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及“面”,习近平宁夏明确脱贫冲刺着力点

作者: 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06-12

  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首次国内考察,选择距北京千里之外的宁夏。

  观察认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习近平此次考察意在由“点”及“面”,由当下到未来,谋划脱贫大事,一方面为冲刺阶段扫除难点、盲点、堵点,明确着力点,另一方面为贫困地区脱贫后如何高质量发展厘清方向,注入信心。

  ——四赴宁夏,一件事始终被牵挂

  这是20多年间,习近平第四次赴宁夏考察。公开报道显示,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被那里的贫困状态所震撼。他主导实施坡地改梯田、打井窖、吊庄移民等扶贫措施,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

  2008年、2016年,习近平又先后两次到宁夏考察。2016年考察期间,他曾说这样一番话:“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此次全国两会结束后不久,习近平直奔西北,考察的第一站便是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目前还有20户50人未脱贫的生态移民村。

  在村扶贫车间院内,习近平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

  在村民家里,习近平询问还有什么困难、对今后的日子有什么打算,他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在听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认为,现在距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卷”期仅剩半年时间,习近平亲赴“督战”,一方面释出针对突出问题要“精准”施策,另一方面表明在收官阶段“全力以赴”的态度,尽管当前受到疫情影响,仍要“尽锐出战”,兑现承诺。

  外界注意到,习近平考察行程中,还专门前往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社区。习近平说:“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都是携手并进。这体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告诉中新社记者,过去70年,各族民众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也没有少”;70年后,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民族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表达出不会丢下一个贫困民众的执政情怀,这会更加凝结各族人民的信心与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画下最大同心圆。

  ——布局“未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在宁夏发表讲话时,不仅强调“现在”怎么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明晰“未来”如何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习近平说。

  今年3月6日,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就曾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是次会议,习近平指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戴焰军分析,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实为贫困地区在脱贫后谋划出一张高质量发展蓝图——不仅立足当下,更为谋划长远。

  在弘德村的扶贫车间,习近平指出,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习近平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

  在受访学者看来,跨越20多年光阴,习近平在一个特殊时期远赴宁夏,深入农村、社区、防洪工程、农业产业园区等调研,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做出最新部署安排。如果将这次宁夏行放置一个“双决”的历史背景下观察,通过“决战”,啃下硬骨头,将为前行的中国注入信心,继续按既定节奏,做好自己的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