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书稿: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九)
十五、危险的信号
1998年5月11―13日,印度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国际舆论为之震惊并对印度违背国际潮流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此专门致函大国首脑,为印核试验进行辩解,称:印度进行核试验是对“印度过去一些年来所面临的不断恶化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核环境深感 不安。我们有一个公开的核武器国家与我们接壤”。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为这句话作了扼要的概括:“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
如果在冷战时期,瓦杰帕伊的信也算得上一种解释,那时,美苏核竞赛愈演愈烈,第三世界 国家纷纷被拖进美苏两霸对抗的旋涡之中,并被利用来实现霸权主义的利益。冷战结束后,在南亚大陆的安全环境日益好转的情况下,瓦杰帕伊为印度核试验所作的解释,就完全失去了事实根据。
实际上,印度面临的安全环境并不是“日益恶化”,而是日益好转。印巴关系是南亚大陆安全环境的核心。冷战期间印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1989―1994年,印巴先后进行了7次会谈。1996年,印巴两国领导人均作出了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新姿态。1997年两国开展安全对话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仅在前半年两国总理会谈就举行了 3次,外秘级正式会谈举行了3次,外长级会谈更多,而且获得了具体成果。双方已列出了要 解决问题的清单,并达成了按问题建立联合工作小组的协议。为了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报情况,交换意见,两国建立了总理级的热线电话联系。1997年9月和10月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交火,就是两国总理通过热线电话迅速平息的。1998年3月在瓦杰帕伊总理就职第二天,巴总理谢里夫就致函祝贺并表示愿与瓦杰帕伊“将南亚地区带入持久和平与稳定的新阶段”。
中印改善关系的步伐明显加快。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 冷战后双方意识到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1988年,印度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1991年中国总理李鹏访印,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9月拉奥总理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中印两国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及其他文件,双方承诺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印度,达成从边界撤军及不用武力解决分歧的协定。这标志着中印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江泽民主席明确表达了中国与南亚国家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望,同时强调南亚国家应搁置争议,寻求在可能的领域进行合作,以双边谈判解决问题。1997年12月,在印度政局动荡、一些外国政要推迟或改变原订访印计划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如期访印,显示出中国对改善印中关系的重视。1998年4月初,印度国防部长借巴基斯坦试射导弹之事,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对印度安全构成“威胁”,尽管如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顾全大局,仍应邀如期访问印度,其间,双方同意作出特别努力来维护地区安全。
南亚大国关系的改善进一步推动了整个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改善。在阿富汗,1997年底塔利班在北方攻势受挫后,战局一直处于战略相持状态。在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4月26日,阿富汗敌对的南北双方终于同意谈判,就尽早结束阿内战及交换战俘问题举行会谈。
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促使南亚区域合作进程加快。1997年5月,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功召开了第九次首脑会议。南亚7国领导人首次形成共识,决定在2001年建成“南亚自由贸易区”。1998年1月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三国举行经济首脑会议,重申在2001年实现南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两次会议无疑对南亚地区的互信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事实说明,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南亚地区并没有出现像瓦杰帕伊所说的使印度面临的安全 环境“不断恶化”迹象;也没有出现像费尔南德斯所说的印度面临来自中国“军事威胁”迹象(如果把一国的最基本的国界防务说成“威胁”,那当今就没有一个国家是安全的)。不要说是一国政府,就是一个人也不能不顾基本事实。明明是南亚安全形势已大为改善,可印度政府却硬说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不断恶化”的安全环境;明明是中印关系已有了长足进步,中国政府对发展两国关系的进程已给予巨大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傅全有总长通过对印友好访问表达中国对改善中印关系的诚意后没几天,印国防部长就硬说中国是印“头号威胁”,如此颠倒是非,简直让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印度不感到“威胁”?如此睁眼说瞎话,不由人不进一步发问:谁才是真正的威胁?中国并不感到印度有什么“威胁”,印度强硬的核政策真正威胁的是人类和平。
政治家说谎必有深藏的目的。《印度人民党十点自由宪章? 我们的外交政策》第一条就将其 目的作了表白,即“在国际事务中印度要得到与其面积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30年代德国国社党竞选时提出的一些口号。国社党的目标是与当时的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结果带给德国的是毁灭。那么,今天印度人民党的目标及其核政策,将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呢?
博克兰上空升起了危险的信号!
