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app网址

当前位置:首页>民心所向>

网友

打印

从现实看毛泽东时代“安徽农村”把“婴儿”锁在家里

从现实看毛泽东时代“安徽农村”把“婴儿”锁在家里

云淡水暖


对毛泽东时代的哭诉,除去习以为常的话题外,有人也越来越做得“细致”起来,前不久强国论坛有一位自称“安徽人”的又兴出来一个花样,说是毛泽东时代农民之苦的一个“证据”是,农村妇女为下地干活,把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锁在家里,草民未细看其内容,因为此“安徽人”的路数大抵已知,无非是“亲眼”或者“亲历”之类,但是似乎[数学]网友比较有兴趣地谈论了几次。

草民在农村呆过,不过不是安徽,是边远山区,农村妇女带婴儿出工的见过,农村小学生背弟弟妹妹上学的也见过,惟有把婴儿“锁在”屋内出去干活未亲眼见过或者亲耳听过,可能是地区“差异”吧?草民以为,毛泽东时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说“不苦”不实事求是,但把什么“婴儿被锁在家里”拿出来说事儿,以“安徽农村”把“婴儿”锁在家里妇女下地干活来哭诉一个时代,显得有些单薄了。这位马甲背后的或者“真的”、或者假的“安徽人”,下次应该再努力想想其它的招数。但草民倒是记得广东发生过多起民工家长因为怕小孩被人贩子拐卖,小孩被锁在出租屋内,大人出去打工,小孩在家里玩火或者邻里失火,被活活烧死的惨剧。

提起安徽,提起“婴儿”,草民倒是想起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广州街头的残疾女孩宫璇璇被惨无人道地残害,然后引出一系列残害残疾儿童的案件的事件来。瘫痪小女孩宫璇璇被安徽的一个职业乞讨者“租用”,带来广州街头乞讨,为保持宫璇璇的“惨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施舍,“租用者”每天用小刀把小女孩的手脚割破流血,天不亮“放置”于人流多处,天黑了才“收走”,经过好心人和广州《信息时报》关注,引发网络声讨怒潮,“乞讨者”被抓获,而这一个案,却引出一系列惊人的黑幕,安徽一个叫做“宫小村”的村子,竟然靠“租用”残疾孩子外出乞讨“致富”,被当地人称为“瘫子村”。

《信息时报》记者写到“本报记者千里大追踪,来到了小璇璇等几个残疾儿的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记者采访发现,宫小村并不穷,而是镇上出了名的富裕村,‘五万不算数,十万刚起步,宫小想露脸,廿万称小富’这是形容宫小村的一句顺口溜。更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村民的富裕,竟是靠压榨小残乞得来的”、“看惯了皖西北的破破烂烂,初见宫小村的确眼睛一亮,到处都是青瓦红房,更有二三层的小洋楼掩映在绿荫之间,很多家的门楼修得异常气派,与广东的农村富裕家庭不相上下。”、“宫小村是出名的瘫子村,只要是富的家庭都是带瘫子带出来的,这些残疾孩子是他们的‘摇钱树’,情况好的话,一年就能给他挣上数万元。最早的时候,他们就在村里附近找,后来就发展成在全省范围找,最后扩大到全国的范围,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陕西……越穷的地方越能找到”、“瘫主不干农活,专养瘫子挣钱,不料理田地,都雇人干活,夫妻各带一个瘫子,年收入可达3万”。

草民想,论坛上的这位“安徽人”哭诉毛泽东时代农村劳动苦,妇女把婴儿“锁”在家里,下地干活,确实是有些对不住被“锁住”的“婴儿”们,换个说法,那个时代的“婴儿”们也为社会主义经济初级阶段的艰苦积累付出了代价。但是,今天有的“安徽人”,比如宫小村的“瘫主”们也在“锁住”孩子,不过是残疾孩子,是别人的孩子,“锁”的地点是风餐露宿的街头,“锁”的方法是欺负残疾孩子东单不得。残疾孩子们被“锁住”的代价,换来了安徽宫小村“瘫主”们的发家致富,这种 “锁住”,应该值得更多人的控诉和思考,是下地干活“锁住婴儿”还是为一己之私锁住别人家的残疾孩子来得惨无人道、丧尽天良?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6882.html-江南app网址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RC 更新时间:2013-05-02 关键字:毛泽东时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江南app网址 | 主办: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pegstown@163.com | 备案序号: 京ICP备13020994号| 技术支持: 网大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