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作者:孙全有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24-11-11 2495

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孙全有

1960年,我入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造船系潜艇设计监造专业学习。1967年,研究生班毕业,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431厂军事代表室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监造、试验、试航和交付工作。作为副总审图师,完成了第二代核潜艇设计审查工作。1988年,海军驻渤海造船厂军事代表室的军事代表霍文义、杨长松和我参加了核潜艇水下300米极限深潜试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实在难以忘怀。

核潜艇水下300米试验是为了考核核潜艇在设计的极限深度下的安全性,是核潜艇研制中最具挑战性和风险性的试验。在水下300米深度时,一张扑克牌大小的耐压船体壳板就要承受1.5吨的海水压力。也就是说,核潜艇耐压船体任何一处材料、结构、焊缝、管道、阀门、波纹管、橡胶减震接管等都要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艇毁人亡的重大事故。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时因为海水管路破损而沉没,艇上129名官兵无一生还。这一事件凸显了深潜试验的极高风险。极限深度深潜试验,不仅对设计、建造、检验验收是个严格考核,同时,对参试人员的心理和生理也都是极大的考验。

执行深潜试验的“404”号核潜艇是1974年完成定型的第一艘核潜艇,也是海军驻渤海造船厂军事代表室监造验收的第五艘核潜艇。该艇于1975年开工后,军事代表室按照技术标准检验验收了1129项交验项目。1987年,我作为海军驻渤海造船厂军事代表室副总军事代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总工程师,代表海军庄重地在交船议定书上签名,正式接收该艇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孙全有与执行深潜试验的“404”号核潜艇合影。

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1987年10月27日“404”号核潜艇签字交船后,孙全有(左)与丁秀勋厂长握手相互致贺。

国务院、中央军委1987年11月16日下达的“九八二”深水试验任务。虽然“404”号核潜艇交付部队了,但是第一代核潜艇还遗留三项深水试验没有完成,即:水下300米深潜、水下大深度发射鱼雷和水下全速试验。这些试验需要特定的条件,必须到南海的深海区进行,海军为此确定“404”号核潜艇担当此重任。

水下300米深潜试验是大深度发射鱼雷试验和水下全速航行试验的先决条件,也是三项试验中风险最大、最为关键的项目。核潜艇要第一次下潜到如此大的深度,大家都不免为之担忧,试验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87年还成立了以海军副司令员张连忠为组长的深水试验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下设的技术组副组长。

在极限深潜试验前,各种疑虑不断提出。有人担心核潜艇耐压液舱壳板存在稳定性问题,认为只能下潜到160米。对此,有关研究院、所做了大量工作证实耐压液舱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404”号艇艇员在潜艇操纵仪操练得出:当艇处于300米深度,在没有事故停堆的情况下,舱内出现大约一二百毫米的破损进水,核潜艇就不能再浮上来。这虽然只是一个模拟结果,但也让人心惊胆战。鉴于试验的危险程度高,参试人员中有人写了遗书,以备不幸“光荣”;有人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作为最后的留念。

参加试验的176名人员中,除了王福山艇长带领的110名艇员外,还有国防科工委、海军、北海舰队、中船总、七院、09总师办等领导机关的领导,有潜艇基地司令员杨玺率领的基地各部门人员,有核潜艇总体设计所等相关研究所、渤海造船厂及驻厂军事代表室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在如此危险面前,所有参试人员都临危不惧,充满必胜的信心和高昂的革命斗志。他们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为国奉献、敢于向死而行的核潜艇精神!我作为亲自验收和接收这艘核潜艇的当事人,对这次试验信心十足,也为能亲自跟随核潜艇深潜而非常激动。

1988年4月28日15:57,“404”号核潜艇载着176名英雄,带着特殊使命离开码头,向深水试验海区驶去。

4月29日09:02,核潜艇开始下潜,下潜过程中每个预定深度停留约2分钟进行水密检查和应变测量。09:52核潜艇潜至60米左右,进行水密检查和应变测量后,继续向极限深度靠近。下潜的过程也是向危险逼近的过程,核潜艇越是往下潜,人们的心越是往上提。下潜深度200米、230米。随着深度的加大,潜艇所承受的海水压力也随之增加。

11:53,第三舱报告“听到响声”,紧接着,二舱报告“听到响声”,五舱报告“听到响声”,六舱报告“听到响声”……这“咔、咔”的响声敲击着每一个人的耳膜和心房,增添了一丝恐怖的气氛。下潜深度240米、260米。

