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30年:俄罗斯社会对苏联评价的变迁及审思
[摘要]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俄罗斯社会对“8·19”事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国家、苏联领导人、苏联解体等问题的评价,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总体上说,评价日渐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层面,评价结果受俄罗斯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对社会舆论调查核心要素的认识也逐渐从抽象转向具体。在对俄罗斯社会苏联评价变迁及规律的认识中,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再次得到确证。
[关键词]苏联解体俄罗斯社会 苏联评价
苏联解体后的30年来,俄罗斯社会舆论对“8·19”事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国家、苏联领导人、苏联解体等问题的评价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把握俄罗斯社会对苏联评价的变迁路线及规律,能够引发对相关历史和现实的多维思考,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行进方向,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一、社会舆论调查中的苏联评价及其变迁
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和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就与苏联相关问题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动态性阶段变化趋势。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
(一)对“8·19”事件的评价及变化
苏联在法律上停止存在的时间是1991年12月,而同年的“8·19”事件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关键一步。2021年8月17日,在“8·19”事件发生30周年之际,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发布了全俄对“8·19”事件相关问题的民调结果:43%的被调查者认为“8·19”事件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具有毁灭意义的悲剧性事件,持这一观点的人数创历次调查最高。值得注意的是,认为“8·19”事件是高层权力斗争的比重由苏联解体之初的近60%下降到40%。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及变化
关于“是否支持社会主义”的问题,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在2021年2月7日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被调查者持支持态度,30%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态度。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还就“在了解苏联生活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整体态度”问题进行了首次调查,结果显示:17%的被调查者完全支持,41%的被调查者比较支持,20%的被调查者比较反对,10%的被调查者完全反对,1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难回答。作为从前没有被跟踪调查的主题内容,2021年在俄罗斯被提出并呈现上述结果,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关于“苏联政权的道路特点”主题,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在2019年6月24日公布了2000年、2008年和2019年的对比调查数据。按被调查项重要程度做降序排列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三次调查中,支持“国家关心普通人”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37%、29%、59%;认为苏联时期少有民族冲突、民族团结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44%、40%、46%;强调苏联时期国内经济发展顺利、无失业现象的人数占比分别为39%、31%、43%;认为苏联时期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23%、14%、39%;认为苏联拥有世界最先进科学技术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22%、21%、31%;强调共产党管理作用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41%、43%、29%;认为苏联时期存在排队、物品匮乏、凭票购物现象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34%、42%、24%;认为苏联时期与其他国家隔绝、无法出国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25%、24%、17%;支持苏联时期贫困观点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11%、12%、13%;认为苏联时期迫害持不同政见者、克格勃对所有人进行检查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20%、14%、13%;认为苏联存在官僚主义者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4%、13%、9%;认为苏联时期生产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3%、13%、9%;认为苏联时期迫害教会和信徒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3%、9%、8%;认为苏联时期军事支出超出国家能力范围内者占比分别为7%、11%、7%;回答“其他”选项的人数分别占比1%、2%、2%;认为难以回答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分别为6%、8%、5%。
