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早日让北京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作者: 佚名 来源:新京报 2017-06-21

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不遥远。向这些国际一流都市迈进的每一步,都意味着民众生活的富足、空气质量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生活品质的提高……

昨天上午,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蔡奇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份报告公布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这描绘了未来5年北京发展的蓝图。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先重要的就是“国际一流”水准。这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一旦具体到经济、公共服务、环保、居民收入等方面,“国际一流”则意味着,民众物质生活富裕、公共服务有保障、呼吸得上新鲜空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宜居。

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设立的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2736美元,是高收入国家。是否成为高收入国家,对一国民众物质生活有很大影响。这一数据,也可以用到城市当中,进行比较。

过去五年,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5万元(约合16900美元。一般而言,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接近,可以等同使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已经迈过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比较国内其他城市,以及同期的其他很多国际城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和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都市比,北京目前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很多国际知名都市人均GDP多在3万美元以上。2014年的一份数据显示,纽约人均GDP达到5.7万美元、巴黎4.9万美元、伦敦4.6万美元、东京3.7万美元、首尔2.6万美元。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也并不遥远。向这些国际一流都市迈进的每一步,都意味着民众生活的富足、空气质量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生活品质的提高……

为此,报告在七个方面列出了具体目标: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城市发展形成新骨架、经济发展汇聚新动能、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文明和谐展示新风貌、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七新”既涵盖城市的总体定位和布局,也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就业、空气。随着这些政策落地实施,相信也可以破解困扰首都多年的“大城市病”,而令北京更加和谐宜居。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要实现这幅蓝图,也意味着从社会到政府进行艰难转型。例如,北京未来要实现“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全面退出,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实现这一目标,肯定会触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而让首都功能实现新提升,疏解非首都功能,也会涉及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等等。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是,不这么做,北京沿着旧有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出路。

如今的世界,既面临新旧发展模式的转换,也迎来了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曙光,未来的北京会是什么样,或许,还需要更多具体的实施路基,但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则是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的福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