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合作机制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
鹭江之滨,金风习习。
秋景初微,正好时节。
习近平主席发出邀请,金砖和多位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将齐聚中国厦门,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凝聚合作共识,规划合作蓝图。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金砖国家合作已成功走过第一个十年。金砖机制的诞生,是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演变的必然结果;金砖机制的发展,预示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经过10年发展,金砖国家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秩序变革、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的关键力量。
智者善谋,不如当时。2017年,金砖合作进入第二个10年。正是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世界期待金砖成色更大、更实、更强。
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金砖概念的提出者吉姆·奥尼预言金砖国家将是未来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历经十年,金砖国家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实现了从投资学概念到国际实践的蜕变,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中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
10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上升到23%,贸易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从11%上升到16%。对外投资比重从7%上升到1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30亿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改善。这些数字印证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高效运行和实在意义,也反映了金砖国家国际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
金砖国家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版图,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动机、引领者。
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副主席萨米尔·萨兰为印度《经济时报》撰文时特别突出了一个细节:乌法峰会召开之后不久,首任金砖银行行长卡马特就和其他4位副行长赴上海开始工作。在萨米尔·萨兰看来,这种高效率正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顺畅的体现。
今年,中国接任金砖主席国,习近平主席曾亲自致信金砖国家领导人,为全年合作确定了基调。金砖国家围绕着“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这一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务实合作实现新突破。
制订《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积极抢抓新工业革命历史机遇;达成《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等重要文件,提振贸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30多项经济合作成果,汇聚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
金融合作不断夯实,新开发银行和总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相继投入运营,计划明年实现35个项目、累计80亿美元贷款。成立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和电子商务工作组;加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砖国家务实合作正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4,是世界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金砖国家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领头羊,前景光明、后势可期。”
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斯里坎斯·康达帕里强调:“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中国和印度仍保持了相当高的经济增速。更为可贵的是,金砖国家间已形成共识,即在生产和消费两端充分挖掘金砖国家内部的互补潜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做出表率。”
康达帕里说:“中国在推动跨境电商和自由贸易区、打造全球支付平台,乃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在通过创新和实践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高层面迈进”。
“金砖国家通过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让世界看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同时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牵起了合作纽带。”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阿莉西亚·巴尔塞纳如是认为。
南非外交部长马沙巴内认为,金砖国家生产了占世界总产量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品和一半的农产品。人力资源基础占全球人口的43%,这是一个对于现代商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重要消费市场。刚刚通过的将在未来五年指导银行开展业务的整体战略也表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也在增长。
金砖国家合作有力撬动了国际秩序的转型与改革,也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进行了有意义探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突出表现,使二战后一直存在的“北强南弱”局面发生了极大变化。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学者维切斯拉夫·霍洛德科夫指出,二战后国际秩序是按照发达国家利益和意志建立起来的。金砖国家致力于按照更加公正、民主的原则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尽管分处不同地区,彼此相隔遥远,他们能联合在一起主要基于这一点。
巴西利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赛尔沃认为,国际大格局调整的钥匙掌握在金砖国家手里,正在走向成熟的金砖国家拥有推动国际秩序改革的力量,推动这种改革也是金砖国家的道义。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任多拉·瓦拉普拉萨德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就是在不断打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界限。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世界经济治理并非就一家或几家而言,需要众多发展中国家参与,这才是公平、公正的体现。
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范
金砖合作机制在2011年实现了重大变化。南非首次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使得金砖合作的代表性更充分,实现了对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全覆盖。
金砖机制跨越了遥远的地域距离,超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和方式,凝聚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时代共识。金砖机制的成立打破了世界经济由发达国家长久主导的格局,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开辟了可行之路。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厦门会晤吹风会上指出,金砖国家不是封闭的俱乐部,金砖合作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五国范畴。金砖机制不仅已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也在对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今年,中方总结以往的成功做法,概括并提出“金砖+”模式。此次厦门会晤上,中方将举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邀请了5个国家领导人出席,共商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大计。舆论认为,此次金砖厦门峰会上,金砖国家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原则,拓展“朋友圈”,使金砖国家对发展中世界具有足够对向心力,为加强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沟通交流注入更多“正能量”。
巴西出口和投资促进局主席雅瓜里贝指出,经过多年发展,金砖概念已超出原先的经济和贸易范畴,金砖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向世界证明了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让世界听到了这些国家的声音。
南非贸易和工业部部长戴维斯说:“通过金砖国家的交流机制,促进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南非快速发展,同时,交流机制还可以帮助南非发展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确保各方从中获益。”
多拉·瓦拉普拉萨德说,厦门会晤的一大看点是探索“金砖+”拓展模式,即通过金砖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组织对话,构筑南南合作新平台,这项举措将进一步拓展金砖国家的影响力,释放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动力。
作为全球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有利于为本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也将进一步促进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改革,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在金砖机制中获益。
康达帕里强调,“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气候变化领域,金砖机制都提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设想、新方案,而且这些都基于参与国的共同协商,或许正是这种包容性让金砖国家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金砖国家虽然都是区域性大国,不仅面临自身的发展挑战,还在担负着带动、扶持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重大的国际发展项目,俄罗斯已成为中欧班列的重要目的地和途径国。“一带一路”正在与中国和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紧密结合,与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得到多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和联合国的充分肯定。
共同为世界贡献“金砖方案”
尽管金砖机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前提下,金砖国家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王毅外长表示,金砖国家发展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唱衰者有之。这是检验金砖成色的时候。顺境中,我们要积极进取;逆境时,我们要砥砺前行。抓住团结和信心两个金砖国家合作的关键词,让金砖国家合作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十年来,金砖国家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对话合作机制,以年度领导人会晤为引领,囊括安全代表、外长等十多个部长级会晤,以及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反恐工作组、网络工作组等,还在开拓立法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指出,金砖组织已超越单纯经济组织概念,致力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互信、文化互融、多极化和去意识形态。九月份的厦门峰会将促进金砖国家间的伙伴关系,提高协作效率以应对共同挑战,俄罗斯将全力协助中方取得丰富成果。
巴西工业、外贸和服务部副部长马塞洛·马亚表示,他对金砖机制的前景充满信心,对即将在厦门召开的金砖领导人峰会抱有高度期待,在多个领域凝聚力量,探寻机遇,金砖各成员国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经济的互补性是金砖合作的亮点。
加强同金砖国家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此次峰会不仅会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合作,使得国际社会不断产生金砖声音,还会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减贫、增长、就业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国际方案。
今年是金砖国家合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年。王毅指出,作为主席国,中国愿肩负起开启金砖国家合作第二个十年的重要使命。今年金砖领导人会晤将致力于实现政治安全合作的新突破,充实务实合作的新内涵,打造人文交流合作的新支柱,构建南南合作的新平台。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当前,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国际经济规则更是需要不断革故鼎新,以适应全球增长格局新变化。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向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与金砖国家一道,凝聚共识,规划新蓝图,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金砖方案”。
屹然砥柱立中流。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新征程将在厦门开启。常红 杨牧 王欲然 赵嘉伟 于明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