关于“与现在相比,苏联1985年改革前的特点”问题,列瓦达中心在2020年3月提供了追踪民调结果。在所提供的1999年、2003年、2012年、2020年的调查数据中,对“强大统一的国家”特点项的认可度高居不下,以上四个年度的认可率分别是51%、60%、50%、65%;认为苏联1985年改革前国家安定者占比分别为44%、58%、50%、55%;认为人际关系更好者占比分别为31%、37%、40%、43%;认为对未来充满信心者占比分别为58%、53%、48%、38%;认为物价水平稳定低廉者占比分别为41%、45%、40%、33%;认为生活快乐、有乐趣者占比分别为14%、13%、16%、12%;认为关心国家的文化、教育、科学者占比分别为10%、9%、12%、8%。
(三)对苏联国家的态度及其变化
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在2021年3月21日公布了关于“如果今天让你选择是否保卫苏联,你如何回答”的问题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仍有73%的被调查者选择“必须保卫”,19%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是必须保卫,8%的被调查者选择难以回答。需要指出的是,在1991年1月对是否保留苏联进行的全民公决中,肯定的答案占76%。显然,直到今天,俄罗斯人仍然对苏联国家饱含感情。在同一问卷中,关于“是否想恢复苏联”的主题调查结果显示:49%的被调查者希望恢复苏联,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想恢复苏联,11%的被调查者表示很难回答;2021年5月2日,列瓦达中心进一步跟进,提出“如果某一政党在今年9月的国家杜马选举中提出返回苏联或恢复苏联的想法,是否会给这个政党的主张投票”的问题,在这一近乎模拟现实的调查中,仍有36%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2018年,列瓦达中心公布了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的怀旧指数数据,其呈现了从1992年至2018年怀念苏联和不怀念苏联的占比情况:1992年,怀念苏联的被调查者占比66%,不怀念苏联的被调查者占比23%,其余被调查者认为难以回答。接下来的调查情况是:1993年怀念苏联者占比63%、不怀念苏联者占比23%;2000年怀念苏联者占比75%、不怀念苏联者占比19%;2005年怀念苏联者占比65%、不怀念苏联者占比25%;2010年怀念苏联者占比55%、不怀念苏联者占比30%;2015年怀念苏联者占比54%、不怀念苏联者占比37%;2018年怀念苏联者占比66%、不怀念苏联者占比25%。
上述调查结果呈现了俄罗斯人对苏联历史和苏联国家的认同度。在“是否支持俄罗斯宪法关于‘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在其领土上的继承国’的规定”问题上,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于2020年12月13日提供的数据显示,高达84%的被调查者表达了肯定意见,不支持的只有9%;关于民族认同问题,即在“是否承认本民族共同的历史”问题上,列瓦达中心提供了对比性数据:1994年37%的被调查者承认本民族共同的历史,1999年为48%,2008年为43%,2012年为41%,2015年为37%,2017年为46%,2019年达到新高53%。对于“国家历史上最自豪的事件或成就”,列瓦达中心提供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卫国战争、太空探索和科学成就高居备选项前列,对卫国战争的历年认可比例均超过80%,2020年达到了87%的新高。
(四)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
2017年4月19日,列瓦达中心提供了“对列宁的评价”对比结果:正面评价占56%,负面评价占31%;2006年、2016年这两组数字分别是41%、35%和43%、27%。2021年6月23日,列瓦达中心就“对斯大林的整体评价”主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访者对斯大林持“赞赏”“尊重”“好感”态度,28%的被调查者持中间态度,只有11%的被访者持负面评价,肯定或正面评价占比创2001年来最高,2001年这三组数字分别是38%、12%、43%。
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在2020年3月24日关于“全民族和所有时代最杰出10位人物”的调查数据显示,斯大林以38%位列最杰出人物榜单的榜首;普京和普希金并列第二,均为34%;列宁以32%位列第四,彼得一世以29%排第五。在1989年、2001年、2010年、2015年、2017年的这项调查中,对斯大林的正面评价分别占比12%、34%、30%、37%、42%,基本上呈逐步上升态势。
2017年2月15日,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就“对戈尔巴乔夫的整体评价”问题提供了对比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对戈尔巴乔夫正面评价的占比为14%,持负面评价的为46%,在全部苏联领导人中评价排名倒数第二。2006年这两个调查项的结果分别是19%和44%,由此可以发现,俄罗斯公民较从前更不喜欢他了。在这项调查中,俄罗斯公民对叶利钦的负面评价更达48%,排名垫底。
(五)关于苏联解体的评价变迁
2020年3月24日,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就“是否惋惜苏联解体”问题提供了对比数据调查于2020年2月20日至26日在俄罗斯联邦50个联邦主体的137个定居点进行,抽样调查了1614名18岁及以上的俄罗斯城乡人口。这项研究是在被调查者的家中通过面对面访谈进行的。答复的分布情况与前几次调查的数据一起列为总答复率的百分比。。2020年惋惜苏联解体的被调查者占比65%,较2010年上升了10%,与苏联解体之初的66%几乎持平。
