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及其媒体的节操和智商:简析“李希光事件”
公知及其媒体的节操和智商:简析“李希光事件”
陈章
1月23日左右,一些公知大V疯狂传播“李希光教授建议人大立法禁止人们自由思维”的谣言。本来思维正常的人不难看出,这是一条非常脑残的不值得辟谣的谣言,但是仍然有大批公知大V借此疯狂攻击李希光教授:
《清华教授李希光要求人大立法禁止自由思维》一文中有非常多的稀奇古怪的内容,明显属于对李希光的恶搞和谣言,例如:
http://www.docin.com/p-22019810.html
【举个例子,朝鲜就是一个取消自由思维后的社会,他的一些东西很值得我们学习。我现在每周都要坚持去金正日大学学习金正日主题思想,我觉得金正日主题思想是很好的东西,他会使你产生希望,产生一种幸福感,因为学习他,你会渐渐的忘记自己还会思维,你会被一个经过净化改良,提出过各种毒素的完美思想所吸引,所控制。虽然那里的人民在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和自然灾害的侵扰下,生活很艰苦,但那里的人民从不言苦,因为大家只有一个思想:伟大的金正日主题思想,人们知道,他们的一生注定是用来保卫伟大的金正日同志的,只有让他们的太阳开心,他们才会完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于是,当我走在朝鲜的大街小巷,看到那些虽然饿得饥肠辘辘,自己皮包骨头,却一脸的满足和幸福,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统一的思想,这都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就连他们的思想也都有人给他们安排,不用他们自己去费劲的瞎想。反过来再看看美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虽然有车有房,生活得很富足,可是由于政府的原因,容许他们自由思维,君不见霉帝的人民各个牢骚满腹,对现实极度不满,人民在自己国土上搞恐怖袭击来发泄对当局的不满,而相对应的朝鲜,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们很知足,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没有人会对社会有所不满,这就够了,这个事例生动的说明限制自由思维,统一思维的极端重要性。】
1月26日,李希光在其微信回应此谣言:【社交媒体时代,提高智商已经迫在眉睫。我本来以为这是谁编的一道低级智力测验题或是二人转小品,逗你玩的,但还真有人当真:有人要求立法让地球停止转动、有人要求人大立法禁止人的大脑停止思维。这谣言编造得太脑残了,当个愚人节故事骗骗人都上不了档次。但还真有人信。编造这个谣言的人好像把网民当猴耍,以为网民都是无知无助无头脑的人,看了就会相信,就会传播和放大。我相信,广大网民是有头脑的,广大网民只会嘲笑造谣者的愚蠢。这就是为什么这条谣言在网上存在十多年,我一直没在意,因为我认为这种谣言属于脑残谣言,不攻自破。什么是脑残谣言?造谣者脑残、信谣者脑残、传谣者脑残,辟谣着也脑残,因为这种谣言太低级了,漏洞百出,没必要辟谣。如果确有这个立法建议,那位编造这个故事的人,为什么迄今不敢出来承认他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造谣传谣案例。这条谣言制造者有两点脑残处:1)除非是植物人,傻瓜也会有思维,除非向人大建议立法者是世界头号傻瓜,才会提出禁止思维的脑残立法;2)傻瓜也知道,谁提出这个脑残立法建议,谁就立刻与全体人民为敌或遭人耻笑。普士图部落的女子虽然蒙着面纱,但还留有一条缝隙,能看到一丝光明。可被中国的网络媒体面纱蒙住眼睛的朋友,两个眼睛,被遮的严严实实。我建议朋友们有空,看看我的这本书《谁蒙上了你的眼睛--人人必备的媒介素养》(法律出版社,网上随手可以买到),普及一下媒介智商。 】
这则谣言还曾经长期出现在百度百科的李希光词条上,对此,李希光表示:【办公室同事找百度更正我的简介,百度拒绝说,你怎么证明你就是李希光。你要凭纸质媒体或官方网站的更正报道,他们才考虑更正。结果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更正的谣言。】
早在十几年前,这则谣言刚刚出现时,标题上曾公开注明是“李希光教授访谈模仿版”,即对李希光访谈的恶搞,例如2003年5月29日教育在线论坛的转载。
http://bbs.eduol.cn/thread-284476-1-1.html
然而,2003年年6月14日,著名铁杆公知阵地凯迪社区发表此文时,就去掉了“访谈模仿版”字样: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587413&boardid=1
2011年12月23日,著名铁杆公知阵地凯迪社区又发表此文时,其点击量当时已经高达20万: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001616&boardid=1
到2012年7月2日,另一著名的公知阵地共识网已经堂而皇之地借此发文批判李希光教授了:
这恐怕就是公知大V及其媒体阵地平台的智商上线,对哪怕最NC的谣言,也信以为真。
然而,《李希光教授访谈模仿版: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在大脑中自由思维》这篇流传长达十几年的经典造谣文章,典出何处呢?经查,早在2003年5月28日,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就刊登了此文:
http://xys7.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news/lixiguang_xinwen4.txt