瓦杰帕伊在1998年5月11日给克林顿的信中解释说:印度的核试验不会对美国“造成任何威胁 ”并保 证“印度将继续在一个多边或双边框架中”同美国合作,“以促进核裁军事业”。不知瓦杰帕伊的保证有多大的可信度。今天瓦杰帕伊为避免两线对抗,以根本不存在的“中国威胁 ”为由(这与40年代初有人提出反“共产国际”的口号的目的相似)来讨好西方,但要知道, 一个拥有核武器与战略导弹的南亚大国,一旦称霸于印度洋, 受到损害最大最直接的就是美国、日本及东亚国家。印度洋是印度国防的重心所在,更是美国生存利益所在。比当年的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商路对西方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印度洋,特别是美国须臾不能离开的横穿印度洋的海上能源运输线被纳入印度的核威慑范围,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十六、世纪之交的巴基斯坦形势与走向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巴基斯坦形势出现急剧转折,主要表现为:国内民主政治随穆沙拉夫军人上台执政再次受挫;经济大面积下滑;外交重心明显向伊斯兰世界倾斜。
1.民主政治发展再次受挫
(1)巴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回顾。1947年8月14日,英国正式把权力移交给巴基斯坦制宪议会,巴基斯坦宣告独立。巴独立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早在1949年就提出在巴建立“主权属于真主,由人民选出的代表行使主权”的民主建国目标。1950年9月,巴制宪议会尝试议会制政府即设两院和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1956年,制宪议会通过巴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巴为伊斯兰国家,实行议会制度。1958年10月7日,巴总统在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的压力下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取消宪法、解散中央和省立法机构和政府。阿尤布?汗为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27日,阿尤布?汗解除米扎尔总统职务,建立军人统治。巴建立民主政治的初次尝试遭到失败。1969年,东巴基斯坦暴力蔓延,阿尤布?汗辞职,将政权交给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将军,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叶海亚?汗下台,人民党主席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接任巴总统和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1973年,国民议会通过巴新宪法。1977年,齐亚?哈克将军推翻布托并以谋杀罪于 1979年对布托处以绞刑。1988年11月,巴基斯坦人民党在选举中重新执政,结束近十年的军人统治;12月,吴拉姆?伊沙克?汗当选总统,贝?布托任总理。
(2)政治动荡使民主政治再次受挫。1997年2月,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在大选中获胜,谢里夫出任总理。谢里夫吸取90年代初巴国内因党派争斗而耽误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他一上台便利用本党在议会中的强势地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哈克时期的宪法第八修正案,取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的权力,并将总统解散省内阁、任免省督、三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最高法院法官等权力归还总理。另外,巴议会两院还通过旨在严禁议员叛党的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和旨在打击教派暴力的反恐怖法。与此同时,他雄心勃勃地于1998年初宣布《2010年远景发展计划》,但这些均被1998年5月印巴核试验及1999年巴印卡吉尔冲突造成的国内政治经济动荡所中断。
首先是执政党联盟分裂。谢里夫政府时期的国民议会共217席,巴穆盟就占134席;参院87席,巴穆盟占30席。两院主席均为巴穆盟成员。但随谢里夫权力不断增大,引起其他政党不满。1998年11月,巴人民党与信德省15个政党和社会人权组织成立“信德恢复民主联盟”,以抵制政府设立军事法庭等严厉措施。政府在修建卡拉巴水坝等大型工程上突出旁遮普省的利益,招致其他省份的不满。1998年2月,巴穆盟的长期盟友西北边境省的人民民族党退出省联合政府;8月,俾路支民族党和民主祖国党以及信德省的统一民族运动党先后终止与巴穆盟在省和联邦议会的合作,退出中央和省联合政府,使巴穆盟失去了主要盟友。在野反对党力量结成“大民主同盟”,要求谢里夫政府辞职。与此同时,政府与军方矛盾日见加深。1998 年10月,谢里夫因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卡拉麦特呼吁设立由军人和平民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而迫使卡拉麦特辞职。1999年1月,谢里夫启动核试后缓和印巴关系的进程,受到暗杀未遂事件的威胁;2月,印巴两国签署《拉合尔宣言》,受到国内及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组织的激烈批评,当时已有传言说谢里夫向印度出卖了克什米尔。7月,谢里夫在卡吉尔冲突中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向印度妥协,单方面从印控区撤回伊斯兰武装战斗人员,此举遭到巴军方的强烈不满。10月12 日,穆沙拉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谢里夫政府。15日,穆沙拉夫发布宪法1号令,宣布全国实行紧急状态,中止宪法,解散联邦和省议会。根据临时宪法,穆沙拉夫出任首席执行官;随后成立了具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及由8名专家组成的新内阁。至此,自齐亚? 哈克1985年启动的在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主政治进程再次中断。
