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远丨俄新编历史教科书:把被颠倒的历史又颠倒过来
俄新编历史教科书:把被颠倒的历史又颠倒过来
吴恩远
普京认为,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们只有历史的耻辱感,蔑视甚至仇恨自己国家的历史,否认国家的历史经验,任何民族认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尊严感、没有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批评是对自己的贬低,毫无成果可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没有统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从2007年起俄罗斯政府开始着手编写国家统一历史教科书,2016年,经国家审定的教科书正式出版。本文旨在探讨俄罗斯教科书的出版背景和主要内容,揭示其体现的历史标准和历史观念。
一、新编教科书的缘起
苏联解体前,各级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完全根据国家法令统一编写,目的是实现国家对学生规定的培养目标。如李玉兰和赵玮的论文提到,1987年1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审定的《苏联普通中学章程》(草案)规定:普通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学校的目的是培养能创造性参加社会改革并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信念坚定的全面发展的人。而这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科书来体现的。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府认为:俄罗斯必须实行多党制和思想领域的多元化。俄罗斯联邦宪法第13款规定:“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容许作为俄罗斯联邦国家的或者垄断的意识形态。”这样,在教学领域国家没有进行统一思想教育的教科书,学校和教师完全根据各人喜好选择教学参考书。
然而苏联解体证明:多元化的思想必然导致教学思想的混乱,直接影响到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2007年6月18-21日,俄罗斯召开全国社会科学教师会议,着重研讨历史及人文社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6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部分代表进行座谈,首次谈到修订历史教科书问题,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体现国家对历史和当代世界发展“新的观念”。普京呼吁全俄科教工作者在历史学和社会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鼓励编写和出版新的教科书,绝不容许丑化、歪曲俄罗斯民族的历史。这就预示着历史教学领域将出现重大方向性变化。
2014年1月16日,普京又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成员和作者。通过多次征求广大教师意见,85%以上教师赞同重新编著新的、统一的教科书,他们认为此项工作意义重大。
第一,解决历史教学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盘西化”的现象。教师代表列昂尼德·波利亚科夫指出:1990-1991年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解除了武装,在思想领域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全人类价值的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自由”、“民主”、“市场”、“人权”、“公民社会”等。以前的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导致头脑一团糟、社会一团糟。因此必须改变盲从西方民主的观念,制定新的合乎社会发展理念的教科书,培养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俄罗斯人的世界观。
这就不可避免要突破俄罗斯宪法“不容许存在垄断的意识形态”的规定。对此普京这样解释:制定统一的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有统一的观点,并不意味着用官方的态度来统一意识形态领域。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要贯彻逻辑一致性;认识到国家及其体制在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可割裂性和相互联系性;看到尽管过去发生了最具悲剧性、最复杂的事件,但仍然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史是民族统一和历史文化基因的基础。他认为,可以容许教科书有不同观点,但绝不容许污蔑或者丑化国家历史。
第二,消除俄罗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教师们指出:当前俄罗斯充斥着全盘否定,甚至丑化俄罗斯历史特别是20世纪历史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以否定苏联历史和批判苏联社会制度为主题,竭力渲染苏维埃时代的黑暗、荒诞和痛苦;否定先辈在过去的年代所做的一切,或者轻视近百年来俄罗斯国家的存在,抹黑全部苏联历史;甚至否定卫国战争的正义性,把这场战争写成两个极权主义政权之间的争斗,大讲战争带来的灾难,企图把苏联人民说成实际上的失败者。
在与历史学家的座谈中,普京强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孩子们对祖国历史上的重大事实和杰出人物的事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最主要的是必须客观、公正,而且要尊重自己的历史,热爱自己的祖国。普京认为,针对苏联时期的评价,都不能从某种意识形态出发,对国家和人民在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加以诋毁。
第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危机不仅使俄罗斯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也使俄罗斯思想文化受到沉重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展开对俄罗斯的文化围剿和精神侵袭,恶果已然显现:原有的价值观念崩溃,价值定位出现偏差。普京主张尊重历史传统,树立家庭观念,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们只有历史的耻辱感,蔑视甚至仇恨自己国家的历史,否认国家的历史经验,任何民族认同都不可能形成。
