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亭: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

作者: 何毅亭 来源:学习时报 2017-11-18

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

何毅亭

何毅亭: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渊源

党的十九大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和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重大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准确把握它的历史地位、精髓要义、实践要求,也要科学把握它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是顺应时代要求、响应人民心声、遵循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从而增强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和强大的文化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丰富发展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石。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其间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火热实践和中华民族5000多年博大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也没有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脉”,而是使我们的“老祖宗”、我们的“根脉”在当今中国愈益焕发出真理的光芒、文明的光芒,使我们底气更足了、力量更强大了。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魅力所在和独特优势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极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创新思想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直气壮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旗帜鲜明批驳“共产主义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进一步提振了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这一创新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创新思想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书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这一创新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吮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开辟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局面,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植根于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灵魂,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恪守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为核心的政党价值观,实现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充满思想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几十年艰苦磨砺和从政实践中特别是多领域多层级领导岗位的历练中积累得来的,释放出深厚的“地气”和旺盛的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邃政治智慧和独特理论创造,为这一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领袖的产生绝非偶然,领袖思想的形成必有源头。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其成长之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生和孕育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严密,贯穿着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些无疑都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期磨砺和从政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活水源头。不少思想都是在基层和地方萌发、生成和发展的,都能够在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找到“根”和“源”,都能够在总书记地方领导实践的讲话和著述中找到原点和注脚。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知之深爱之切》《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等著作中,也可以清晰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我们最近把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探索和实践的系列报道结集成《习近平同志地方领导实践》一书,印发给来党校学习的每一期学员,就是为了给领导干部提供回溯伟大思想生长、提高领导能力的鲜活教材。

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底色和历史起点。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总书记经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通过苦干得到了群众信任,通过苦熬磨练了意志,通过苦读丰富了精神世界和知识底蕴。正是这段苦难经历的洗礼,淬炼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无私无畏、满腹经纶、内敛厚重的领袖魅力。在那里,“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参天大树。在那里,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真正感觉到“天下无难事”,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无穷底气和历史担当。凡此等等,从中可以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过程,领悟到大党大国领袖的心路历程。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他自己也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在正定,他敢为人先,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实施了不少新举措,留下了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比如,出台“六项规定”“三令五申刹住吃喝风”,提出“不改革才是犯了大错误”“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力排众议建“荣国府”、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发展旅游经济,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摘掉了“高产穷县”帽子,出台了广纳贤士的“人才九条”,大讲“知、举、用、待、育”的人才经,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求贤信”,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顾问,还带队到美国考察农业,等等。这些思想、举措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创新精神、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而这些,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

福建17年多从政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能力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历练和展示的关键期,也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期。在宁德,他强调“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就“摆脱贫困”提倡“滴水穿石”精神、强调“弱鸟先飞”;提出“我们很有必要树立‘市场为主导’的战略思想”,提出总体改革的设计必须是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坚持从严治吏,制定廉政建设“十二项规定”,严肃处理违规建房,展示出铁腕反腐的胆识和魄力。在福州,他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推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成为福州首个“试水”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吹响了福州乃至全省国企改革的“冲锋号”;着力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曾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个问题。任福建省长时,他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亲力亲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亲自主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福建山多、林多、树多,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领风气之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等等。这些思想和实践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和思想理论本源。

主政浙江和上海期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家素质和执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黄金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重要阶段。在浙江,他强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提出推进浙江“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定实施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强调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推动“法治浙江”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强调“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强调“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强调“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呼吁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等等。这些思想和实践把浙江带上了发展快车道,浙江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2007年,他临危受命担任上海市委书记,虽然只在上海工作了7个月时间,但马不停蹄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提出不少新思想新举措。比如,他强调“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强调“开明睿智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强调“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强调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等等。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全方位思考和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入持久的。

正所谓“水有源、树有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前后存在着一以贯之、深化拓展、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在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精神品质、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体现了党的核心、人民领袖的个人魅力、政治品格与理论品质的高度统一。正是这样的实践积淀和厚积薄发,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成就了他非同凡响的领袖风范,成就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展现出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引领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今中国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近40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那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回答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以全新视野作出战略抉择,以顶层设计谋划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个伟大”是催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显而易见,“四个伟大”就是时代的呼唤,就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就是建立在“四个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协调统一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全部事业发展之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无不植根于“四个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从“四个伟大”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理论硕果,并将指导夺取“四个伟大”的新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八个明确”。“八个明确”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航仪”,主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在“八个明确”中,有的是对于过去目标的提升和完善,有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有的是全新的理论判断,有的则是对过去模糊认识的澄清。这些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续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党的十九大概括的“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方法论,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坚强保证。什么时候坚持这一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忽视这一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遇挫折。这“十四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这一创新思想的实践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成长而来的,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造福世界的实践力量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开放兼容的国家才能走向繁荣昌盛,一个兼收并蓄的政党才能永葆旺盛活力。世界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色。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逆全球化趋势凸显,人类面临挑战进一步加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广阔深邃的世界眼光洞察世界大势,以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天下情怀和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宏大胸襟,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包括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有利于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新理念新倡议新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些新理念新倡议新方案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人类发展史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华民族复兴之时,也是世界治理大进步、世界格局大改观、世界面貌大变样之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使中国经济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处于领先位置。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对推动世界进步不仅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为其他国家(地区)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力量,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比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和还多。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更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超越意识形态的“中国方案”。这是当代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最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已经更好地融入了世界,世界也更好地接纳了中国。这些不仅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的决议上,还表现在中国对金融危机影响下复苏缓慢的全球经济的积极引领上,表现在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上,表现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标志性事件上,表现在中国在世界治理中的深度参与和积极作为上,表现在中国“朋友圈”的日益扩大上。简而言之,当今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秉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美德,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努力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用文明借鉴超越文明冲突、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断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治理更加有效、国际关系更加合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是作者2017年11月15日在第九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8
3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