(3)军人统治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巴军事政变后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 广泛关注。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呼吁恢复巴基斯坦的民主,称政变“将使南亚地区的局势更加不稳定”;印度外长辛格表示与巴谈判必须在巴恢复正常之后才能进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巴政变表示遗憾,呼吁巴军方尽快恢复文官统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康德苏称:如果巴不能恢复国内民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停止给予巴的经济援助。他在接受法国一家电台采访时表示,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因而巴目前政治局势是一个“真正的威胁”;欧盟敦促巴立即恢复文官统治,并宣布它将延期和巴政府签定伙伴关系协定。英联邦国家秘书长埃梅卡·阿尼奥库说,在巴发生的事件是对民主的破坏,巴将因此而孤立;如果巴实行军事统治,巴将被开除出英联邦。国内方面,穆沙拉夫也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压力。巴两大政党人民党和巴穆盟都要求恢复民主政府并为各自的领导人贝?布托和谢里夫恢复名誉。军政府指控谢里夫及其6名同谋犯有劫机、叛国以及谋杀等多项罪名。国际社会对此极为关注,1998年12月22日,美国白宫在给谢里夫的家人的一封信中表示:克林顿极为关心谢里夫先生和其他被拘留的人是否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其审判的司法程序是否完全合理合法。审判谢里夫的结果是对穆沙拉夫军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而谢里夫在开庭以前告诉记者:“军政府不可能取得胜利,因为他们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2.经济严重滑坡
外资减少加重了国内的经济困难,农业减产和国防开支增加加重了财政负担,巴政府面临着 重大的经济压力。
(1)经济发展计划受挫。1998年2月,谢里夫政府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2010年远景发展计划》,提出要在2010年前在巴基斯坦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及良好的管理体制,并使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升至7.4%。核试验后,国际社会对巴实行经济制裁,使巴经济陷入极大困境。与1997―1998财年相比,1998―1999财年经济增长率从4.3%下降到3.1%;工业产值从6.8%降到3.8%;出口比1998年减少11.7%;农业生产从3.8%降到0.4%;农 业主 要作物如棉花、蔗糖、小麦、稻谷、玉米的产量增长从8.3%降到0.6%。截止到1999年12月,巴外债已达38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以上,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56%,而巴整个税收规模只占巴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增加税收,巴政府已将国内的各种汽油价格上调,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这迫使巴政府从商业银行的借贷增加。巴外汇储备只有14亿美元,仅够三周进口支出。1998―1999年巴预算赤字估计占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6%。因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巴的整个外贸按美元计算缩小近7%。由于国内投资减少和需求不足,国民储蓄从占GNP的14.2%已降到11.1%;外国私人投资减少50%。
(2)国防经费增加,财政包袱沉重。1998―1999财政年度预算总支出为6 063亿卢比。其中经常性开支为4957亿卢比,用于发展项目的开支为1106亿卢比,用于偿还债务的开支为2756亿卢比。政府经常性开支占预算总支出的比率由上年度的83.7%降为81.8%,用于国防的开支为1450亿卢比,比上财年增加了8.4%。国防开支和用于还债的费用仍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84.8%。新国防预算可能不包括核计划开支。如再考虑到发展核武器的费用,巨大的财政支出已成为巴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3)经济振兴难见成效。1999年12月15日,巴基斯坦首席执行长官穆沙拉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巴新政府制定的经济改革计划,其中包括推进私有化、降低国内借贷成本、消除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非发展性开支、鼓励海外巴侨向国内汇款以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成立有效率的借贷管理制度等。他提出政府今后将主要从发展农业和中小型企业、加快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发展信息产业及软件业等领域入手,努力使巴经济尽快摆脱困境。西方金融机构以“巴恢复民选政府”作为追加对巴贷款的条件,巴现政府不可能近期满足这些条件。巴目前国内政党活跃,谢里夫领导的巴穆盟从政变所受的打击中迅速恢复,巴高院对谢里夫一案的审理一拖再拖,这一切使巴国内政治的变数进一步增大。巴国内政治不稳将严重影响外资的流入,如没有大量外来投资,巴新政府经济振兴计划无异于一纸空文。
3.在全面发展大国关系的同时,巴外交加速向伊斯兰世界倾斜
巴政府推行务实外交政策,注重发展与大国关系,但其外交向伊斯兰国家倾斜的速度近年来 有所加快;由于历史积怨太深,印巴关系近期难有好转。