仅在2003年前后,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就刊登了二十多篇批判李希光教授的文章,此文是其中之一:
http://xys7.dxiong.com/dajia/lixiguang.html
再看看爱国大V们怎么说:
@刘仰 指出:
http://weibo.com/1093974672/DeDOBfZOi
【2003年@李希光 提出立法实施网络实名制,被南方等媒体和精英围攻,称其是限制言论自由。“李希光建议人大立法禁止自由思维”一文,最早出现于2003年5月29日,标明为“访谈模仿版”http://t.cn/a9rEMT,以后被无数西化精英当成真实言论转载,百度百科不加分辨地照抄,应属谣言。http://t.cn/h4i2Pv】【李希光1996年出版《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后,即被爱美精围攻。百度百科称@李希光 “2011年6月发表两“建议”令世人深感震惊、大跌眼镜”,其中之一是所谓“立法禁止自由思维”,完全是不负责任,至少,此谣言贴2003年就已出现。】【李希光有发言权,百度有传播权。前者无效,后者无敌。】
@椒江叶Sir指出: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34830697029004
【这个谣言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作者,无信源,无证据。他们为什么要造李希光的谣呢?
李希光,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工作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特邀 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专家、中国记协特邀理事,国务院新闻办政府发言人培训班主讲、国务院新闻办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国务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他有两个被公认的称呼“中国舆情之父”,“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之父”。教授有多篇著作,其中《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妖魔化中国的背后》,里面就说到了很多,教授也是曾经被多次妖魔化的主要对象目标之一!叶色认为,针对李希光的抹黑跟在其他一些中华优秀人才后面的抹黑是一样的,是对中国顶尖优秀人才的定点拔旗,已经到了无中生有,肆意捏造的疯狂程度!教授现在最主要的一项事情就是从经济与文化上全面解读了“一带一路”的含义与价值,李希光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作为对于来自太平洋压力的最优对策,是中国的战略觉醒,是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的国际战略。
教授原先有微博,因为某些原因停更了。现在教授在微信公号“大篷车课堂”上分享他和他的学生们在尝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了解、熟悉中国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推荐关注“大篷车课堂”,推荐学习李希光!这才是真正的牛人!我想这就是那些人要抹黑他的原因吧!】
@诗人陈立红 指出:
http://weibo.com/p/2304184868bcc80102w4ln
【“李希光事件”,从断章取义编造“禁止匿名发帖”到编造“禁止自由思维”,这是步步“升华”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人搞臭。我不认识李希光,也没有为他辩护的义务,之所以要梳理“李希光事件”的大致脉络,只是因为实在看不惯一些论者总是以虚假的谎言作为论据。其实,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一个谎言的验证并不会浪费多少时间。一个可以凭借社会常识和个人学识,二可以利用百度搜索验证,都是分分钟钟可以搞定的事情。需要警惕的是,对于学者而言,如果用虚假材料论证自己的学术成果,那是要倒大霉的。这样的反面例子很多。……一句话,你的思想可以无限自由,但是你的行动要受道德和法律约束。如果你的思想还弄不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以为现实社会就像游戏世界一样,自己有很多条命,可以上天入地打打杀杀,那就太Low了,还是要老老实实多读书为上,特别是法律常识书。如果警察叔叔找上门了再说自己是法盲,那就晚了。】
笔者结合@诗人陈立红《清华教授李希光:从禁止匿名发帖到禁止自由思维?》一文,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应大致如下:
1、起因:2002年4月29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希光应广州电视台《都市在线》栏目邀请做了一期访谈节目“谈新闻改革”,其中谈到网络媒体乱象丛生,要依法加强网络监管,防范匿名攻击,“建议,人大立法机构对网上的名誉侵害应该给以严惩。”
2、发酵:一年后,2003年5月26日,有网友将李希光上述访谈内容缩编,以建议“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为题目发布到网络论坛,引起网民哗然,后来被《南方周末》称为“李希光事件”。