二、新观念、新标准
俄罗斯编写新教科书首先面临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以什么思想观念统率教科书的编写?这好比是新教科书的“灵魂”,为此提出了教科书的“新观念”。二是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入教科书?这好比是构筑教科书的“血肉和骨架”,为此提出了教科书的“新标准”。
早在2007年普京第一次会见历史学家、商讨历史教科书时,就提出编写教科书需要统一的标准,强调新标准的实质是适应时代要求,立足于对学生思想的培养。2013年2月19日,普京提出编写教科书需要“统一的观念”:俄罗斯历史是合乎逻辑发展的不间断过程;其中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是相互影响的;必须尊重国家发展的每一页历史;俄罗斯国家的命运是由不同民族、传统和文化融合而成的。这使“新观念”的内涵更加具体化了。
受总统委托,俄罗斯历史学会制定了俄罗斯统一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文化标准”。“新标准”是学校历史教育内容的依据,既适用于基础教育,也适用于深入研究历史和人文学科的职业教育。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接受的基本原则是:公民社会的价值(法律至上、社会和谐、国家稳定、自由与责任等);俄罗斯历史发展各阶段的传承性;近现代历史上妥协和相互尊重是处理国家与民众关系的必要条件;明确掌握俄罗斯历史知识的意义,等等。
第二,对俄罗斯每一历史阶段列出了主要资料清单,规定了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的内容。例如,新标准列出了从古代到近现代历史的章节内容,每一章也列出了需要编写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意味着,自此以后,不是什么书都可以称之为“历史教科书”,对于俄罗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写什么、不写什么,都有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提出了对一系列引起社会激烈争论的“历史难题”的基本观点。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期里,对于苏联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社会上都存在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给许多教师造成教学上的困难。围绕这些“困难问题”,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工作小组在学界组织了多次讨论。丘巴里扬院士代表工作小组向普京汇报了对20世纪俄国革命的看法。第一,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后来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这个观点。第二,对于怎样评价苏联社会,较为一致的意见是:20世纪30代苏联选择了一条现代化道路,其中既存在积极因素,也由此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第三,关于苏联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包括中亚国家、高加索地区加入联盟,某些人认为这是俄国殖民化过程,工作小组认为,不仅要注意到统一多民族的特点,更要注意这些民族加入联盟的结果,从其经济的发展、政治声望的提高、国民意识的增强等方面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就。
普京对此总结道,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评估,如彼得大帝改革和卫国战争的代价的评估当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事件的结果和影响。一些人认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欧国家陷入斯大林体制的黑暗之中;但是,如果德国法西斯在这些国家胜利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可以说某些国家将不复存在。普京强调:编写历史教科书的目的在于,不仅使我们的民众了解国家的历史并知道如何客观评价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每一个人明确自己对我们现在生活着、并且将来仍将生活着的国家,应该担负的责任。
三、新编教科书的结论
在俄罗斯教育科技部、国家历史学会和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通过国家审定,正式成为俄罗斯学校统一使用的教科书。涉及20世纪俄罗斯历史的有两个版本:一是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托尔库诺夫院士主编),共3册;二是大鸨出版社发行的《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沃洛布耶夫院士主编),共1册。之所以称它们为俄罗斯官方认定的教科书,是因为它们具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标志:
一是扉页上明确写道:“本书经过俄罗斯教育科技部推荐”;
二是封面或扉页上明确注明:教科书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历史文化标准”编写。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由托尔库诺夫主编的《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从1914年至21世纪初),该教科书对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作出了新的结论。
1.关于十月革命的意义。
苏联解体后,有一种看法,把苏联解体归咎为十月革命的“原罪”。如俄罗斯政治学家Д.А.沃尔科戈诺夫说:“苏联历史的悲剧是由列宁的社会主义实验预先决定的。”
图为十月革命胜利周年庆,列宁在莫斯科革命广场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前发表讲话Olive Archive/ 供图
新版教科书指出,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布尔什维克创建的新社会制度更成为全世界千百万民众的榜样。世界各地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革命的先进代表。1919年3月俄罗斯联合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了共产国际,并力图组成‘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不仅影响到革命者,‘资产阶级’国家领导人也清楚认识到,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革命。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影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步实施缓解社会内部矛盾、避免发生共产主义运动的政策”。
