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冬奥会“外交战”,胜负已定

作者: 明叔杂谈 来源:明叔杂谈 2022-02-08

中美冬奥会“外交战”,胜负已定

过去一年多,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美国前后两任政府,对中国发起了“外交战”和“舆论战”。

这是中美两国更大范围内“外交战”和“舆论战”的一部分,也是中美整体博弈的一部分。

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政府都想利用冬奥会这个契机,对中国实施“外交战”和“舆论战”,其根本目的,还是着眼于中美博弈的大局,希望以此继续遏制、打压、围堵和污蔑中国。

美国的主要招数是:围绕冬奥会,以人权为幌子,继续散布“新疆存在种族灭绝”、“强制劳动”等谎言,希望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在舆论上抹黑中国。

美国这么做,一方面是故意给中国举办冬奥会“添堵”,想消解冬奥会对中国国际形象带来的积极加分,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另一方面,美国这么做,也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抢占所谓的“道德制高点”。

2022年2月4号,恰逢中国农历“立春”节气,冬奥会顺利开幕。

面对美国的各种“小动作”,中国围绕冬奥会进行了非常扎实的对美、对西方舆论斗争和外交斗争。

通过几个月台前幕后的反复较量,特别是冬奥会开幕前后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冬奥主场外交”,让美国围绕冬奥会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的图谋已经彻底破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明显感觉到,美国在借由冬奥会打压、遏制中国方面,力不从心,虎头蛇尾。

美国炒作所谓的“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到最后被证实不过是“虚晃一枪”。拜登政府只是不派高级官员出席冬奥会而已。

美国的“外交抵制”呼吁,在国际社会应者寥寥。

严格来说,真正响应美国的,只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极少数几个国家。

临近冬奥会开幕,美国的“出招”更是明显乏力。

美国通过前期的一系列运作,到最后却发现,要在冬奥问题上借由“人权”问题孤立中国,实际上很难。

除了美国的少数几个铁杆盟友,其他国家根本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甚至可以说,通过冬奥会“外交攻防战”,美国发现自己才是被孤立的那方。

出现这种结局,也很自然。

本来,冬奥会就是一场体育赛事,美国一些人非要将冬奥会“政治化”,这从来不得人心。

更重要的是,中国凭借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跟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利益相互交织的局面。这些国家没有必要为了配合美国的一个政治操作手段,而去损害跟中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采取了非常灵活的外交斗争策略,尽可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美国内部来看,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在外交上几番斗争,美国看到了中国坚定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美国也担心,如果一味冲撞、挑战中国的底线,中美关系存在失控的风险。因此,实际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的各种“小动作”依然不断,但真正具有爆炸性、严重挑衅性的“大动作”并不多。

另外,这段时间,拜登政府面临内忧外困的局面,其核心立法日程在国会受阻,支持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也让拜登政府更加难以集中精力给中国“挖坑”、对中国“下黑手”。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就冬奥会“外交战”来说,美国肯定是失败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共计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前后,中国领导人密集与来访的国际政要举行会谈、会见,“冬奥主场外交”成果显著。

其中,中俄领导人“老朋友再见面”,气氛热烈,会谈富有成果。

中俄两国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对当前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都有发声,对美国在“人权”、“民主”、“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方面制造的话语霸权、话语陷阱进行了批驳,也对中俄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新的安排和规划。

在当前世界面临大变局的时代,中俄坚定地站在一起,在几乎所有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对美国推行的霸权政策发出了强有力的批判声音。

在美国政府的“操作”之下,中俄日渐走近,改变了中美俄“战略大三角”的力量格局,这可能是让美国一些人当下最焦虑、最无奈的事情。

我们再细看一下冬奥会期间来访的国际政要名单,就可以发现,中国“冬奥主场外交”的成果会有多么丰硕。

这次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国际政要包括:

俄罗斯总统普京、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埃及总统塞西、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波兰总统杜达、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卢森堡大公亨利、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厄瓜多尔总统拉索、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波黑部长会议主席特盖尔蒂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马拉佩、韩国国会议长朴炳锡、泰国公主诗琳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联大主席沙希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新开发银行行长特罗约、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明等国际组织负责人。