3、升级:2003年5月28日,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就刊登《李希光教授访谈模仿版: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在大脑中自由思维》一文,恶搞李希光。此文以记者访谈一问一答的形式阐述观点,甚至以李希光的口吻引用“朝鲜取消自由思维”这种谎言来坐实李希光在胡说八道。其实,只要认真看一下这个文章就可知道,这是别有用心的网民伪造的帖子,是多种言论、信息的拼接与混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用李希光“自己的话”来证明他很傻很专横很专制很走狗等等。随后此文被教育在线等论坛广泛转载,但初期仍然有“访谈模仿版”字样。
4、订正:一周后,2003年6月3日中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将《李希光谈新闻改革——2002年春天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在首页推出,回应网民和舆论关切,将不严谨的口头表达订正为:建议“同时人大应该立法禁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谎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的名誉”。
5、风暴:2003年6月5日,《南方周末》发表《揭开事实的真相:“李希光事件”始末调查》报道,引起平媒舆论大哗,致使网络论坛议论向媒体舆论转移,形成二次舆论发酵,产生舆论风暴,李希光成众矢之的和过街老鼠,网上造谣、攻击、谩骂蜂起。
6、辟谣:一周后,2003年6月12日,李希光致信《中国记者》回答编辑提问,披露了《南方周末》实习记者以欺骗手段进行“off the record”(不同意录音、记录和报道)的经过,让人大跌眼镜,李希光指出:“我当时谈话的重点不是谈网络。更何况,我今天对网上匿名还是实名这个话题,毫无兴趣。因为,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如果,这样把我的话引用出来,其目的很清楚,是要我惹怒众人,成为众矢之的。”《青年记者》认为“这里本无事,媒体自造之”,呼吁警惕“客里空”再现。
7、风波再起:2003-06-14,凯迪论坛发布《李希光又一惊天理论 ——禁止自由思维》文章,去掉了“访谈模仿版”字样。
8、恶评不断:此后很多时评人、网民发表了大量恶评文章,可谓恶评不断,李希光的辟谣与订正被淹没无闻。
9、雪上加霜:2012年7月2日,共识网堂而皇之地发表《李伯勇:昙花一现的“立法禁止自由思维”——有关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一则“建议”》一文,借“李希光要求人大立法禁止自由思维”谣言批判李希光教授。
10、风波汹涌:15年后,到了自媒体时代,《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要求人大立法禁止自由思维》这篇文章开始在微信上传播,甚至受到大腕名人的转发,真是匪夷所思。
就这样,一个“李希光事件”,测试出了公知及其媒体的节操和智商!
附:
《李希光谈南方周末<“李希光事件”前后>》一文内容如下: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1915348.html
【近期,有关“李希光建议人大禁止网上匿名”的话题在各大论坛被炒得异常火热。就在6月5日,在国内深有影响的《南方周末》发表了《“李希光事件”前后》的真相调查文章又惹得互联网界一片哗然。然而“真相”究竟怎样?日前,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致函千龙传媒关于“回答《中国记者》编辑问”,披露事件背后的真相。事件过程请阅相关新闻。
李希光答《中国记者》编辑问
尊敬的《中国记者》编辑:
既然您建议所谓“李希光事件”的当事者站出来说话才能搞明白。那么,我就简单地叙述一下我所知道的“李希光事件”:
那天晚上,我正在家,一个自称是《南方周末》记者的女子打电话给我,亲切地说,“李老师,我在你的班上旁听您的课”。既然能老远地跑到我的课堂上听课,也算是我的半个学生。我就接了她的电话。但是,她突然提出就所谓“李希光建议人大禁止网上匿名“采访我,我说,这句话是一年前我在广州电视台的关于新闻改革长篇谈话中的一句话。
事隔一年,如果《南方周末》报道这句话,必须把我当时讲话全文刊登出来,不得断章取义,因为我当时谈话的重点不是谈网络。更何况,我今天对网上匿名还是实名这个话题,毫无兴趣。因为,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如果,这样把我的话引用出来,其目的很清楚,是要我惹怒众人,成为众矢之的。
我跟这位自称旁听我课的女记者说,“新闻采访的第一职业道德原则是,首先要问被采访者是“ontherecord”(同意录音、记录和报道)还是“offtherecord”(不同意录音、记录和报道)。你既然旁听我的课,同时又称我是你的老师,那么,今天晚上我们的交谈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交谈。如果你把我们今晚谈话作为采访报道出去,这不仅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更是个人品质问题。因为,我明确告诉你,我今天跟你谈的一切,都是offtherecord”。
这个记者痛快地答应了。
没想到,几天后,这个年轻的记者竟然制作了这样一篇轰动的文章。一位美国朋友说,这篇报道简直就是一篇预谋出来的报道,有人格谋杀嫌疑。但是,我不认为有这么严重。我倒要感谢《南方周末》这篇中国式的《斯塔尔报告》,虽然我比不上《斯塔尔报告》给克林顿带来的魅力,但是,也让我着实一夜成名。这些天来,我每天都接到无数慕名而来的读者的来信、来电,更有许多媒体出版社问我约稿。瞧,多好的广告策划和广告效应。
祝
编安
李希光
2003年6月12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