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就这项战略首开座谈会,有何新部署?

作者: 佚名 来源:新华社 2020-08-24

总书记就这项战略首开座谈会,有何新部署?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总书记首次就这一重大战略专门召开座谈会进行部署。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三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习近平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就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推动,担任总书记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总书记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三点指示,赋予这片区域重要的历史使命。

第一,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中长期挑战作出的主动选择和长期谋划,关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发展。

  长三角区域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推动这片区域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新形势下意义重大。

第二,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的事。他常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个别国家鼓吹科技脱钩,对我国科创企业打压步步升级,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更为凸显。

总书记就这项战略首开座谈会,有何新部署?

  8月19日,习近平参观安徽创新馆,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新华社记者鞠鹏 摄)

  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优势明显。这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挑战巨大,机遇也同样巨大。

第三,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从浦东开发开放到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长三角始终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其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近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他还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活力,在扩大开放中对标国际一流标准,长三角有条件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对我国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挥积极作用。

总书记就这项战略首开座谈会,有何新部署?

上海浦东陆家嘴晨曦(2018年11月1日 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在对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作出七方面部署:

  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词。一体化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二者相互促进。关键是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一体化是比协同、协调要求更高的区域发展阶段。正如总书记所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保持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我国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动力引擎。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