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 董来柱:原来音乐小镇坐落在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上
《兰考竟有这样一个音乐小镇》,这篇文章发出后。没想到能引起这样大的反响。有读者留言:“这才是:九曲黄河水悠悠,七弦桐韵情浓浓。”也有人提出,“兰考历受黄河泛滥所带来的灾害之苦,风吹,盐碱,内涝三害长期肆孽着这片土地,贫穷之极,何来天籁之音。对兰考建成国家级的音乐小镇表示怀疑。”我觉得读者的意见既诚恳而又直接,由衷地向读者表示感谢。随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与老同学董来柱商讨。翻开堌阳镇的历史,惊奇之感顿生,原来音乐小镇是坐落在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上的。现简要地做些介绍,与广大读者共享。
兰考堌阳镇位于兰考县城东北20公里处。北有黄河,东与孟寨乡接壤,南与红庙镇相邻,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兰考紧邻黄河,其所在的平原就是黄河冲刷沉积而成的。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很早就有先人在活动,繁衍生息。据黄帝战蚩尤,轩辕氏进军,途经县境,黄帝子青阳氏战死后埋葬在青龙岗,距今已有5000余年。兰考之地,古居豫州。西周时,其西部居卫国,东部居戴国,春秋时,为户牗。秦时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经多次演变,成为今天的兰考。而堌阳镇曾为考城县治。兰考正是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得名。在此有必要将考城的历史沿革,简要加以说明。
据兰考县志记载,考城古称葵丘,又称景薄。周武王封伯邑考后于商,国名为戴。春秋时期郑取之,改为谷城。秦楚之际,县境多灾难,改称甾(古灾字)县,属砀郡。
西汉初年,置济阳县。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济阳县域包括河南省兰考县的东北部和山东省东明县西南部。而县治的旧址就在现在的堌阳镇。西汉的武帝刘彻,曾在这里建宫,称为济阳宫。西汉末,汉朝宗室,长沙定王,刘发的玄孙,刘欽在济阳任县令,于济阳宫生下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说到这里,着实令人感到惊奇。谁能想到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光武帝刘秀会诞生在济阳县,也就是堌阳镇这个地方。怪不得我们这一片的老人能讲述好多“王莽赶刘秀”的故事呢。请读者不必怀疑,史书上早有记载。《后汉书》记载:“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光武洛阳宫碑》的碑文中写到:惟汉再受命,曰世祖光武皇帝。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有武帝行过宫,常封闭,帝将生,考以令舍下湿,开宫后殿居之。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时有赤光,室中皆明。没想到的是这个碑文竟是东汉大学者蔡邕所作。
此后,历朝或沿袭或复置,屡有济阳县之建制。
到了西晋惠帝(公元前290年-307年在位)时,分兖州陈留郡,置济阳国,后来废除成为济阳郡,治就设在济阳县。领济阳,考城,宛朐等县。通俗地说,就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兰考县东部境,民权县东北境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境,东明县南境,曹县西北境。济阳郡是江姓,蔡姓,丁姓等姓氏的郡望。诸姓在此息族显贵,江氏和蔡氏最盛。江姓最有名气的代表人物是梦笔生花的江淹;蔡姓则是大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
自金初黄河南徙夺淮,在考城县境多次泛滥改道,县治多次搬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黄河淹没县城(民权县老北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南岸属地划归睢县,黄河北岸的仪封县所属的堌阳等7个乡划入考城县,县治由北关迁到堌阳。
以上所述的堌阳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且历史不断层,更不断线。这就为堌阳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音乐文化也就有了很好的发展,那么民族乐器的制作和演奏都有了很高的造诣,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现代民族乐器的制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琴棋书画称为四艺,其中琴指的就是古琴。下面我们以古琴为例做些介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的弾拨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有伏義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选琴,唐尧选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后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这就是七弦琴的来历。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由于古琴之声独特,使听者顿感安静,悠远。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代文人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于其中。”
说起圣人,我在古仪封那篇散文中,对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发生封人请见的故事。孔子随身携带一架古琴。据封人请见图,孔子面前就有一架古琴。当时的堌阳同属卫国管辖。从现在地理位置看,堌阳距仪封封人请见处也只有二十多里。走进堌阳音乐镇的博物馆,就可以欣赏到仲尼式的古琴。
大文人蔡邕也是琴门圣手。他所作的《琴赋》,《琴操》,《幽居》,《坐愁》,《秋思》被称为《蔡氏五弄》,成为历代琴家推崇的千古名曲,甚至曾被殇帝列为考取进士的必考题目。
蔡邕之“焦尾琴”的传说早已脍炙人口,《后汉书》记载:蔡邕游吴中时,遇有人用桐木烧饭。蔡邕听到木头在火中的爆裂之声,认为是造琴的良材。即问人要来,所制成琴,经弹奏,琴音果然优美非凡,遂成举世名琴。因琴尾烧焦处尚存,人们名之为“焦尾琴”。
说起蔡邕,有人会问,蔡邕是陈留郡圉县人,圉与堌阳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十分密切。
经查阅文献发现,蔡氏,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乃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周灭商,叔度被封于蔡,称蔡国。蔡国多次迁徙,先后迁上蔡,新蔡,下蔡。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秦时,蔡泽拜相,死后葬于兖州陈留郡,子孙以此为家,繁衍渐盛。汉时的济阳县为陈留所辖,蔡氏居住最多。这是济阳作为蔡氏郡望堂号的重要原因。
就说蔡邕吧,他父母早逝,与叔父蔡质过,时在圉县,(今杞县圉镇)。蔡质之子蔡睦,因避祸,迁居济阳蔡氏故里。
蔡邕有个女儿叫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她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单就音乐而言,她著有《胡笳十八拍》,这是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1297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我们知道,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自有科考之后,文人对此更为重视,多数举人,进士,大都是操琴的高手。兰考历代辟荐科举的人士有1400多人。进士,举人就有391人。像才华横溢的江淹,明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兰阳才子王春脚,清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高中第七名进士的孙绍阳等皆是古琴的高手。
堌阳镇只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音乐小镇,中国民族乐器之乡,更因为这里有上好的制作民族乐器的材料。
好的乐器,首先要有好的音色。而音色,音质是由乐器的音板决定的。在乐器制作中,对其音箱木材的选择必须极为认真,严格。什么样的材料适合作音板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琴材要具备“轻,松,脆,滑“四个特点。按照这种要求,专家认为:国内的桐木音板应当属兰考桐木最佳。
泡桐在兰考大地的生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亦有很多野生。自黄河流经县境,形成了多条故道,留下了遍地的沙丘,沙滩。沙地更适合泡桐的生长,便形成了兰桐一族。
2008年,世界森林组织认证,兰考堌阳镇为世界泡桐材发祥地。2016年,“兰考泡桐原产地保证认证(PEOP)”颁发。
兰考泡桐因其质柔软,抗腐耐热,绝缘隔潮,不变形,纹路清晰,声学品质和共振性能好,而成为乐器制做的首选。1995年,国家轻工业部有关部门对兰考泡桐进行认证。专家说“兰考泡桐的导音性能好,是制做以板材为导音材料乐器的首选。
看见了泡桐树,就想起来焦书记。在焦裕禄书记的带领下,为了挡风固沙,广植泡桐。
后来,兰考的农桐兼作达到了52万亩。这就为兰考民族乐器制作的发展打下了丰厚的物资基础。因而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民族乐器之乡,是建立在焦裕禄精神家园之上的明珠。
2022年9月25日于北京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wzzx/djhk/jswx/2022-10-02/77827.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