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 习近平这样指导筑牢住房安全“屏障”

作者: 佚名 来源:人民网 2020-08-12

编者按: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人民网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全面小康‘硬任务’”系列报道,深入解读这篇重要文章的精髓要义。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国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4类重点对象大约160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80万户。一些地方农房没有进行危房鉴定,或者鉴定不准。”2019年4月16日,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在会上,习近平强调,如果到了2020年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脱贫攻坚成色。

  保障住房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中指出,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4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之一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

  一砖一瓦,凝聚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念,垒砌起亿万百姓“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

满足人民对住房安全的期待,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

安居乐业 习近平这样指导筑牢住房安全“屏障”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来到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慰问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4年春节,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居民郭永财家里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1月26日下午,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郭永财家中,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习近平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问困难群众工作,让每个家庭都过好节。

  2014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棚户区房屋征收上万户,筹措回迁安置房2700套。“以前住平房,烧火、捡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楼房,有了燃气灶和热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郭永财的老伴冯秀华说。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习近平指出,“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风,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

  “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习近平在此次集体学习中,对保障人民群众住房安全提出殷殷嘱托。

  2013年至2019年6月,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全国1794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帮助570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住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00多万人。

  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国家推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挪穷窝”迁新居,许许多多的人搬出了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的山沟沟,搬进居家舒适、交通便利的新房子。

安居乐业 习近平这样指导筑牢住房安全“屏障”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吉地尔子家看望。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解放乡火普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搬迁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习近平指出,这里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按照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对1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国已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了500万非贫困人口。

  “异地搬迁是保障住房安全的主要工作之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指出,“通过精准识别、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选择危房改造与异地搬迁等不同方式实现精准扶贫,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告别危房住新屋,搬出祖祖辈辈困居的大山,家里敞亮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被点亮了。

补齐住房安全短板,拿出“一砖一瓦”的细功夫

安居乐业 习近平这样指导筑牢住房安全“屏障”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同搬迁户汪显平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搬迁新居,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落来说,都称得上是一次重大的改变。要部署好“后半篇文章”,让百姓搬得出还要住得下。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这里安置了全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在搬迁户汪显平家,习近平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

  据镇锦屏社区的社区书记江慧丽介绍,老县镇镇锦屏社区因地制宜兴产业,依托原有山地资源,培育专业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22家,带动770户增收。依托镇工业园区12家企业解决就业岗位150余人,建设厂房9400平米,发展新社区工厂4家,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今年5月,人社部等四部门部署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聚焦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区,综合运用就业服务各种措施,集中力量加大就业帮扶,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

  “要实实在在做好就业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在锦屏社区考察调研时,

  习近平这样强调。

  好政策要夯实,需要脚踏实地真扶贫,积极作为办实事。在补齐住房安全短板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标准把握随意性强、申报程序执行不到位、危改档案反映不真实、危改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对此,要完善政策,强化考核,也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今年不少地区相关部门组织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回头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促进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到位、建设管理规范有序。

  “针对已经建成的保障性住房,要对其建筑质量等问题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出现新的安全隐患。”中国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檀学文指出,“同时,根据我们调查研究发现,有少量人口临时寄居在亲戚或邻居家中,存在‘居无定所’的情况,同样需要被关注。”

  “一些B级房子目前达不到危房级别,但是仍然需要‘回头看’,避免成为C级危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介绍,“另外,一次房屋只能申请一次危房补助,因自然灾害对房屋造成再次损害的,应当通过其它方式及时补救。”

  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避免搞一刀切的扶贫方式。通过准确、细致的扶贫,让百姓有更高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穷窝窝到致富家,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有了好房子,还要挣到“红票子”,才算好日子。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每逢节假日,藏在武陵山区深处的青堡村就会热闹起来。村民黄正学家开办的农家乐17个房间早已客满。从他家三层小楼上望出去,青瓦白墙的土家风格楼房沿着山道迤逦而建,阡陌纵横的蔬菜基地向远山延伸……

  过去,青堡村村民出山必须跋山涉水——要翻越悬崖,蹚过六七条湍急的河流。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增收难,龙凤镇一直深受贫困折磨。

  2013年,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大幕徐徐拉开。当地出台了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综合利用等3项总体规划、28个专项规划。引导五千余户老百姓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区域搬迁至集镇、中心社区或居民点。同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同步进行,龙凤镇探路全域旅游,每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增收上百万元。

  从穷窝窝到致富家,一系列配套政策运行推广,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实在在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

  “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并非单纯以‘搬走’‘盖完’为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扶贫,要提高百姓的收入,解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根本问题。”雷明指出,“因此,通过发展产业化解就业问题是异地搬迁过程中的重要成果。”

  202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12个部门出台《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从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安置社区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6个方面明确了2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了国家层面的后续扶持政策。

  “下一步,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基础上,还将有更高层次的提升,如统一城乡住房安全标准等举措,通过多地区、多部门协同努力,共同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感。”雷明表示。

  住有所居,寄托了百姓心中最朴素的小康愿望。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

  习近平始终牵挂在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直抵人心,扎实有效的举措落地有声。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