2.关于苏联30年代的评价。
关于苏联30年代的评价是苏联历史争论最大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管理体制最终必然走向这种可悲结局”。
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安装了22 台水轮发电机。图为施工中的水电站机房 阿·玛克列佐夫/供图
新版教科书写道:
开始于19世纪末期的俄国现代化,一直持续到20世纪之初。俄国现代化的新阶段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是世界历史此前从未见过的独特的现代化模式,仅仅在10年之内就奠定了苏联工业强国的基础,在世界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保证了国家具有强大的国防生产能力。在生产规模方面,苏联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强大的经济潜力并不意味着苏联天生就具有绝对优势。苏联社会全面现代化,只有通过动员起多民族人民共同的、创造性的和忘我的劳动,才有可能实现。教科书总结道:
“苏联依靠劳动英雄主义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劳动强度实现了经济独立,并成为能够生产任何工业产品的大国。国内已经形成的工业潜能可以匹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水平。”这段话说明,苏联的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独特的现代化模式,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苏联的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6月16日,普京接见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时也对30年代的苏联社会作了评价,他说,斯大林的所作所为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3.关于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新版历史教科书比较详细叙述了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曾把当时的苏联说成是“停滞时代”,学界很多人据此认为当时的苏联体制已经无可救药,必然崩溃。新版教科书断然否定这一点,认为当时国内的状况“并不是什么悲惨的境地”,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是国家历史上发展最顺利的时期:私人汽车进入家庭,工资水平不断增长,20世纪80年代1 亿多人改善了居住条件;当时苏联在宇航技术、热核武器研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教科书也承认苏联当时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表现在:落后于当时正在兴起的世界科技革命发展潮流,计算机技术水平与西方差距拉大10年以上;生产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太高,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均寿命下降到世界第37位。因此,苏联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但并非国家当时就必然失败。新版教科书指出,
当时苏联面临两种改革模式的选择。第一种模式是中国式的改革道路,由执政的共产党在坚强的政治领导下改革经济体制,这样可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行深刻的经济变革。第二种模式是捷克-匈牙利模式,即把国民经济体制全面纳入市场化改革,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然而,当时很多领导人和学者都认为,中国模式不适宜苏联,关键原因是苏联社会民众更倾向于在消费标准上向西方看齐。教科书也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苏联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开始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现存秩序产生厌倦,对保持旧的政治体制不感兴趣。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宣布实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戈尔巴乔夫等人还是认为改革推进不明显,原因在于党内有一个“阻碍机制”,于是从1987年开始转入政治改革,大规模撤换干部,制定“公开性民主化”的政治纲领,批判和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对此,教科书写道:
“揭露斯大林主义、研究阻碍机制后,他们得出结论:苏联一切不成功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制度。”
而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促使各种思想、社会、政治、民族、宗教和利益等关系激烈冲突,对社会事态的不满最终形成对政权组织体制的大规模不满。教科书的这个看法是戈尔巴乔夫也承认的。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纪念改革25周年的一次会议上说道:
“苏联解体并非不可避免……苏联是我们自己毁灭的。这是我们的失算和错误。是我们的改革者们自己犯了错误。”
新版教科书在卷首写有“导言”,在卷末写有“结束语”,代表了本书编者要求青年学生通过学习苏联20世纪历史应该接受的观念和得到的启示。教科书希望学生从20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树立振兴国家的志向。教科书指出:
从1914年到2014年100年间,俄罗斯经历了两次衰落、两次解体(沙俄帝国灭亡和苏联解体);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超过3000万人死亡的代价。学生从中必须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独特品格: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人们依然在自己的同时代人和前辈中探寻和宣传最崇高的精神和最好的道德榜样。所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俄罗斯又得到了复兴。
教科书最后强调,21世纪应当成为新的、复兴的俄罗斯的世纪,这就需要克服以前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