(1)巴美关系稳中有降。80年代,出于抗击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需要,巴美间建立了十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90年代初,美以巴坚持发展核计划为由停止了对巴的经济军事援助。1989年签定的巴购买美38架F16战斗机合同迟迟不能兑现,美巴关系一度冷淡。1998年4月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理查德森访问南亚,希望同巴基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核试验后为缓和国际压力,巴政府宣布暂停核试验,表示愿意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1月,谢里夫总理访美,巴向美承诺不向第三国出售敏感材料和技术,美也在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归还巴购买美F16战斗机款项问题上作出让步。美巴关系有所改善。但在1999年巴印卡吉尔冲突中美国明显偏袒印度的立场及巴政变前后美国干涉巴内政的做法,使两国关系出现倒退。自从谢里夫在卡吉尔向印度单方面妥协并由此引发政府与军队不和后,谢里夫曾派其弟和后来被谢里夫宣布接替穆沙拉夫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职位的三军情报局局长齐亚?乌丁到美国访问,接着美国便由国务院发出巴军方不要发动推翻民选政府政变的警告。政变发生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说:“对巴基斯坦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导致当地的民主政体和宪法受到挫折感到遗憾。”美国总统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巴政变进行了电话磋商,两位首脑会同盟国一起向巴军政府施压,并表达了使其尽早恢复宪政的立场。美国带有倾向性的表态引起巴军政权乃至国民的不满。1999年11月中旬,美国与联合国在伊斯兰堡的一些设施附近发生6起没有人员伤亡的火箭爆炸。
(2)对印采取强硬立场。印巴核试验后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印巴外秘级谈判虽再次启动,但双方积怨太深,难有信任。印巴两国总理决定开设穿越两国边境的公共汽车路线于1999年初开通,2月3日,印宣布瓦杰帕伊将乘公共汽车前往拉合尔与巴总理举行会谈;5日,谢里夫及陆军参谋长在克什米尔发表长篇讲话称,巴基斯坦军队已作好准备,坚决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20日,瓦杰帕伊乘车前往巴基斯坦,尽管双方签署了《拉合尔宣言》,但在实质问题上仍无进展。5月始,巴印之间发生为期两个月的卡吉尔冲突,冲突中印方还动用了战斗直升机。7月初,谢里夫在美国的压力下,从卡吉尔撤出伊斯兰武装人员,巴国内反对派为此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军方与政府的矛盾急剧上升,最终导致10月12日的军事政变。穆沙拉夫将军上台后安排以对印持强硬立场闻名的阿卜杜尔?斯塔尔为外交部长,这是向印度发出的最明确和强硬的外交信号。11月19日,穆沙拉夫在阐明其外交政策的讲话中提出“最低限度核威慑”政策;表示将在道义、政治和外交上支持印控克什米尔人的斗争,指责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支持恐怖主义活动,认为“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是巴外交政策的基石”。次日,印度外交部对穆沙拉夫的讲话表示强烈不满。
(3)在积极推进与大国及周边国家关系的条件下支持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巴从长期战略利益出发,积极支持、扶持并承认亲巴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随着塔利班在阿取得接近统一全国的胜利,巴与伊朗及中亚国家的关系出现倒退;而美国也在缉拿恐怖分子嫌疑犯问题上与巴矛盾不断。为此,巴采取灵活政策,在维护塔利班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与美及周边国家改善关系。1998年11月和1999年3月,巴分别安排了乌兹别克外长和哈萨克外长在伊斯兰堡与塔利班高层代表团会谈。1999年1月,巴与到访的土库曼外长商定要为推进阿富汗和平“ 密切合作”。11月中旬,联合国对阿富汗开始实行禁运,但巴阿边境贸易仍未中断。同时巴也积极做塔利班的工作,让其限制美通缉的本?拉登在阿的活动,以减轻美国的压力。11月中旬,美国和联合国在伊斯兰堡的一些设施附近发生6起火箭爆炸案,巴外交部立即发表声明,对这次恐怖主义暴力事件表示强烈谴责。由于担心恐怖分子对旅居巴基斯坦的美国人发动恐怖袭击,12月20日,穆沙拉夫政府已经逮捕了200多名嫌疑犯。据巴官员介绍说,大逮捕是通过对临近阿富汗地区一连串的彻夜搜索进行的,被逮捕的大多是阿富汗人。
(4)在维护中巴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巴外交加速向伊斯兰世界倾斜。巴政府一直将发展与中国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1996年,江泽民主席对巴进行成功访问,双方确立了面向 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初,上台不久的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问中国。1999年初,迟浩田、李鹏相继访巴,6月底谢里夫、穆沙拉夫也到中国寻求帮助。穆沙拉夫在11月19日的外交政策的讲话中仍称“与中国关系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基石”。
