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宅:对中国科学家选拔制度的反思
从建国以来的社会历史观察,选拔科学家似乎是有“党依靠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所谓提倡“又红又专”,重用“又红又专”,近年来改为“重用海归”。重用“又红又专”,这种划线的制度虽不是最高效的科学家选拔制度,但也曾是很长时期内中国科学界有效管理、选拔人才的不二选择,但是“重用海归”却不是这样。
笔者认为,在重用“又红又专”这个传统制度的基础上,要增加一条——卓越的科学家首先要符合科学进步规律。
我们首先要明白科学真理是动态的、进步的、未知的,是需要在探索中前进的,因而选拔科学家的关键标准应该是能带领人类在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人!
过去,我们在选拔“又红又专”的标准上,取得了人才制度的一定成功,创造了很多中国卓越的工程型科技成果,后来“重用海归”,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对西方产生了盲目崇拜,以至于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长期被美国远远甩在后面。那么未来,需要考虑到中美走向完全脱钩的风险,中国必须着眼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那就就必须在重用“又红又专”这个传统制度的基础上,选拔符合科学规律的人才——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而不是那些写得一手好论文的“循规蹈矩”的科学家!
科学家要有“科学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这个前提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自主创新”而言,是仅次于“又红又专”但是远超过“重用海归”的权重!钱学森先生睿智无比,他在这个问题上见解是卓越的,即钱学森认为他自己是“又红又专的海归”。但是笔者认为,卓越的人才确实应该“又红又专”和有“科学探索精神”,但是海归却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红专与海归中很多都是继承性的、工程性的、学习型人才,而探索型的科学家人才,可能是“李云龙”这样的草莽英雄,有那种“不服管”的个性。有人说,你这是提倡“民科”路线的歪门邪道,那么你看看人类科技历史上,类似爱迪生、特斯拉、孟德尔等很多大科学家,民科草莽出身的比例有多少?!
踩踏“民科”,崇拜“帽子”,选拔“顺民”,就是打击了中国本土科学界的真正创新精神,失去科学本质源头的探索精神,就是自我废弃了本民族的科技精英!
继续坚持“破四唯”,打破民科、官科、海归、红专的差别,选拔卓越的中国领军科学家的标准,首要的关键条件应该是——能带领全人类、全中国进行未知科学领域内(某一种)探索的创新者!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选人才!
(文章发布时有删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