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

作者: 田心铭 来源:《政治学研究》 2018-06-22

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田心铭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1848年,而立之年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写下的《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1],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问世。直到今天,《宣言》仍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可靠的文本依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

90多年前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正高举着马克思主义旗帜,领导13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宣言》的核心思想。本文就《宣言》的核心思想及其科学真理性的确立、它的当代价值等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贯穿《宣言》并构成其核心的基本思想

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提出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这一概念,并概括了其思想内容。5年后,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他进一步将这一思想称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并作了阐述。

恩格斯在1883年对这一思想的表述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2]。1888年英文版序言对《宣言》核心思想的概括仍然是三句话。文字上有所不同,做了进一步展开,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

贯穿《宣言》并构成其核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整体。恩格斯用三句话表达了它的三个要点。我们先对这三个要点分别作一些讨论。

二、“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这是恩格斯概括的《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要点。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这一表述中的“经济生产”替换成了“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3]。这表明在恩格斯看来,“经济生产”的决定作用,也就是“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决定作用。

我们可以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著作中的论述来解读这一论断的含义。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回顾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对他在40年代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唯物史观作了精辟阐述。这一段论述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人们熟知的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经典依据。笔者认为,恩格斯概括的《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在马克思1859年写的这篇《序言》中有实质内容相同而表达更详细、更充分的阐述。马克思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这一段话用马克思自己创造的四个基本范畴勾画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同时表达了四个范畴之间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他进而对生产方式同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作出论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马克思还阐明了,生产力是在生产关系中运动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6]。这些论述既界定了一系列新创立的基本范畴,又运用这些范畴阐明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马克思说,他简要表述的这些思想,是他在40年代的研究中得到的“总的结果”[7],而恩格斯当时也“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8]。马克思接下来列举的当时“向公众表达我们的见解的各种著作”,首要的一本就是“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概括的思想,就是他和恩格斯在40年代形成并共同表达于《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而恩格斯1883年和1888年关于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的论述,则是对同一思想做出最简要的概括,并郑重地写入《宣言》序言。当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经济生产必然产生该时代的社会结构,并构成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时,这一论断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明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革命等原理,是用不同方式揭示同样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都是对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概括。如果要把恩格斯的论断稍加展开,说明其科学内涵,那就是马克思在1859年《序言》中表述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反过来说,如果要对马克思1859年《序言》中阐述的唯物史观作出更简要的概括,表述为一句话,那就是恩格斯1883年写下的《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

从字面上看,《宣言》文本中找不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两个序言中作出的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明确表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说这些原理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宣言》展开论述的主线,如它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标题所表达的,是“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则是作为阐述这些问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贯穿在其中的。《宣言》阐明了,资产阶级本身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当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变成束缚生产力的桎梏时,它就被炸毁,被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所取代。而当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时,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便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所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还势所必然地造成了不断发展壮大的无产阶级。由此就决定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0]

通读《宣言》可以看到,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生产或生产方式是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的原理,正是贯穿《宣言》并构成其核心思想的首要之点。

三、“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是贯穿《宣言》并构成其核心思想的第二个要点。

这一论断中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指“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11]这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阶级社会历史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它指明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848年《宣言》发表时,这一观点表述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2]加上“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时间限定,是后来从《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开始的。对此,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释作出说明。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宣言》时,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几乎还没有人知道,人类还没有认识自己经历过的土地公有的原始社会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所以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误以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路易斯·亨·摩尔根(LewisHerryMorgan)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提供了理解人类原始史的钥匙。恩格斯1884年根据马克思1880年至1881年写下的对《古代社会》的摘要、批语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写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宣言》序言所做的修改将原始社会的历史排除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之外,是对人类社会阶级斗争历史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是唯物史观的发展。

《宣言》简略地勾画出了资产阶级社会之前不同历史阶段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如何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它追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论述这两大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特点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历史趋势。《宣言》通过历史考察得出结论:“我们已经看到,至今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13]“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都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14]

