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谈亚太安全问题:核心是选择“包容”还是“排他”

作者: 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02-20

当地时间18日,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应邀出席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并参加“东亚安全与朝核问题”分论坛的讨论。

作为当天讨论的“引子”,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所长奇普曼介绍了该所关于全球军事能力的年度评估报告。他说,亚洲军事发展快,军费庞大,2012年已超过欧洲,2016年达到后者的1.3倍。奇普曼称,其中中国的军费最高,2016年是日本和韩国总和的1.8倍,是其他南海沿岸国总和的3.7倍。

针对上述论调,傅莹说,此次慕安会的热点问题是如何确保北约成员国将国防预算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GDP)2%,分担安全经费。但刚才提到中国的国防预算时态度明显不同。

“全国人大每年召开大会,我是这个大会的发言人,每年最先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军费。第二天,一些外国报纸头条就是‘中国威胁’。”傅莹反问在座外国嘉宾,“实际上中国的国防预算一直保持在GDP1.5%,却被渲染为威胁,是否存在双重标准?”

傅莹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来侵略,现在中国人民对国家能增强军力保卫主权和安全感到自豪。

针对当天分论坛的主题,傅莹说,看亚太安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年是第一阶段,当世界许多地方冲突、战乱频发之际,亚太地区相对安宁、和平,各国走出对立,“铸剑为犁”,经济蓬勃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这不是依靠联盟,而是依靠协商与合作,每个国家都感到安全,才能实现共同安全。

傅莹指出,东盟主张的“亚洲方式”促进了地区团结,中国一直积极支持并参与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2017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中提到的亚太地区安全挑战应该是出现在第二阶段,即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有人担心中国将挑战其在本地区的主导地位,采取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周边一些国家也对中国产生疑虑。美国公开干涉南海问题,南海摩擦随之不断增多,地区争端变得更为政治化、复杂化。

“幸运的是,经过了一段动荡期,中国与东盟国家重新回到了通过静悄悄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谈判正在取得进展。希望亚太各国能珍惜稳定,回归共识。”傅莹说。

美国国会参议员丹·苏利文认为,从二战后的历史上看,亚太地区安全得益于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盟国体系以及美国与各国所建立的经济关系。美国重视盟友体系,这是美国在该地区领导地位的基石。

丹·苏利文辩称,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提出采取“美国优先”的政策,但其也强调要加强同盟体系,并建立新的盟友关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首访选择日本和韩国就是美国重视同盟体系的明证。不久前,特朗普会见日本首相安倍,双方也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日美盟友关系进行了交流。

针对丹·苏利文强调同盟关系的观点,傅莹回应称,有关亚太安全辩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追求基于同盟关系的所谓“排他性安全”,以他国安全为代价实现一国或部分国家的安全?还是追求“包容性安全”,不把任何国家排除在外,地区国家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安全?

傅莹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不久前,习主席在日内瓦发表的演讲中就提出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傅莹提出了包容与排他、同盟与非同盟的问题,但愿(安全领域的)包容性能够得到增强。”分论坛主持人、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总结环节说。

韩国外长尹炳世、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委会临时技术秘书处执行秘书泽博等亦参与了讨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