12:07,下潜深度270米。第三舱再次报告“听到响声”;尾舱报告:失事信号浮标电缆孔喷射状进水。人们的心都揪得紧紧的,空气也似乎瞬间凝固了。

12:08,下潜深度275米,二舱报告“听到响声”;下潜深度285米,五仓报告“听到响声”。

12:10:52,下潜深度终于安全到达300米的目标。第二舱的深度计指针指到极限深度并略有超出。我们终于成功了!人们兴奋地击掌庆贺。

在下潜过程中,潜艇共发生了大约12次响声,我认为响声是非耐压艇体产生裂纹的声音,不是耐压壳体发出来的,对安全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强大的深水压力作用下,指挥舱中层保护1.8米天线升降装置腹管输水管的L20X20X2角钢发生了明显的变形,艇员指着角钢相互间惊讶地说,“你看你看!都压弯了!”整个耐压艇体由圆形被压成了上下为短轴的椭圆形。由于艇体变形,舱室内有些门打不开或关不上……

可见在深海中,核潜艇要承受多么巨大的外部压力呀。艇上404个通舷外孔洞有的滴水,有的漏水成线,七舱失事信号浮标孔洞下潜270米到302米再上浮至270米间共接了6桶漏进来的海水。漏水问题经过现场处理及时给予了解决。另外,潜艇的焊缝和通海系统的抗压能力经受住了最直接的考核。

12:32,各就浮起岗位,深度10米,准备低压气排水。12:33开始排水、停车、停止排水、浮起。300米深潜试验实际用时1小时21分钟,加上与指挥舰联络中断耽误的时间2小时10分钟,整个试验用时3小时31分钟。

在深潜试验航次中,共设置了4个测试站:2个安全监测站,2个变形测量站。舱室紧密性监测427个部位中,24个部位有泄漏现象,其中滴漏19处,成线4处,喷射1处。上浮后,除铺板变形、角钢弯曲、装饰板开裂外,均恢复原状。

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完成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后,孙全有(前左)和吴廷国(前右)登舷梯下艇。

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参加深水试验的海军机关和军事代表室的战友合影,前排左起:刘卫国、张志连(后任海装沈阳局局长)、王志本、于健(后任沈阳局总工程师)、海装机关李善昌、沈阳局腾亚力、杨长松(后任沈阳局局长);后排左起:李家锡、海军驻431厂总军事代表姚念令、沈办副主任宿林生、副总军事代表孙全有、张福荣、徐小明(后任总代表)

极限深潜试验表明,艇体强度是有保证的;耐压液舱结构是安全可靠的;主循环水系统、付循环水系统、海水系统及通径550毫米金属波纹管、橡胶减震接管等工作安全可靠,耐压船体紧密性良好,核动力装置、全船机械设备、装置、系统运转正常。总之,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核潜艇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验收质量是优良的,满足设计要求。这次深潜试验的成功,也标志着我国潜艇史上诞生了一个潜深的新记录,潜艇的作战性能里程碑式的提高了。

北海舰队副参谋长王守仁、第二任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核潜艇工程总师办公室主任吴廷国和核潜艇基地司令员杨玺等领导亲临现场,跟随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鼓舞了士气。在海上领导们的正确组织指挥下,深潜试验中,艇员队操作准确、指挥果断正确,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深潜试验的操艇任务。海军在贺电中写道“300米深潜试验的成功,在海军史上谱写了崭新的一页”。

1988年5月13日404号核潜艇进行了“水下全速航行试验”,我和杨长松随指挥舰出海。参加试验人员190人。其中404艇员110人,核潜艇基地11人,海军机关3人,海装试验四区4人,七院20人,核动力一院9人,驻一院军代表一人,431厂27人,驻431厂军代表5人。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试验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一次灯光警铃报警,预想的故障无一出现,圆满地完成了水下全速航行试验任务。

于5月25日,404艇成功地完成了水下150米大深度发射鱼-3鱼雷试验。至此,404号核潜艇安全顺利、圆满成功的完成了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九八二”深水试验任务。我为在中国核潜艇建造试验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自豪。

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1988年5月17日于湛江,南海深水试验的合影,前排左起:吴廷国、船总军工局副局长李毓林、中船总大连地区公司总经理李占一、南海深水试验任务431厂负责人王道桐厂长助理、海装孙振山、黄旭华、张盛铎、海装沈阳军代表办事处副主任宿林生、海军09办主任张惠言;中排:海军驻431厂副总军事代表孙全有、431厂李焕坤、海军驻431厂总军事代表姚念令、中船总0九处处长李林斌、431厂李铁民、431厂董有经、431厂徐勇、海司潜艇部王金福、国防科工委魏兰、中船总0九处副处长依青;后排:431厂工会主席刘程远、431厂高鲁军、XXX、李善昌、孟昭玉、参谋张舒。

写下遗书、拍下生死照:惊心动魄的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2018年4月29日于江苏泰州,中国海军核潜艇首次深水试验三十周年纪念合影。

2024年11月11日

(作者系海军原驻431厂军事代表室副总军事代表、09工程办公室总工程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4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