《宣言》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考察,始终是同对生产发展的历史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宣言》指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15]把阶级斗争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表现和必然结果,这一思想和方法贯穿在全部论述之中。这表明,《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承接了它的第一个要点,是其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体现。

《宣言》的这一思想后来始终如一地贯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阐述。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瑟夫·魏德迈(Jose-pheydemeyer)的信中论述了他的阶级斗争理论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本质区别,把自己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概括为三个要点,其中第一点是:“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6]这表明,从物质生产的发展来看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考察阶级斗争问题的根本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在生产和交换中形成、发展的过程。恩格斯多次阐述了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1886年,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明了,英法等国的历史表明,争夺阶级统治的要求是全部政治斗争的中心,是理解中世纪以来历史的钥匙,是现代历史的动力。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指出:“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7]这一论述揭示了阶级斗争同经济发展、生产方式改变的关系,指明了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动力的地位和作用。

1949年,毛泽东在回顾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历史后写道:“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18]这一著名论断直接继承并发挥了《宣言》的核心思想。它并非是像有些论者指责的那样,把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而是指出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坚持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否认文明史上的阶级斗争,就会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四、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这是《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三个要点。它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指明了人类社会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从尝试创立新世界观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哲学当作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来锻造。《宣言》标志着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从自在的阶级转变成了自为的阶级。《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单个工人反对单个资产者的斗争,发展到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冲突的性质,从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无产者在斗争中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

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他们发财致富的条件,而无产阶级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19]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要在自己的革命中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时决定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

《宣言》阐明了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的关系,阐明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先进和最坚决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他们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进而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宣言》指出,当无产阶级以统治阶级的资格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时,也将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消灭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因此,“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来的著作中始终坚持《宣言》的这些思想。在1852年致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指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22],勾画出了两个阶段的特征和人类社会的远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深入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23]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即将建立人民自己国家政权的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展望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远景,指出: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权力,消灭党,全人类都要走这一条路的,问题只是时间和条件。他公开声明,我们“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24]。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宣言》的核心思想如何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实践发展。

综上所述,恩格斯概括的《宣言》的核心思想包括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从历史观的层面揭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阐明了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它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第二个要点运用唯物史观揭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适用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阶级对立关系的各个阶段。它本身也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第三个要点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及其后社会发展的论述,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走向,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三个要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简要而准确地指明了贯穿《宣言》并构成其核心的基本思想,集中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宣言》的核心思想,否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离开《宣言》的核心思想去讲马克思主义,就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句空话。

五、《宣言》及其核心思想科学真理性的验证和历史地位的确立

《宣言》及其核心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检验和历史发展过程。

《宣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长期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人类科学和思维发展的结晶,它标志着世界观、历史观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划时代的飞跃。但是在1848年《宣言》发表时,它所表达的思想是不是真理的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揭示的人类认识和真理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次飞跃后,由此产生的理论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的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也不能完全解决的。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认识发展规律对于《宣言》和它的核心思想也是适用的。

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的世界观,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构成严整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已经认识到国家与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而对物质生活关系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因而他1843年至1848年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已经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且取得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等成果,但是马克思创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是19世纪50年代之后的事情,其标志是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所以列宁在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的原理时说,它们虽然“已经是天才的思想”,但是“在那时暂且还只是假设”。[25]也就是说,在1848年《宣言》发表时,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还是一种天才的假设。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运用思维,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6]从科学假说到证明了的科学原理要经历一个过程,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也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确立也是适用的。

因此,我们要联系《宣言》发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以社会实践为依据来研究和理解《宣言》核心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地位的确立。