同时,就“苏联解体是否不可避免”的主题,列瓦达中心提供的对比数据显示,在不同时期被调查者对苏联解体持“不可避免”和“可以避免”的占比分别为24%和58%(1998年)、26%和62%(2000年)、32%和53%(2010年)、26%和63%(2020年)。
在关于“在苏联解体中,您最惋惜的1~2个选项(多选)”的调查中,呈现的对比数据显示:选择“失去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选项的被调查者占比,由1999年的29%上升至2020年的52%;选择“失去相互信任,相处冷漠”选项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比32%(1999年)和37%(2020年);选择“失去‘处处是家’的感觉”的被调查者分别占比10%(1999年)和31%(2020年)。
二、俄罗斯社会苏联评价变迁主线
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俄罗斯社会对苏联的整体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在有关“8·19”事件、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国家、苏联领导人和苏联解体等问题上,调查结果呈现了可以捕捉的变化主线。
(一)有关社会主义道路评价的变迁路线
有关“苏联政权的道路特点”问题,2000年、2008年、2019年的调查结果呈现出可以把握的变化特征。
1.具有正向意义的指标选项排名靠前
依据备选项的重要程度按降序排列的表格数据表明,国家是否关心普通人、国家和社会安定程度、经济发展顺利程度、就业率、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文化发展程度等选项最能代表苏联社会主义的道路特点。这些具有正向意义的指标选项在按重要程度的排名中位置靠前;那些具有负面意义的指标选项,如出国自由受限、检查制度、官僚主义、限制宗教信仰、军事开支大等排位靠后,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被忽视。同时,共产党的管理作用作为主要特点得到强调;而官僚主义、军事开支大等负向特征,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独有。
2.主要道路特点评价项大致呈现U型变化特征
在有关“苏联政权的道路特点”问题项下,2000年、2008年、2019年对各项指标的回答大致呈U型变化特征。如支持“国家关心普通人”选项的被调查者,在三次调查中占比分别为37%、29%、59%;对“少有国际冲突,民族团结”观点的认可分别为44%、40%、46%;赞成“经济发展顺利,失业率低”观点的分别为39%、31%、43%;同意“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被调查者分别为23%、14%、39%;认可“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项的被调查者占比分别为22%、21%、31%。对以上主要特点选项的回答,基本上是2008年占比最低,2000年占比居中,2019年占比最高,即由稍高起点向下变化,然后再回到高点。U型变化特征呈现与俄罗斯在各个时期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对“贫困”选项的评价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三次调查中分别占比11%、12%、13%,在30年间的整体变化幅度只有2%。
3. 国家对公民的保护作用愈发受到俄罗斯民众的重视
苏联是强大统一的国家、社会稳定、国家安定等特点都意味着国家能够保护普通公民,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秩序正义”。在对“苏联1985年改革前的特点”的调查中,支持“强大统一的国家”选项的被调查者,从1999年的51%上升为2020年的65%;赞成“国家安定”的被调查者,也由1999年的44%上升为2020年的55%。相应地,在国家强大和社会稳定的背景下,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赞同“人际关系更好”的调查者比例由1999年的31%上升至43%。
总的来说,从俄罗斯社会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特点的评价变迁中能够发现,国家实力愈发成为关键衡量标准;在失序的全球背景下,社会安全日渐受到重视;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和情绪心理愈发成为衡量社会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二)有关苏联评价的变迁路线
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一方面,俄罗斯公民对苏联国家的态度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变中之未变。
1. 公民捍卫苏联的意志始终坚决
1991年3月17日,根据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以及1991年1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决定,苏联就保卫社会主义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举行历史上的首次全民公决,148574606人(占有资格投票人数的80%)参加了投票。其中主张保留苏联的人数占76.4%,只有21.7%的人反对。30年后的今天,仍有73%的被调查者坚持“保卫苏联”。可见,对作为民族和国家历史一部分的苏联,俄罗斯公民捍卫苏联的态度始终坚决。
2. 公民始终保持对苏联的怀旧情绪