另一方面,近年来巴外交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一是加速向伊斯兰世界倾斜。1997年初谢里夫上台后,巴开始注意发展和扩大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1998年,巴核试验得到穆斯林国家的广泛支持,巴从中受到巨大鼓舞。随后巴外交在加速向伊斯兰世界倾斜的同时,也注意以“核大国”的姿态扩大其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与波斯湾、中亚乃至巴尔干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继谢里夫1998年访问科威特后,巴海军于1999年初对科威特进行友好访问以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3月至5月,谢里夫分别访问卡塔尔、阿塞拜疆、土耳其、文莱等伊斯兰国家。在文莱大力宣传巴根本无力顾及的“东向政策”。巴向伊斯兰世界迅速倾斜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伊斯兰国家的回应。1999年5月,巴印克什米尔冲突再起,巴立场即得到伊斯兰国家的支持。伊斯兰会议组织第二十六届外长会议通过两个决议:敦促印度恢复与巴对话,呼吁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让克什米尔人民进行全民公决以决定自己的命运。10月12日,穆沙拉夫上台后,首先从加强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入手。10月25日,穆沙拉夫在伊斯兰堡会见伊朗驻巴大使后,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称“穆沙拉夫对伊驻巴大使作了积极的讲话”,“伊朗了解伊巴双边关系和地区性合作的重要性”;11月7 日,伊朗总统卡塔米表示,伊巴关系不会受巴国内政府改变而改变;12月8日,穆沙拉夫抵达德黑兰,开始对伊朗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他向伊朗领导人介绍了巴基斯坦国内形势,并寻求伊朗对巴基斯坦新政权的支持。10月25―27日,穆沙拉夫访问沙特、阿联酋;从11月7日始,又对卡塔尔、土耳其和科威特进行访问。土耳其地震后,穆沙拉夫在国内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立即表示向土提供援助。同月19日,穆沙拉夫在发表外交政策讲话中称:“与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是巴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素。巴将在所有领域加强这些关系。”12月24日,穆沙拉夫就出访伊朗、土耳其及海湾国家成果向记者表示:这些国家“完全接受这里发生的事情”,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保证给予巴全方面的帮助。
二是逐渐减少对中国的依赖。1998年巴总理访华前夕,巴官方报纸已对如何发展中巴关系提出新看法,认为“巴基斯坦习惯强调中巴传统友谊,但仅此已远远不够。巴应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和能够从中国得到以及中国可以提供给巴基斯坦的东西。”1999年2月,在迟浩田访巴期间,谢里夫在“自力更生建设海防”的研讨会上,强调国防建设中自力更生的意义,认为自力更生是巴国防建设道路的“优先考虑”。与此同时,巴内政外交重心也作相应调整。1998年8月,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要求将伊斯兰法确定为最高法律。1999年6月11日,巴总统塔拉尔誓言:“将把巴基斯坦建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堡垒。”“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伊斯兰福利国家,在这里《古兰经》和逊奈教规是最高法律。”1998年阿富汗塔利班在军事上基本统一阿富汗后,在不断加深与沙特、阿联酋等波斯湾国家间的传统战略盟友关系基础上,巴基斯坦迅速修补了与中亚的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等同属逊尼派的伊斯兰国家因巴支持塔利班而遭损害的关系。土、乌、哈三国外长分别访巴并在塔利班问题上与巴达成了谅解。在巴的推动下,从波斯湾到中亚的伊斯兰逊尼派国家经济和政治战略联合已显轮廓。1999年4月29日,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塔利班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将承担各自的义务,修建一条从土库曼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油气管道;6月10日三方进一步确认各自义务,并决定今后将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三方会议,加快管道修建进程。穆沙拉夫上台后,在短短的十多天中对五个伊斯兰国家进行了访问以寻求这些国家经济和政治的支持。在1999年11月19日的外交政策讲话中,穆沙拉夫将巴与中国的关系排列在巴与大国关系(美国、俄国、海湾国家、伊朗)中的最后一位。
三是推动与北约关系。目前处于从土耳其到巴基斯坦的新月地带的一些伊斯兰国家,对北约 东扩持欢迎或默认的态度。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三国已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 ”。阿塞拜疆曾公开请求土耳其、美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请求北约“和平干涉”纳卡冲突。1999年4月,谢里夫前往阿尔巴尼亚慰问阿族难民,途中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就是阿塞拜疆。在回国途中,谢又相继访问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北约国家,这表明巴有发展与北约关系的迹象。北约军事干涉科索沃危机迄今,巴官方立场始终站在北约一边。3月底,谢里夫写信给伊斯兰会议组织,要求就如何阻止发生在科索沃的“种族屠杀和种族清洗”及科索沃危机政治解决问题进行磋商。4月7日,巴外长向伊斯兰会议组织表达了巴有向科索沃派送维和部队的愿望。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巴与中亚多数国家对此均持讨好美国的“中立” 态 度。3月25日,巴外交部首次表达支持北约军事干涉科索沃危机的立场,同时对联合国不能解决像“科索沃和克什米尔”这类“威胁国际和平和安全”的问题表示“关注”。5月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引发与印度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意在引起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解决科索沃问题之后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注意。6月28日,巴总理谢里夫访华,30日谢里夫改变原定在华为期6天的工作访问安排,于当日回国并于7月初访问美国,7月6日谢里夫在纽约表示:“美国介入克什米尔冲突是问题的关键”,美国在科索沃冲突和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穆沙拉夫上台后希望加强与北约盟国土耳其的军事合作。巴传媒对科索沃、东帝汶、车臣等伊斯兰分裂活动一直持同情态度。从长远看,巴外交向伊斯兰世界倾斜和接近北约的倾向,客观上于南亚和中亚乃至我国新疆地区的稳定不利。
