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人:“精日”及其他

作者: 道一人 来源:红歌会网 2018-03-02

“精日”及其他

道一人

道一人:“精日”及其他

我算“OUT!”了,竟然不闻“精日”。幸亏这两天网络闹腾,见识了一回,知道“精日”乃系“精神上的日本人”之缩写血缘上并非真正的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只是精神和感情上的寄托。

然而从暴光情况看,他早已超出精神和感情范围,已经明火执仗的攻击,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究竟出于何种心理动机,敢如此狗胆包天、明火执仗、如入无人之境?是否真的所谓“对日本事物的精神寄托”?

我以为并非如此,或许有另一层含义。因为中日冲突不断,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对日本事物和象征的排斥乃是一种“政治正确”然而用在这些人身上并不恰当。事实上这是一群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自我张扬,不惜以此来反对公众。照理说他们的所谓“军服迷”完全可以自个儿在家关上门窗,无人知晓――这才是真正的“对日本事物的精神寄托”,然而他们从去年的“四行仓库合影事件”到今年的“南京紫金山旧战场身着日寇服装合影事件”,不仅公然而且放在网上扩大影响。即使在日本,衣着皇军军服招摇过市,如此张扬高调,也会被路人甲路人乙扇嘴巴。从网上暴光情况看,这些所谓“精日”或“日杂”已有时日,主要在“线上活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中是否有“日谍”参与?这不好说。照理说间谍行为是很隐蔽的,为人尽量低调,避免招惹注意然而也很难说,“第五纵队”从来就是纳入“谍报”的外围工作,并且经常以引人注目的夸张形式展开――他的目的就是要扩大影响。

但我看来看去不太象,不太象“日谍”外围,很难归入“第五纵队”――我们这样打个比方吧:假如此时此刻中日真的进入“刺刀见红”,他们这伙人还敢这样招摇过街、明火执仗吗?我敢断言他们会象小鸡那样可爱、安分守己。

因此我的看法是:他们是一伙明火执仗而又胆小如鼠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人格发育迟缓。因此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既要将他们置于“中日关系”这么一个大背景看也不必过。有个原理:大人物戴小帽,危险重重小人物戴大帽,无比安全――把这群人置于“中日关系”这么个大背景中看待,真是抬举他们了!弄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纵容”了他们,不值得。

从网络揭露情况看,似乎确有“纵容”的嫌疑。这些人大都二十岁左右,有些尚未成年。“有关部门”也屡次警告和处置他们,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益嚣张,从线上到线下,直至对揭露者“人肉”。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与我们的环境不无关系。什么样的环境?过度娱乐。

任何话题都可用做娱乐,其严重程度不仅在“抗日神剧”可见一斑,在任何话题中都所领略。在任何话题上都不存在“庄严”。在政治领域,在历史领域,在任何凛冽肃杀的话题上都存在这类倾向。十年前我就有关《江姐》剧的过度娱乐倾向提出看法:五代“江姐”同台“争奇斗艳”,可以这样吗?一个视作经典的革命作品和样板作品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事实上《江姐》剧几乎从头到尾充满着靡靡音色音调,根本不可能激起人们对渣子洞的恐怖和憎恶,根本不可能激起人们对反动统治的仇恨。

革命作品,更应该具有“带血的震撼”,视觉上应该具有切·格瓦拉般的冲击音调音色上应该具有哥萨克潮水般的震撼――即使略带忧伤那也是英雄的呼吸。是的,这是我的一贯看法。“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革而必然是成千上万人付出生命为代价,作品应该反映这个特点。

我网络上之所以反复以《江姐》为案例作为解剖?意在强调:作为革命的、经典的、保留作品尚且如此,何况其他!这个现象并非我们今天形成而是那个非常“革命”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不必过于责难当下。当然我是从民族和民俗性角度阐述――比如“慢歌”是我们汉族显著特征,阴柔有余而雄壮不足,鲜有音律起伏变化,节奏单一。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感受无论切·格瓦拉般的视觉冲击还是哥萨克潮水般的响声震撼,都是我一己感受,希望他也用在我们的“革命”中。

――以前的汉族音乐是怎样的?不知道。现在只知道作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礼乐”制度,其中的“乐”已经丢失两千多年,据说孔子那个时代还存在――害得孔子“三天不知道肉味”。这个“乐”肯定不是我们今天祭孔大典上的音乐。

非但缺乏庄严,而且娱乐过度,这就是我们的环境并非当下形成而是久有历史,可能具有民族和民俗性。联系到我们今天的具体话题,我们今天反映那段特殊历史――抗日战争――的作品几乎都带有娱乐倾向这与那几个小毛孩明火执仗、狗胆包天的行为是否有关?我也是有所怀疑。当然不在为那几个小毛孩解脱责任而是大家一起反思。

当然今天的话题我只是阐述了两个观点:(1)他们是一伙明火执仗而又胆小如鼠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人格发育迟缓。不必上升到“中日关系”这个层面;(2)这可能与我们文化中缺乏庄严而又娱乐过度倾向有关。

事实上与之有关的“猜想”还有许多:比如甲午战败后中国文化全面日化倾向,进而导致不久后这块土地上大规模汉奸的产生,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似乎又“重演”了七十年前那段中日交往史又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日“热恋”,主要场地在华夏东部特别在江浙东南沿海而七十年前那段历史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似乎也略带这个影子――比如日寇对待西北,好几次即使打到城门口也不敢进入,只是象征性开几炮以壮胆再比如海洋民族与内陆民族的界分,纯粹学术,那倒是值得提倡,那是求知求真的体现然而你仔细斟酌似乎别有意蕴――台湾更是有人振振有词,台湾人是海洋民族,与日本同祖……。

总之,有些背景不可不知,他与今天那几个小毛孩的攻击性举动是否有关,多多少少吧。这方面更深入的解析解剖,网上已看到好几篇,都很在理,也很有启发,我这里不再赘言。今天的事情我倒是有个建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可能管用。网上列示的几件事情可以发现,他们不仅在曾经流血片地的历史场所嚣张,公然发帖刺激社会,而且专门到人群集中地撒泼,给他们来几个嘴巴也还是可行的。当然策略要恰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很管用。让他们四十年后仍然记得那个“疼”。别看还是小毛孩,心机很重网上“人肉”他人就是一例――他们内部分工清晰。柔软的巴掌可以让他们清醒一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