1992年,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公民的苏联怀旧指数是66%,在最艰难的2000年达到75%的历史峰值,在整体向好的2010年降为55%,2018年又重新攀升到66%。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的怀旧情绪始终存在,除了2012年降至49%,其他年份从未低于半数。对苏联的怀旧情绪在2000年达到高点之后,随着社会发展整体向好而逐渐减弱,但是随着俄罗斯国内外局势的复杂变化,该项指数在近几年又呈现逐渐攀升的特点,在总体上保持一种高水平基础上的起伏状态。
3. 公民将苏联国家和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
调查结果呈现了俄罗斯公民对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同一性的认可,他们支持俄罗斯宪法关于“‘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在其领土上的继承国’的规定”,“承认本民族共同的历史”。“同一”“继承”“共同”等成为公民确认苏联在民族历史中地位的关键词,也是将苏联与俄罗斯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对于“国家历史上最自豪的事件或成就”的回答,集中在卫国战争、太空探索、科学成就等能代表俄罗斯民族精神和国家实力的选择项上。
(三)有关苏联领导人评价的变迁路线
对苏联领导人评价的变迁能证明俄罗斯公民的社会心理变化。
1. 对列宁和斯大林的评价持续攀升
舆论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民对苏联领袖列宁的评价,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下挫,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逐步攀升,而后又重新回到高点的过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苏联解体后的一些年份里,对列宁评价降低的原因与俄罗斯有关列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和民众断章取义地理解俄罗斯领导人对列宁的评价有关。21世纪初,俄罗斯出现重评斯大林的思潮,社会舆论对斯大林的正面评价整体回归。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凝聚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也塑造了和谐高尚的社会道德风貌等,这些都与苏联社会主义本质高度契合。
2. 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评价持续走低
俄罗斯公民对“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戈尔巴乔夫和全面推行私有化的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评价好感度逐年下降。应该说,在总体评价本来就不高的基础上,俄罗斯公民越来越不认可他们了。戈尔巴乔夫实施的不成功的“改革”让苏联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叶利钦利用这个时机篡夺了苏联政权。总之,在俄罗斯人看来,这两位领导人没有给普通公民带来什么实质性利益。2021年3月24日,全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就“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问题进行的民调结果显示:43%的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换成另外一位政治家,苏联直到今天还存在。2021年8月17日,俄罗斯列瓦达中心的民调结果显示:认为叶利钦和民主党的主张是错误的观点仍然占主导地位,并且占比提升到66%。这是所有观察时间内的最高值:1993年占比36%,2000年占比53%,2010年占比35%,2018年占比53%。
(四)有关苏联解体评价的变迁路线
苏联解体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俄罗斯公民也在实践中逐渐感知苏联解体带来的影响。
1. 对苏联解体的态度变化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
1991年3月17日,在就“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中,投赞成票的占76.4%,可见,苏联公民对庞大国家解体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人知道苏联为什么解体,更无从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的逻辑性。2000年,俄罗斯经历了最艰难的10年后,经济跌入谷底,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超过3/4的人惋惜苏联解体;2010年,惋惜苏联解体的人数占比降至55%,基本上创历年最低,这与俄罗斯经济复苏关联密切;2020年,在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和俄罗斯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的人数又重新提升至65%。
2. 惋惜苏联解体的情绪体验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避免的”,这反映了在离开苏联的日子里,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认知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进行了理性反思。在对“苏联解体最值得惋惜的1~2个选项”的问询中,公民对苏联国家、俄罗斯民族和人民的情感(归属感、信任、家国情怀等)愈发成为归因的焦点。
