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一颗土豆里的脱贫力量

作者: 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21-02-28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站在当下中国北方的大地,回望来路,人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土豆在脱贫攻坚的神奇力量。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这三者实为一物,却曾经被戏谑地称为甘肃定西“三宝”。这源自贫困的辛酸苦涩,不言自明。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张北县考察时,对马铃薯原种和成品的价格十分关心,并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人大代表询问当地马铃薯种植与加工情况。

  一脸“土”样儿的小土豆,能成为贫困群众可信赖的脱贫支柱?能成为改变穷山乡,引领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大产业?记者带着心中的问号,去实践中搜寻答案。

(一)

  穿上白大褂,通过净化风淋室,32岁的范龙秋走进实验室开始工作。她左手拿着镊子,右手拿着解剖针,小心翼翼地在显微镜下对一个米粒大小的物块进行剥离。

  这里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组培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范龙秋正在进行的茎尖脱毒工作,是马铃薯种薯培育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很难想象,沾满泥土、不起眼的土豆竟是在这样一个精细化作业的实验室中诞生的。

  乌兰察布市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种植面积达350万亩,2009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在当地,全市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业总收入的53%,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发展好马铃薯产业,是乌兰察布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近几年,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乌兰察布市着力创新,让小土豆屡出“爆款”。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乌兰察布市为马铃薯科研陆续引进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2018年,主攻作物栽培的范龙秋便是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盟”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培育扩繁了40多个马铃薯品种。

  科研是创新第一动力。“土豆硕士”“土豆博士”依托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市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内蒙古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把科研体系充实起来。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市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企业,打造从育种、种植到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

  土豆新品种由此层出不穷,成功上演“百变大咖秀”。

  有的企业深耕品种研发,现在甚至有颜色近似紫薯的土豆,不仅好吃更具有药用价值。

  有的企业着力产品细分,根据淀粉含量分类包装,炖煮还是涮烤,任君选择;清洗消毒、切丝切片、真空打包,多种服务齐上线,方便上班族快速烹饪。

  有的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生产低温油浴的薯片,口感天然且安全健康,已成为多个知名品牌的代工产品。还有年轻人爱吃的快餐薯条,每5根里就有1根产自乌兰察布市。

  有的企业搭建“薯联网”大数据平台,让土豆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全面助推产业数字化升级……

(二)

  甘肃定西,苦甲天下。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坡,马铃薯是为数不多的可靠作物。“定西三宝”的说法,道出了当地曾经物产匮乏、产业发展落后的窘境。

  如今,定西马铃薯早已成为畅销全国的知名农产品,定西也成了国内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之一。其间的巨变,得益于脱贫攻坚,特别是东西部协作以来,定西因地制宜,找对了马铃薯“原原种”的路子。

  普通种薯论斤销,“原原种”按粒卖。不同薯种之间的价格差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仔仔细细地算过。

  2017年春节前夕,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在村民徐海成家里,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一笔一笔计算着收支账:“种植马铃薯原种3亩,亩产2000斤,一斤收入2元;一般的商品薯种了15亩,每斤是5毛钱。”

  这显著的差价,指向增收的门路。“你们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刻地烙印在德胜村人的心中。

  2020年,已经脱贫的徐海成承包了8个微型薯大棚,种植了20亩马铃薯原种,收入近20万元。“今年还得继续扩大面积,多承包几个大棚!”他说。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徐海成一家的命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奋斗,也改写了德胜村的历史。2020年6月底,德胜村最后1户贫困户达到了脱贫标准。“坝上穷村”,成为昨天。

  德胜村的故事,并不是唯一的“奇迹”。

  丰裕村,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大六号镇,走进村里,砖瓦房整齐划一,柏油路平坦宽阔,家家户户装着太阳能院灯。

  大家说,5年前丰裕村还是“无丰不裕”的模样。“叫人靠喊,吃水靠担,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变成如今的光景,全靠脱贫攻坚中大力发展起来的土豆产业。

  “小时候没啥吃的,天天吃土豆,吃多了,提起土豆就反感!”90后村支书刘龑笑着回忆道。但作为丰裕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两年土豆已成为全村的“摇钱树”。

  2017年,在多方支持下,丰裕村开始自行培育马铃薯原种,并创建了村办企业雨润冷良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六裕红”。

  同时,以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取代传统的“大水大肥”、成功于2019年拿到绿色产品标志的丰裕村土豆,不仅在销售价格上实现了翻倍,更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

  因地制宜,培育内生动力,依靠土豆发展出多驱联动的村内经济,不仅使得丰裕村在2018年底成功脱贫,更在2020年实现了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一颗小土豆带动的减贫“奇迹”,发生在德胜村,发生在丰裕村,发生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很多地方。

(三)

  雪梨纸、泡沫网、礼品盒....。。当女儿郭晨慧将这样精美包装的土豆放在自己面前时,种了近二十年土豆的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农民郭润看傻了眼。

  “过去都是在地里拿麻袋一套就卖的土豆,整成现在这样,卖得出去吗?”更令他大跌眼镜的是,在北京读书、工作了十多年的女儿,竟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回乡开网店、卖土豆。

  尽管内心疑惑,但郭润仍支持女儿的选择。让众人没想到的是,个头大、口感绵、绿色无污染的“后旗红”土豆,被郭晨慧从田间地头“搬上”网络后,迅速走红,其中精品款土豆甚至能卖上10元一斤的价格。如今,她的电商公司每年的土豆销量都在500吨以上,带动了当地至少700户贫困户增收。

  作为一名80后“创客”,郭晨慧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爱折腾的劲儿。依靠销售方式的转变,刚把土豆卖出了名堂,郭晨慧又琢磨着,除了“卖”土豆,还能把土豆玩出点什么新花样呢?

  望着土豆种植地边上的火山,郭晨慧有了灵感:火山,让土豆更美味的地质秘诀,也可以是让更多人走近乌兰察布市的地理密码。

  于是,便有了壹蒙壹牧火山民宿。在这家以土豆和火山为主题的民宿里,客人不仅能远眺火山,还可以吃到以当地土豆为主题的特色菜肴,更可以体验种植、采摘等农产过程,感受自然原生态的野趣。

  民宿所在的两间土房,是郭晨慧小时候住过的家。她从乡村走出,如今又带着都市的经历和学识回到家乡,用年轻的活力回报古老的大地。

  从一颗小小的土豆出发,通过这几年的努力,郭晨慧逐渐建立起了集土豆种植、加工、互联网销售、民宿旅游为一体的多元产业形态。她的新思路,也给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如今,察右后旗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已经增长到69家。

  一颗小土豆,在众人的奋斗之下,带领人们跨越贫困,走向新生。

  从曾经贫困的土地到即将振兴的乡村,小土豆的无限可能性,正在发生。(参与采写:杜一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