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故里寻踪读东坡

作者: 佚名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10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特别是苏轼,一生著述丰硕,作品流播广远,对中国人文精神影响至深。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这次赴四川考察又专门到访三苏祠。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词,流淌千年,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也播撒到世界各地。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自号“东坡居士”的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中华文化孕育了苏轼。苏轼汲传统之精华,综各家之学说,融自身之实践,开时代之生面,进一步光大了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引用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说,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跨越千年,东坡文化魅力不减、风采依然。行走眉山,东坡印记俯拾皆是。三苏祠,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坡迷的热门打卡地。眉山市东坡小学,20首苏轼诗词镌刻成校园的“诗书大道”。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三苏”故事和文学创作融入山水景观……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平遥古城考察时说,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民者,天下之本

  除了文学家,苏轼还有一个身份——政治家。出身于平民之家的苏轼,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写下“民者,天下之本”的诗文,这也是他一生笃行的从政理念。

  为官40载,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苏轼都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同时也坚守“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苏轼主张改革,针对当时北宋社会“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等情况,在土地、财经、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从“以民为本”的思想出发,他既反对王安石疾风暴雨式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不分青黄皂白的“尽废新法”。因此,苏轼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几度遭贬,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杭州疏湖筑堤,在徐州抗洪抢险,在惠州修桥治水……他主导的许多工程利在千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国家治理、法治和德治、吏治,可以作为新时代的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引用苏轼饱含政治智慧的诗文:“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提醒干部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强调干部要有担当和判断……

  东坡风骨,绵泽后世。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在三苏祠博物馆,有一块镌刻着“守其初心”四个大字的巨石。“守其初心”,出自苏轼所写的《杭州召还乞郡状》。

  当时,苏轼正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他不阿谀奉承,直言敢谏,因而屡受排挤。苏轼以“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表明自己的政治操守。他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回到百姓身边,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官越做越小,人越贬越远,但是也越来越受到百姓的爱戴。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始终坚守着为国为民的初心。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近千年后,中国共产党人为“初心”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2019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在《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阐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这句话,今天来看,更是有着沉甸甸的意义。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侯艳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