从俄罗斯公民对苏联道路的特征评价上说,苏联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福利政策被特别强调。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卡琳娜·皮皮娅(Карина Пипия)说:“俄罗斯人对苏联时代的看法基本上是积极的,但对苏联的记忆普遍集中在‘社会稳定’上,对苏联的未来和美好生活充满信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年龄组和各地区的受访者都赞许苏联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福利政策。2020年6月11日,著名媒体人、新闻评论员伊戈尔·德米特洛夫(Игорь Дмитров)在俄罗斯新闻网的访谈中表示:“苏联人根本不想要资本主义……我们没有反社会主义。而一小部分持不同政见者——他们是微不足道的少数,后来被安德罗波夫制止了。因此,人民没有反苏和反社会主义的倾向。”客观地说,俄罗斯公民没有回到苏联的勇气和打算,他们认为重建这一制度是不可能的,但为克服困难所表达出来的对强大国家的怀念是清晰的。
三、俄罗斯社会对苏联评价变迁的逻辑
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国家、苏联领导人、苏联解体等问题的集中评价,发生了值得审视和反思的转变。这些评价变迁并非凭空呈现,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评价遵循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路径
30年来,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的评价从感性层面进入理性层面。在经历了物质和情感的双重打击后,民众从最初关心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向理性反思转变。
苏联解体带来严重的后果。社会生产力被瞬间摧毁,失业率急剧上升,生活质量持续恶化,居民贫困化问题迅速凸显,社会保障体系坍塌,免费的住房、教育和医疗不复存在。人们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自由化、私有化浪潮中惊慌失措。价格自由化引发物价上涨,原有技术链断裂,经济关系撕裂,生产合作破裂……但私有化没能解决上述困难,而是加剧了普通公民的生活压力。失去了生活保障的公民,最先表达的就是对生活水平下降的不满。在社会调查的评价反馈中,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关注经济衰退、失去生活保障等物质要素项,人民生活水平在转型性衰退中的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反映在社会评价中,当时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的赞许更多集中在最核心、最具冲击力的经济稳定和物质保障层面。
21世纪初,俄罗斯的新领导人执政后重置了行政权力的垂直领导,重建了宪法对俄罗斯联邦的统一管理,大手笔治理寡头和腐败……这些措施给俄罗斯公民带来了曙光。虽然经济下挫状况被遏制,但是国家对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预算支出缩减,劳资分配权下放地方的措施致使劳动报酬截留风险加大,集体劳动的社会主义协作关系被打破,改革过程中居民因储蓄贬值遭到的损失无法弥补,基础性药品和每月发放的儿童津贴也从社会保障金中被去除。人们愈发失去了苏联时代强大国家带给人的安全感,但先前那种强大的国家保护、令人仰望的国际地位和“处处是家”的感受仍保留在心里,人们对苏联的赞许性评价逐渐从物质层面进入情感层面。
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俄罗斯经济又进入萧条阶段,并且10余年没能彻底走上复苏之路。在俄罗斯公民意识中形成对比的是,在苏联70年的发展历史中,尽管存在需要修正的问题,但是社会经济环境始终稳定,社会秩序长期安定,人与人的关系总体和谐。俄罗斯公民逐渐意识到,俄罗斯面临的危机不是短期举措可以挽救的。可见,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俄罗斯对苏联的评价进入反思阶段。
苏联解体后的30年来,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的评价从关注物质到关注情感再到理性反思,实现了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的迈进,这是反映在社会评价变迁中的认识论。
(二)评价变迁与经济发展呈逆向运行趋势
在对苏联评价30年的变迁中,俄罗斯公民总是依据现实表达自己的认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跌宕起伏的经济状况。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的改革者许诺称,将通过500天转轨到如美国和欧盟的发达市场经济模式。但事实上,俄罗斯的经济却陷入混乱。在俄罗斯独立后最初的一年,生产量降低了一半,投资减少至五分之四,居民收入减少超过三分之一……极端贫困的状况占到了全部人口的20%”。苏联解体以后,被俄罗斯公民寄予希望的经济总体处于衰退状态,这一状态在社会舆论评价变迁中也得到了反映,社会舆论评价与经济发展状况成逆向运行态势:在经济状况比较糟糕、公民生活比较艰难的时期,人们对苏联的评价较高,认可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更多;当经济发展向好,公民生活压力变小的时候,上述指标随之降低。
具体来说,在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中,经济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物价稳定性等调查项也被重点关注。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怀念苏联人数占比最高的时期有两个:一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即俄罗斯经济发展最艰难的那一刻;二是苏联解体30年后,俄罗斯经济陷入内外交困的今天。在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中,公民越来越认可那些给他们带来安定生活和丰厚社会福利的领导人;那些将社会带入动荡,把经济搞得一团糟的领导人越来越被遗忘或反感。在对苏联解体的评价中,惋惜苏联解体的人数也随着经济状态的好坏而起伏。在苏联解体30年后,俄罗斯的苏联评价与经济状况的逆向性,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反映。
(三)评价的核心认知要素由抽象走向具体