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投身到革命实践之中。他们运用在《宣言》中新提出的思想总结革命的经验,用实践验证理论。马克思1852年写作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评述了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政变。33年后,恩格斯在该书第三版序言中说,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用这段历史检验了”他最先发现的“重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恩格斯对这一历史规律的表述,同他对《宣言》核心思想的概括完全一致,可以看作是对同一思想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他写道:“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他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恩格斯说,马克思这本著作对事变的透彻的洞察“无与伦比”,“即使已经过了33年,我们还是必须承认,这个检验获得了辉煌的成果。”[27]恩格斯这些论述清晰地表达了一个重要判断:《宣言》的核心思想经受住了1848年革命及其后数十年历史的检验。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列宁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2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花费了马克思毕生的主要精力。《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马克思用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又通过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证明了唯物史观。列宁对此做过深入阐述。针对俄国自由主义民主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直没有被科学地论证过和检验过”的责难,列宁指出,马克思在40年代提出这个假设后,就着手实际地研究材料,根据大量材料极其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他在《资本论》中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进而展现出活生生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资本论》坚持和运用了,从而也就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观点。列宁认为,资本主义是最复杂的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这个社会形态取得的辉煌成果,表明这种方法也必然适用于其他各种社会形态。虽然其他社会形态还没有经过专门的实际研究和详细分析,但是《资本论》的运用已经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提到了科学的高度,表明它是说明历史的科学的方法。因此,“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29]

后来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继续检验并且证明了《宣言》及其核心思想的科学真理性。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了人间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做了。”[30]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变成了生机蓬勃、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力量。

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宣言》及其核心思想的科学真理性的确立,并不是在它1848年发表之时,但是它的两位作者在其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已经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31]而在《宣言》发表17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世界历史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证明,集中表达于《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经受住了千百万人民长期、反复的社会实践的检验。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证实的时候。”其真理性“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32]

按照认识发展一般规律,认识过程中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论往往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宣言》在1848年发表时就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基本原理,后来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对于一个提出了划时代的新世界观的文献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奇观。这表明,《宣言》确实是全部思想史、科学史上罕见的经典杰作,具有不可撼动的崇高历史地位。

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的《经济学》是一本在西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教科书。这本书在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思想时引用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的革命中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场斗争中所失去的只是他们的锁链。”它然后写道:“统治阶级确实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颤抖了一个多世纪!”[33]这也是对《宣言》的真理性和历史地位的一种检验和证明。

“完全正确”不意味着已经完美无缺,不需要补充、完善和发展。如前所述,对“全部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加以“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的限定,就是对《宣言》核心思想的补充和完善。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和恩格斯把这一结论写进了《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34]这也是对《宣言》提出的基本原理的完善和发展。列宁说,这是“马克思认为对《共产党宣言》必须做出的唯一‘修改’”。列宁阐明了这一修改的含义:“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35]此外,恩格斯晚年回顾说,马克思和他的著作中首先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理论,当时必须这样做,但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强调得不够,这就给后来一些人曲解和攻击唯物史观留下了可乘之机。恩格斯说:“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36]恩格斯这一反思对于《宣言》也是适用的。《宣言》核心思想的第一个要点强调了经济生产的决定作用,而没有机会指出政治的和精神的因素的反作用,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作者面临的反对唯心史观、创立唯物史观的任务决定的。虽然《宣言》对国家政权和思想观念的高度重视已经蕴含着肯定其反作用的思想,并且指出了无产阶级将如何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毕竟还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思想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并加以阐述。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针对把马克思的理论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的现象,论述了政治的、思想的因素的反作用,强调历史运动是经济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基础上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37]这也是对《宣言》核心思想的补充、完善和发展。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宣言》阐明的基本原理同一切真理性认识一样具有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相对性,需要继续发展,但是又没有否定这些基本原理作为科学真理所同时具有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宣言》没有结束真理,而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真理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宣言》及其核心思想科学真理性的检验和确立的过程,也就是《宣言》的崇高历史地位伴随其传播和实践运用而逐步确立并且日益彰显的过程。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在《宣言》德文版、波兰文版和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回顾、评论了到当时为止的《宣言》的历史。他说,《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1848年《宣言》第一次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时,响应者还是寥寥无几。1848年革命失败后,《宣言》随同工人运动从公开舞台退到了后台。在后来的数十年中,《宣言》的传播同大工业的发展、工人运动发展相随而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38],以至于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和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蒲鲁东主义和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理论了。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欣慰地写道:“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选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的共同纲领。”[39]

