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新古体诗创作暨《心船歌集》座谈会在京举行

作者: 鸿轩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13-11-05

老去诗篇浑漫与 春来花鸟莫深愁

贺敬之新古体诗创作暨《心船歌集》线装本座谈会在京举行

贺敬之新古体诗创作暨《心船歌集》座谈会在京举行

  11月2日,中国毛泽东诗词学会在京举办贺敬之新古体诗创作暨《心船歌集》线装书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主持。

  中国书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王平同向贺敬之和中国毛泽东诗词学会赠送线装本《心船歌集》样书,并发表热情洋溢的祝词。

  郑欣淼、翟泰丰、李慎明、马蓥伯、岳宣义、董学文、李文朝、李正忠、丁国成、徐非光、周兴俊、王迩宾、艾斐、苏盛兰、张永健、丁毅、张器友、王宝大等同志发言。与会同志指出:贺敬之的新古体诗创作,是新诗创新的成功尝试,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虽然与古体诗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但是在语言、诗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尤其重要的是,其间灌注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晚年贺敬之之所以采用这种诗体,是因为他作为创作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是在保留青壮年豪情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含蓄、蕴藉和深沉,而且在艺术、学养、人生体验等方面更加丰富和博大,从而进入了毋须雕琢、毋须苦吟,信手拈来皆是第一等好诗的自由境界,恰如杜甫所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贺敬之诗歌创作的成功,充分证明:“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是文艺创作的一条真理。

  会议结束时,贺敬之致答辞。他说:非常感谢毛泽东诗词学会、中国书籍出版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各位同志的发言,使我深受启发和教益。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意见。同志们的鼓励不敢当,还希望会后能多听到些批评意见。对于新古体诗这一诗体,要加强学术研究,特别是要有不同意见的争鸣。比如新古体诗如何与时代要求相统一,毛泽东提出的“新诗体”怎么理解,新诗体怎么发展,这些问题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争论中才能得到解决。人民文艺是主流,但是诗体应当百花齐放。新诗探索的路还很长,我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鸿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3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