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红旗文稿》 2016-12-1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革命道路是极端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但革命的正义性和人民性决定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在延安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据地,并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投身抗日战争的洪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正是靠着始终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走出困境、开创新局;也正是靠着始终闪耀着火热光芒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革命理想信念蕴涵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指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道路与方向。革命越是艰难,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则愈加彰显信仰和精神的力量。正是胸怀崇高而伟大的革命理想信念,红军指战员即使在长征的行军途中也不忘学习文化。老红军王定国回忆说,当时,在长征的队伍中,走在前面不少战士的背上都写着字,而且每个人的字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一边行军,一边学文化。因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革命理想信念是红军指战员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铸造了红军指战员高尚的思想境界、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张闻天在1938年4月12日发表的《论青年的修养》一文中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时说:“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它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不然,长征这一人间奇迹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也是不可以想象的。

2.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成熟起来,并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长征坚持党的领导,克服了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路线错误,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这“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随着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面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抗日民族革命战线。

长征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群众观点,紧紧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长征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红军在长征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群众利益,为群众办事,帮助劳苦大众翻身解放,同时向群众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宣传“红军是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党”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在少数民族地区,红军坚持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如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又如在四川甘孜建立了革命政权“博巴政府”,成为其后民族区域自治的雏形。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遇到险境,都是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脱离的。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坚强后盾,群众路线是长征胜利的生命线。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伟大的长征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一种生动写照,并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既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又靠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革命理想与艰苦奋斗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转化并形成为红军指战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漫漫长征,万水千山,千难万险,危机重重。红军指战员既身处国民党数倍于我的兵力的围追堵截,又要经受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既面临正确与错误路线的斗争,又面临团结与分裂的斗争。老红军王诚汉回忆说,长征最大的特点“就是打仗、走路”,“最让人心中没底的是不知道今天夜宿何地”。饥饿也是长征的大敌,毛泽东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有五十天没有饭吃,吃树皮,这只有共产党能做到,别人是做不到的。”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红四方面军被迫三过草地,作为过草地的最后一批红军的张力雄回忆说,“左右1000米内能吃的野菜早被先头部队吃光了”。于是,他们就以枪皮带、皮腰带和土造牛皮斗篷等充饥。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随时受到敌人、饥饿、伤病、雪山和草地等多重威胁,不仅遭遇生存极限的挑战,而且随时都有倒下去牺牲的可能。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指战员面对艰难险阻不畏惧的精神风貌和战天斗地的革命气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牺牲。中央红军到陕北时,从8万多人锐减到七八千人。红军长征惊天地、泣鬼神,冲破了“敌军围困万千重”,经受住了生与死的残酷考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英雄赞歌。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根植于5000年中华文明,上承井冈山精神,下启并融入于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并不断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丰富发展。继承和发扬好长征精神,必须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执笔:宋月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