在《宣言》发表170年后,它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同纲领。

六、《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不忘的初心和使命是从何而来的呢?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40]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事业之间的渊源关系。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千秋伟业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这大树的根;如果说党领导人民不断奋进的历史是一条奔涌向前的河,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这长河的源。而在这长河的源头,巍然矗立着一座坚如磐石的丰碑,那就是《共产党宣言》。《宣言》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正如它在导言中所说,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41]。可见,《宣言》所昭告于天下的,就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由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而由《共产党宣言》最先表达出来、公诸于世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创立者和早期党员正是通过阅读《宣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铸成了他们作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曾经回顾自己学习《宣言》的经历。邓小平把《宣言》称为自己的“入门老师”[4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不忘自己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要走向何方,达到什么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党,所以其初心和使命就是党与生俱来并将贯穿自己生命始终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追根溯源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根本和源头,正是《共产党宣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回答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表达了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呢?这是由《宣言》阐明的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决定的。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共产党人除了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宣布“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43]。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贯彻在党的一切工作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初心。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答的是党为什么目标奋斗的问题,表达了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什么党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其理论根源同样存在于《宣言》之中。《宣言》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旧社会。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4]。90多年来,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确立了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最终目标都指向共产主义。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庄严宣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同时规定,党在现阶段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5]。

可见,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确立的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是以《宣言》为源头的科学世界观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表达、在党的实践中的体现。

因此,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须坚持《宣言》阐明的科学世界观。不读懂《宣言》,就不懂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但是我们看到,在是否应该坚持《宣言》及其核心思想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甚至严重对立。党的十九大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的问题,在对待《宣言》的态度上有突出表现。有些人虽然慑于《共产党宣言》的崇高威望和耀眼光芒而胆怯地避开它,不敢直接向《宣言》发起进攻,却在当下坚持和宣传《宣言》的文章中寻觅他们认为方便的替代物,充当攻击《宣言》基本原理的靶子,群起围攻,制造意识形态“事件”。例如,有人反对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宣扬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有人否定《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反对人民民主专政;有人否定《宣言》“消灭私有制”的理论,鼓吹私有化,都是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引人注目的现象。

反对《宣言》的基本原理,常常同歪曲这些原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强调《宣言》的一般原理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6]。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宣言》基本原理的。我们既坚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剥削阶级私有制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确立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总结历史经验纠正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反对否认阶级斗争存在的错误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但是,有些人却把我们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歪曲为否定党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要“共私营企业主的产”,要“把个人财产都充公”,蛊惑人心,制造混乱;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歪曲为要处处贴上阶级标签,重复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歪曲为不要人民民主,取消依法治国。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必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我们既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区别对待,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针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思想史、世界史的宽广视野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他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47]

毫无疑问,这些论述完全适合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前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宣言》的科学世界观,坚持集中体现了这一世界观的《宣言》的核心思想。

注释:

[1]《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4][5][6][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9页,第14页,第591页,第591页,第592页,第591页,第59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10][11][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3页,第43页,第9页(参考第14页),第31页。

[13][14][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3页,第51页,第3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0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09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20][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2页,第42页,第53页。

[22][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35页,第566页。

[24]《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68页。

[25]《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6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9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68、469页。

[2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17页。

[29]《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63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0]《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09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页。

[3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第512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151页;第2卷,第6页。

[35]《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第209、210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57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01页。

[38][39][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页,第21页,第30页。

[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6页,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第6页,第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66、75页,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页。

[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5、66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田心铭
田心铭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