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改革开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作者: 卫 鸿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18-11-22

看待改革开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报告会

鸿

11月17日,北京职工之家,一个容纳170人的中型会议室座无虚席。

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在这里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报告会。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著名学者陈晋应邀题为《改革开放与中国道路》的学术报告。

看待改革开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著名学者陈晋作报告

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的会员代表、首都有关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的一些大学生聆听报告。

会议由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副会长胡呈军主持

看待改革开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副会长胡呈军

在持续1个半小时的报告中,陈晋首先阐述了什么是中国道路的问题。他说,中国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中国道路根植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适应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理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回答了在人口这么多,底子这么薄,资源这么贫乏,发展这么不平衡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大体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概括和理解中国道路是什么。

第一,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制度和文化四种形态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称。

作为中国道路构成形态之一的具体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在基本路线上延伸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这五大建设途径等等。

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是40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思想升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先后把它们确立为党的指导理论,是中国道路的行动指南。

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它们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中国道路的文化形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战略布局和总任务。

所谓总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它是中国道路的出发点。没有出发点,就没有依据去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道路。新时代中国虽然有了新的历史方位,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要一以贯之。

所谓总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要统筹推进。提出这个总布局,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意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

所谓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规划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所谓总任务,就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方向,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从基本方略讲,中国道路有14条必须坚持的内容。中国道路有14条必须坚持的内容,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4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不断深化对中国道路的思考和概括,从不同角度先后形成了中国道路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简称“五基本”。进入新时代后,形成的14条基本方略,是根据新时代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作的概括,大体上涵盖了此前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关论述的内容。由此,原来讲的中国道路的“五基本”,现在成为了“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第四,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新时代党的正式文献明确概括和命名的,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如此等等。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是对中国道路实现途径的细化、丰富和发展。

在明确什么是中国道路的基础上,陈晋同志又深入回答了中国道路从哪里来的问题。他说,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这个“持续探索”,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实践,对中国道路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承续和承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是割裂,更不是对立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对前一个时期既有坚持,又有改革和发展。对此,党的正式文献提出,改革开放前30年的探索为中国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所谓“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主要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以及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确立。所谓“理论准备”,不仅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些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还有对一穷二白的中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把国家建设好大概要一百年这个最大国情和历史方位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判断;“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遵循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和做好综合平衡的要求;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等等。所谓“物质基础”,则包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和“两弹一星”等各方面的建设成就。所谓“宝贵经验”,既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的许多正确有效的做法,也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经验。

改革开放前30年,从不同方面为中国道路的开创积累了必不可少的有用资源。如果没有此前奠定的政治前提,没有从干部到制度、从实践到理论、从物质到精神的基础准备,改革开放就很难推进,就不会有中国道路的出现。出现了,也不一定坚持得住,发展得好。

陈晋强调说,中国道路的本质和灵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主义,或者这个主义不科学,道路就没有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道路,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实现第四次飞跃的成果。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二次是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社会主义实现从社会思潮和理论到全面实践的飞跃;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飞跃;第四次是中国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飞跃。

如今,中国道路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的说法是,“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支撑它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下的重要定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论断,就鲜明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最后,陈晋掷地有声地说,弄清楚中国道路从哪里来,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前世今生”和历史逻辑,正确把握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结论就是: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成果绝不能丢失,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就绝不能否定,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绝不能动摇。

陈晋的报告思路清晰、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不断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看待改革开放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报告结束后,与会同志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报告,一个充满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报告,一个正确总结改革开放40年基本经验的报告,一个捍卫了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报告,一个与“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的报告,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新中国70年的历史、近代以来170年的历史,从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鼓舞意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9
0
0
2
18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