4.巴基斯坦形势展望
总结近几年巴基斯坦形势,可以发现其演变进程沿如下轨迹展开:1998年印巴核试验导致印巴缓和进程中断及由此而来的巴经济发展计划受挫;经济困难及印巴克什米尔武装冲突导致巴国内矛盾激化及由此而来的军事政变和民主政治进程中断;1996年在中印关系改善的同时,巴外交也相应加速向伊斯兰世界倾斜。这三条事变演进轨迹相互影响并逻辑地规定近期巴基斯坦发展的基本趋势。
(1)由于北约东扩和日美安保体制扩展工作的初步完成,21世纪的中亚和南亚就成了美俄争夺并由此完成各自全球战略的最后一块真空地带。这必然加剧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动荡。这对联接中亚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将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它加大了巴在大国全球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大国插手也将使巴国内党派活动更加活跃,政局更加不稳。
(2)由于巴经济对外资严重依赖,而西方国家对巴的经济贷款又带有苛刻的政治条件。在没有恢复巴民选政府之前,国外对巴的投资将不可能大规模增加,巴经济改革也因此难见成效。由于穆沙拉夫是在国内对印持强硬立场的政治力量支持下上台的,因此,在其执政期间,巴印关系不仅难有缓和,相反却存在着激化并因此引发军备竞赛的趋势。这将使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及由此导致国家权力更加集中,军人政权对国内政治的控制更加严密,民主政体恢复将可能延期。
(3)巴在外交上进一步向伊期兰世界倾斜。为应付国内综错复杂的政党斗争和巩固政权,穆沙拉夫军人政府将会进一步依靠伊斯兰力量并强化巴基斯坦伊斯兰化的进程,与此相应巴外交上向伊斯兰世界倾斜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十七、核试后的南亚形势与走向
从1998年开始,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进程急剧向政治冲突转变,南亚政治力量组合出现新变化,大国全球战略布署迅速向南亚集结,其历史逻辑的演进同时也规定了未来几年南亚的发展进程。
1.印度人民党政府强硬外交政策牵动了南亚地区安全的多米诺骨牌
(1) 1998年南亚地区安全环境骤然恶化,其重要引线是印度人民党上台后推行以发展核武器为重要内容的外交政策。印度人民党政府一改以往联合政府温和的外交政策,在其公布的《国家治理章程》中表示:“要建立国家防务政策审察委员会,分析国家面临的军事和政治威胁”,印度将保留“使用一切选择的权利,以确保印度的安全、领土完整和统一”。为此“要重新评估我们的核武器政策,保留制造核武器的权利”。1998年3月19日,瓦杰帕伊宣誓就任总理;同日,印度前外交秘书迪克西特发表谈话,批评前总理古杰拉尔政府奉行的对外政策忽视了印度的利益,瓦杰帕伊政府将放弃前总理古杰拉尔奉行的“安抚政策”,推行“果断的”对外政策。瓦杰帕伊新领导的联合政府不会再向邻国作出单方面的让步。
印度外交政策的迅速转变引起巴基斯坦方面的警觉。1998年3月19日,巴基斯坦外长阿尤布汗在日内瓦裁军大会上对印度的核政策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印度的核政策将把南亚国家推入“危险的军备竞赛深渊”。4月6日,巴基斯坦成功试射“高里”地对地中程导弹,以示巴对印强硬的核政策的不满;同日,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攻击巴基斯坦的同时也开始把矛头指向中国,他在新德里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帮助巴研制导弹。5月3日,费尔南德斯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要大于巴基斯坦。”费尔南德斯提出应重新检讨印度的国防政策,他说:如果政策检讨的结果确认印度的确面临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威胁,那么,印度除了实施其核武器计划外,别无选择。7日,费尔南德斯进一步发表敌视中国的言论,称印度应充分重视来自中国的威胁,加强中印边境的驻军。5月11―13日,印度连续进行5次地下核试验。同时印度总理致函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再次以中国“威胁” 为借口为其核试验辩解。这样,由印度人民党政府强硬的核政策引发的地区紧张关系开始明显地殃及中国。自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印后中国和印度双方开始的良性互动关系急剧恶化。自印度古杰拉尔政府与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共同启动印巴安全对话的良好氛围迅速遭到破坏。
但是,强硬的外交政策并不能解决国内人民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1998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已从1997年的7.5%下降到5% , 1998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从1997年的5.5%增加到14.8%。1998年6月1 日,印度内阁部长亚什旺?辛哈向人民院提交1998―1999年度预算案。尽管对农业、农业发展及社会福利项目开支都有大幅增加,个人所得税也未增收,但其中大幅度提高物价的措施引起民怨。与此同时,国防开支却比上年度增加了14%,对原子能局和太空局的拨款分别增加了60%和62%,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国民的负担。尽管10月底瓦杰帕伊政府宣布了一项于1999 年初正式启动的耗资70亿美元的大规模兴建基础设施的计划,印度国民还是用选票的方式表达了对印度人民党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满。在1998年11月底印度举行四个邦的立法议会选举中,印度人民党惨遭失败。被认为一向是印度人民党的根据地的新德里邦和拉贾斯坦邦,国大党获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外电认为“这次邦选举已清楚显露民心思变”。