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的“专制”性质以及被自由主义追随者所诟病的“强迫性集体主义”等要素,被视为阻碍社会前进和公民自由的主因。一部分人向往西式自由,对严格的社会管理方式感到厌烦。在与“自由世界”的比较中,对苏共意识形态的负面感受被夸大,很多人希望与外国人交流,在情绪上抵触审查制度;很多人将不成功的改革引发的经济停滞归咎于苏联制度本身,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阻碍苏联人自由创新发展的壁垒。总之,在苏联解体前后,公民对苏联的负面评价或不满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
苏联解体之后,公民对失去强大国家保护和优良社会保障的体验逐步加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通公民可以随便进出国门,但是生活水平却没有苏联时期高,为了应付生计,人们无暇考虑新近拥有的所谓自由和民主对自己的意义。当时,新的俄罗斯公民还在习惯性运用集体逻辑思维行事,认为个体生活的遭遇能够被俄罗斯政府拯救。虽然已经是在新的俄罗斯制度下,但是从前的地域条件、调动资源的协调关系、协作劳动的基础、国有化实施方案等元素都在人们潜意识中保留着,还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些也会消失。反映在社会舆论调查中的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最强烈的感受是“统一的经济体系被破坏”,对属于硬件领域的太空探索能力和科学成就的失去更为惋惜,对自由、公平、正义、民主等理解仍停留在局部认识上。
21世纪初的10年,是俄罗斯公民对苏联评价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苏联解体10年以后,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性的交界面上总结改革的初衷和后果,比较国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前后差距,思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的质变,表达对社会制度更迭的心理感受。总结和思考并非深入,反映在社会评价上,呈现过渡性特征。这一过渡性表现为:思维和行动从依靠决策程序行事到依靠市场规则行事,但市场规则发育并不成熟,资本主义的政治体系也不完善,公民在转型适应中摸索可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惋惜失去强大的国家保护,更意识到国家秩序正常化对个体和群体生活的价值,更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更生发出对自己民族国家历史和英雄人物的尊重之情,更趋向于寻找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在实践中思考,俄罗斯公民需要把一些主观感受上升为理性认知。在这一阶段,公民对苏联相关评价,既有感性成分,又有理性成分,在社会发展与认识过程的关联中不断成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以来,俄罗斯公民对苏联的评价在事实上进入理性层面。在较为直接的现实和与往昔的对比中,俄罗斯公民领悟到了自由、民主、公正的真正内涵。卡内基莫斯科中心的专家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Андрей Колесников)说:“苏联时代似乎不是一个生活水平高的时代,而是一个正义的时代。今天的国家资本主义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分配、福利和公共服务的不公平。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公民认识到免费的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对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与公正。
四、俄罗斯社会对苏联评价变迁的审思
考察苏联解体30年来俄罗斯公民对苏联评价的变迁,总结变迁的路径及规律,能够引发有关历史和现实的多维思考。在这些思考当中,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优势和特点得以突出呈现并再次得到验证。
(一)社会主义是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
苏联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布置的制约,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短缺和凭证购物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苏联人民享有当时世界上最为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这个曾经富裕的国家为苏联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全方位保障。在苏联没有所谓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危机,而今天的“危机”与对资本的追逐有关,这是大多数普通俄罗斯公民无法逃避的。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不复存在的今天,俄罗斯人回忆起他们在苏联的生活时,不免发出感慨:苏联时期的确物质匮乏,可供购买的商品种类不多,现在商店里虽然应有尽有,但是没有钱购买;还有人表达了“即便现在什么都有了,有质量好的商品,还有自由的出国机会,但是这与我无关”的态度。这些都足以说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固有优越性。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创造性的伟大成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应该说,这是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中的可能障碍。但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改革,彻底转变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改革变成了“改向”,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失掉了对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2021年9月16日,俄共中央总书记久加诺夫(ГАЗюганов)在“俄罗斯的今天和明天:未来发展战略和模式”圆桌会议上指出,分裂和贫困是俄罗斯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在失去原有社会保障背景下,在暂时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适应“新”制度的配套机制之前,失去了原有坚实的制度保障,这是苏联人失去社会主义制度、抛弃社会主义道路后的最大现实后果和打击。
