于他们都是些理性经济人。他们走上战场,不是因为他们有任何崇高的理想和使命感,也不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任何超越性的价值,而是因为别无选择。甚至谷子地的不撤退,在冯小刚看来也是别无选择,因为撤退就可能被枪毙。
编剧刘恒说得很明白:“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冯小刚说:“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应该说,编剧和导演的这个创作理念,在电影里被表现得非常清楚,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看完电影之后不无感慨地写到:“这样一来,主人公谷子地与他的战友们已经不再是为理想而战。他们不再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不再是为穷苦人不再受苦及当家作主,他们出生入死的行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牺牲和献身。”
牺牲如果仅仅是一种出于无奈的被迫行为,那陵园主任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成为英雄,他不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做任何修改,只需要早生几十年,再加上一些巧合,说不定现在他就恰好躺在洛阳烈士陵园中某座已经被摧毁的墓碑下。
只是,如果我们把《集结号》的故事理解为历史的真实的话,那我们就会得出一个荒诞的结论:洛阳毁陵事件,在情理上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既然躺在陵园里的人不过是一些理性经济人而已,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尊重他们呢?难道只许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不允许我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吗?
一部自称是主张“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却不合逻辑地为亵渎牺牲者的行为提供了理由,这还不荒诞吗?
更糟糕的问题还在于,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对历史的解释,那么当我们转回头来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将只能看到一片灰暗。我们还想不想要一个更好的制度?我们还愿不愿意进入一个更理想的社会?我们还希不希望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就必须要有理想,但既然那些牺牲了的先辈们都不可能有理想,我们又如何可能呢?即使我们真的还有理想,我们的后辈会不会承认我们呢?他们会不会也把我们看成是一群不“被迫”就什么也不愿意做的人?
假如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所幸历史的真实,并不是如《集结号》所表现的那样。因为1948年的解放军,无疑是一支有理想的军队,并且这个理想得到了中国大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小米加步枪”最终能够打败“飞机加大炮”,也不能理解农民为什么会用小车“推出”来一个淮海战役的胜利。而有理想的、正义的军队在1949年的最终胜利,让我们在展望未来时,也就不再那么悲观了。洛阳的毁陵行为,也就因此而仍然是不能原谅的!
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现在看来,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djhk/wypl/2013-05-02/9297.html-江南app网址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