(2)印度核试验迫使巴基斯坦改变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基本政策。印度核试之初,巴基斯坦并未急于回应。1998年5月15日,谢里夫表示巴将视国际社会对印核试的反应再作考虑。16 日巴外交部第二号人物特艾哈德对八国集团发表的关于印度核试验的声明表示失望。20日, 印度总理与其同僚视察印度核试验场,在重申印新政府将为国家安全不惜一切代价的态度后再次把矛头指向中国说:“在安全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印度不得不进行核试验,以便让我们的敌人沉默”。当天外电还报道印度成功发射多管火箭的消息。28―30日,巴基斯坦在对国际社会对印核试制裁力度及对巴的安全保障的承诺极为失望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以作为对印的回应。至此,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已恶化到公开核对峙的阶段。8月和10月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双方交火升级,此后,印巴外秘级谈判虽再次启动,但与前两年相比,因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强硬的核政策使得这些会谈形同虚设。10月27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与内务部长及军政高级领导人举行的会议上再次表示:在印巴会谈中“决不在安全利益上妥协”。28日,印度国防部长就印巴国防秘书将在新德里会谈之事表示:“所有的问题只有通过谈判来解决”。同时他又表示不排除与巴边打边谈的可能,他说,即使在美越战争期间,美国和越南还在每周三会谈。11月17日和12月1日,印度分别在西海岸和印巴边界拉贾斯坦邦举行3年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巴方迅速作出针锋相对的回应。自1998年5月印巴核试验后,巴基斯坦刚刚启动的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内外政策被迫中断。
(3)塔利班军事胜利打破了周边国家利益平衡。1997年下旬,塔利班在进攻北方的战役中,遭到沉重打击,但其士气未挫。从1998年8月以来塔利班利用北方联盟的内部矛盾,发起猛烈攻势,在法里亚布省取得一连串军事胜利后,一举攻下杜斯塔姆的大本营马扎里―沙里夫,后来又夺得阿富汗与中亚国家交界要塞哈拉坦和普里卡米,基本上截断了北方联盟的来自中亚的补给线。12月2日,安南在给联合国大会及安理会的报告认为:目前除依据东北部“潘杰希谷地”的马苏德政府军仍在抵抗外,反塔联盟的其他战斗力量“已基本歼灭”。塔控区已达全国面积的95%以上。塔利班在阿富汗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阿富汗一直陷于军阀混战之中,对战乱及军阀腐败行为的厌恶使塔利班提出的“铲除军阀,统一国家”的口号深入人心。塔利班又是占阿富汗人口多数的普什图族利益的代表,加上塔利班领导核心的团结一致(迄今尚未见塔利班领袖集团出现明显的内讧行为),今后如无周边大国的特别有力的支持,或塔利班在即将胜利的时候内部无重大分裂,民族政策无重大失误,目前盘踞在东北潘杰希谷地的马苏德部队,对阿政局已难有作为。
然而,就在围绕印巴核试产生的南亚地区安全形势日益恶化的时候,阿富汗战局又使南亚事态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于塔利班所实行的极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内外政策,使其与周边多数国家和国际社会难以协调相处。塔利班采取禁止妇女上学和就业,禁止居民拥有电视及与联合国救援机构不合作的极端政策,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不满;塔利班军事上节节胜利,造成周边国家的强烈不安:俄国与中亚诸国紧急磋商,讨论了“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采取的措施,以及相互提供援助,包括军事援助”等问题;叶利钦称“我们已经决定阻止塔利班向边境逼进”,与阿接壤的中亚国家已加强边防部队;土耳其对塔利班首次发出停止其攻势的警告;1998年9月21日,俄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发表联合声明称:“俄乌不能无视阿富汗及其周围的危险局势,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印度外交部则声称阿富汗局势的发展影响到了“印度的利益和国家安全”;属于伊斯兰什叶派的伊朗对塔利班的军事胜利反应最为激烈: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及总统哈塔米均表示,伊朗决不会容忍其东部地区出现紧张局势。伊在伊阿边界集结重兵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伊塔间曾出现小规模的交火。但伊朗的军事举动并未得到其他国家的配合。这说明在军事干涉阿富汗问题上,这些国家持保留态度。
2.印巴核试与阿富汗战局的变化使南亚地区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分野
(1)巴基斯坦在保持中巴传统关系的同时,政治上日趋向伊斯兰世界倾斜。巴政府一直将发展与中国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1996年,江泽民主席对巴进行成功访问,双方确立了面向 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初,上台不久的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问中国。1999年初,迟浩田、李鹏相继访巴,6月底谢里夫、穆沙拉夫也到中国寻求帮助。穆沙拉夫在11月19日的外交政策的讲话中仍称“与中国关系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基石”。与此同时,特别是在印巴核试验后,巴外交也迅速向伊斯兰世界倾斜.