在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冬奥主场外交”中,中方通过一系列密集的会谈、会见,发布了丰富的成果,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这个时候,再来看美国希望通过在冬奥会前后炒作“人权”问题,在国际社会孤立中国的图谋,它就显得实在是太可笑了。

我相信,美国一些人,在看到中国“冬奥主场外交”亮点纷呈的时候,他们是很失落的。

从来访的国际政要名单可以看出,中国的朋友遍布东南亚、中亚,也延伸到了中东、中东欧,甚至遥远的拉美。

我们完全可以预料,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原因,出席北京冬奥会的国际政要数量只会更多。

这恰恰应了那句话,美国煽动少数几个核心盟友,企图对中国搞包围、搞孤立,到最后,中国证明自己才是那个“朋友遍天下”的国家,反而对美国及其少数几个核心盟友形成了反孤立、反包围。

这一次的“冬奥主场外交”,不仅粉碎了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图谋,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在疫情之下,积极、主动开展外交工作的新模式。

相信在冬奥会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政要到访中国,进一步活络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互动。

此时此刻,中美博弈,中国相对来说,仍然在继续稳扎稳扎,势头向好。

对于美国及其少数核心盟友来说,现在仅剩的优势只是在“舆论”方面。

在冬奥会开幕前后,美国和西方的一些媒体仍喋喋不休,试图“鸡蛋里头挑骨头”,但实际上他们所能掀起的风浪都不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由中国北欧两项运动员赵嘉文和中国女子越野滑雪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担任,着实让西方媒体气得“够呛”。他们“做贼心虚”,认为中国故意使用一名维吾尔族运动员当火炬手,有直接打脸美国和西方的意思。但实际上,国际奥委会也对此做了说明,迪妮格尔·依拉木江作为一名运动员,完全有资格担任火炬手。

美国和西方媒体这段时间围绕冬奥会,还试图制造其他一些舆情点,但整体上显得鸡零狗碎:

——“德国之声”炒作所谓的北京冬奥会使用人造雪不环保问题(实际上现代冬奥会基本上都会使用一些人造雪);

——一些媒体炒作荷兰电视记者在直播中与保安发生冲突(实属个案);

——美国福克斯新闻台炒作谷爱凌“背叛美国”代表中国出战(被很多美国网友反批);

——美国一些媒体反复炒作冬奥会疫情防控措施过于严格等(不值一驳,北京冬奥会远比东京夏季奥运会在防疫措施上做得更好,这从根本上也是为了保护运动员、教练员)。

在美国社交媒体平台上,西方主流媒体的炒作仍有一定的声浪,但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自身也面临影响力下降、公信力被广泛质疑等问题,有点自身难保。

在社交媒体平台、个人意见领袖崛起的时代,西方一段时间以来,在“舆论战”中发起了一个新攻势——他们污蔑和攻击任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中国“说好话”的机构和个人,这一点值得关注。

另外,据报道,美国正在不断加大对“舆论战”的投入力度。美国今后可能会更加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同化、收买世界各国的媒体和记者,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旗号,煽动他们的反华、仇华情绪。

美国此前已经有一个15亿美元的“舆论战基金”,正式的名称叫做“抵抗中国影响力基金”(Counter Chinese Influence Fund)。在美国新推出的旨在与中国竞争的法案中,美国未来5年将再次投入5亿美元打“舆论战”,并给美国国务院拨款8.5亿美元,用于“支持新闻自由和记者培训”。

这些动向都值得关注。

中美博弈,最终还是看两国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和治理效果。

美国凭借在舆论上的优势地位,发动“舆论战”,会给中国添堵,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美博弈的趋势。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美国的“舆论战”,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回应,另一方面,也需要把精力和资源更多放到“美国核心圈”以外的广大国家,实现“舆论战”中的“农村包围城市”。

同时,要更加重视全球范围内“中国国家同路人”队伍建设,真正发现、找到一批欣赏、敬佩中国发展成就,认同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个人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去中心化、分散化、个性化的传播模式,影响更多人对中国的认知和评价。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0
0
1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