(二)社会主义是实现真正人权和民主的政治保障
俄罗斯社会舆论对“国家关心普通人”这一道路特点的认可,在2019年达到了59%的峰值,到了2020年,甚至有75%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76%的人给苏联时代以正面评价。听到“苏联时代”的说法,被调查者首先想到的是稳定和对未来的信心、良好的国家生活和个人生活,只有4%的被调查者想到赤字、排队和优惠券,1%的被调查者想到铁幕、停滞和镇压。在30年的对比中,稳定优良的生活条件、质优价廉的商品和社会服务、免费的社会保障昭示了人权和民主的真正内涵,也让人意识到,对于普通公民来说,什么是真正的人权和民主。正如著名媒体人伊戈尔·德米特洛夫(Игорь Дмитров)在访谈中理解的那样:在苏联时期,“财富没有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没有对他人的剥削……真正感觉你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你有机会学习,在工作中能正常进职。这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团结了所有人。科学、文化、创造力、艺术、散文,我们杰出的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那是什么时候?是社会主义时期,而不是其他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当代俄罗斯人称为“黄金时期”。事实上,在观察苏联评价的变迁中也会发现,人们对苏联的记忆被社会稳定的特点所占据,当时他们对苏联的未来和美好生活充满信心。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公民对苏联时期持积极看法,因为他们看到了在苏联时期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也深刻体会到,当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那些选举权、监督权、自由权、决策权、管理权(所谓民主社会应该具有的权利)都变得毫无意义。“对苏联‘怀旧’在中老年人中更为普遍,但俄罗斯年轻的‘后苏联人’也同意这些观点……他们将苏联设定为社会公正的国家,30年后,苏联成为俄罗斯公民眼中的公正国家,这足以说明苏联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保障了苏联公民的真正人权,如何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三)社会主义是凝聚人心的社会保障
在苏联解体后的30年里,俄罗斯人对苏联评价日趋向好,尤其是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了越来越明确的“怀念苏联”情绪。列瓦达中心下设的“尤里·列瓦达分析中心”在2020年3月提供的《俄罗斯社会舆论中的苏联结构及其再现——基于全俄居民主动抽样调查结果》中指出,曾经“伟大强国”赋予的归属感和苏联社会赋予的凝聚力及信任感等社会心理要素成为怀念苏联的主要原因,公民将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归属集中表达为社会的凝聚力和信任感。在回答“苏联时代”的内涵或时代符号问题上,不但有稳定、秩序、对未来的信心、有尊严的生活和高水平社会保障,还有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力量等社会道德价值;不但有伟大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尤其是卫国战争及其胜利的历史),还有愉快、乐观、善良、和平等社会情绪,更有团结和兄弟般的情谊及多民族国家……这些涉及社会认知、国民意志、人民情感、民族性格等反映深层次社会心理的内容,更能赋予人民对所选择制度和道路的信任,更能历史地说明,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在凝聚人心方面的社会作用。
当俄罗斯公民接受了既定的社会事实以后,在对自己国家和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产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较为一致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当这一评价以对苏联的社会认知、伟大国家意志、俄罗斯人民情感、俄罗斯民族性格等社会心理要素表达出来的时候,这些要素就极易在共同的情感、心理纽带下起到聚合力量的作用。可见,比起其他社会制度模式,社会主义更是凝聚人心的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困难,俄罗斯也在寻找凝心聚力的俄罗斯精神,为未来发展提供社会价值保障。
社会主义作为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提供了实现真正人权和民主的政治保障,也起到凝聚人心的社会保障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优势,在俄罗斯公民的实践和认知中愈发清晰。这一被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成为我们追昔抚今、鉴往知来的重要依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