巴基斯坦核试后,立即赢得伊斯兰国家的普遍同情。阿盟秘书长马吉德在与巴基斯坦驻埃及大使西迪基会谈后遣责了印度首先进行核试验的行为,并希望两国进行谈判。1978年成立的宗教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指出,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完全是印度一手造成的,巴基斯坦进行的核试验是“正当防卫”。伊斯兰会议组织在巴基斯坦核试的当天呼吁印巴两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保证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98年6月3日,伊朗外长率代表团前往伊斯兰堡向巴成功核试表示祝贺,伊朗向巴保证不同意对巴基斯坦实行制裁,认为在以色列威胁其他阿拉伯邻国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核试验使整个世界各地的,特别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感到高兴。伊朗将为巴提供巴所需的全部汽油以帮助巴克服因国际制裁造成的困难。巴基斯坦最坚定的盟友塔利班在巴核试后立即表示巴基斯坦核试验的成功使整个伊斯兰世界受到巨大鼓舞。不仅如此,阿富汗塔利班在8月份向北方联盟发起凌厉的攻势,并在年底基本上控制了全国,这对与印度处于军事紧张关系中的巴基斯坦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它使巴基斯坦在地缘政治上有了一个得以背靠的广阔的战略纵深地带。这些都使得巴基斯坦向伊斯兰世界靠拢的速度加快。11月18日,巴基斯坦总理表示,他要在他的国家建立起像阿富汗塔利班式的司法制度。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已通过8月份政府提出的宪法第十五修正案,即要求将伊斯兰法确定为巴最高法律;同日,巴基斯坦总统塔拉尔表示,如果这一修正案为参院通过,“巴将在真正的意义上恢复伊斯兰制度”。1999年1月10日,巴基斯坦信息部长表示:“我们与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这种关系。”
10月12日,穆沙拉夫政变上台后,外交上首先从加强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入手。10月25日,穆沙拉夫在伊斯兰堡会见伊朗驻巴大使后,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称“穆沙拉夫对伊驻巴大使作了积极的讲话”,“伊朗了解伊巴双边关系和地区性合作的重要性”;11月7 日,伊朗总统卡塔米表示,伊巴关系不会受巴国内政府改变而改变;12月8日,穆沙拉夫抵达德黑兰,开始对伊朗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他向伊朗领导人介绍了巴基斯坦国内形势,并寻求伊朗对巴基斯坦新政权的支持。10月25―27日,穆沙拉夫访问沙特、阿联酋;从11月7日始,又对卡塔尔、土耳其和科威特进行访问。土耳其地震后,穆沙拉夫在国内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立即表示向土提供援助。同月19日,穆沙拉夫在发表外交政策讲话中称: “与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是巴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素。巴将在所有领域加强这些关系。”12月24日,穆沙拉夫就出访伊朗、土耳其及海湾国家成果向记者表示:这些国家“完全接受这里发生的事情”,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并保证给予巴全方面的帮助。
(2)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胜利又使其周边伊斯兰国家政治力量产生新的分野。属于什叶派的伊朗及信奉逊尼派的独联体中亚国家希望并支持在阿富汗建立一个温和政权,因而它们对塔利班的军事胜利一直保持着警觉,塔利班攻陷北方联盟的军事重镇马扎里-沙里夫时,因九名伊朗外交官被害致使伊朗与塔利班出现军事对峙。伊朗在伊阿边境集结重兵,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保持对塔利班的战略牵制,并指责巴基斯坦在背后支持塔利班,致使伊朗与巴基斯坦5月核试后已改善的关系又急剧倒退。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东部边界保持的带有攻势性的军事压力并未得到阿富汗北部中亚国家的配合,这些国家也没有对巴基斯坦进行过于激烈的指责,这说明,它们在对同属逊尼派的塔利班和巴基斯坦的政策上与伊朗保持着一定距离,以便为将来不得不与塔利班政权打交道时,留有相应的余地。1998年11月26日,在巴基斯坦访问的乌兹别克外交部长在伊斯兰堡与只有两人组成的塔利班高层代表团首次进行了深入会谈,并向塔利班发出参加塔什干“6+2”会议的邀请。会谈后,塔利班代表向记者表示:“我们消除了乌兹别克领导人对阿富汗政策的误会,并告诉他们我们的政府愿意与我们的所有邻国保持友好的关系。”
(3)印度在向巴基斯坦和中国发难的同时,其外交在保持与俄国的传统关系的同时,日益向东盟、南盟、印度洋地区乃至波斯湾地区倾斜。印度近几年提出的“东向 ”和“南向” 外交战略在1998年7月底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和南亚区域联盟首脑会议上已显示出其作用。 印度成功地避免了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声明对印度核试验的“谴责”;在南亚区域联盟首脑会议上,会议不顾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请求,将印巴核试验及地区安全问题排除在会议的议题之外,认为印巴核问题应与全球核裁军问题联系起来考虑。第十二届不结盟首脑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南非德班举行。8月28日巴基斯坦外交部突然宣布巴总理谢里夫“因国内要务”将不参加会议,巴参加会议代表团将由外长阿齐兹率领。与东盟首脑会议的结果相似,这次不结盟会议也未对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印度引起的南亚核试验进行“谴责”。在会议发表的《德班宣言》中,会议只是泛泛地要求印巴双方“有必要进行双边对话,争取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平解决,并促进建立信任和安全措施”。8月24日,印度海军与新加坡海军讨论使双方联系制度化及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问题。10月24日,印度海军访问菲律宾,受到菲律宾国防秘书的接待。12月15日,印度与越南签署两国文化交流计划,双方初步确定1999 年越南国家主席及议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表示:印将在接近马六甲海峡的安达曼及尼科巴群岛设远东海军司令部。外电认为:此举意在把海军力量扩展到孟加拉湾以对付中国。1998年12月,印度与俄国在对美英两国再次袭击伊拉克的行为进行谴责的同时,也达成了共同帮助伊拉克开采石油的共识。随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对波斯湾油气资源进口将产生更大的需求,今后,印度在巩固已有的南向和东向外交成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对波斯湾国家的外交力度。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江南app网址 ,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www.pegstown.com/minxinsuoxiang/dushu/2013-05-02/14210.html-江南app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