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浦志强案怎么判不可能由西方定调

作者: 单仁平 来源:环球时报 2015-12-10

  浦志强案8日举行庭前会议,预示着该案即将进入庭审。浦于去年5月被刑拘,今年5月北京市检察二分院以涉嫌煽动民族仇恨罪、寻衅滋事罪依法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此案受到西方一些国家政府、舆论的密集关注和反对,中国国内也有一些人通过舆论场表达对浦的支持。

  由于围绕浦案形成了舆论聚集,使得此案似乎有了不寻常的“政治敏感性”。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浦案怎么审,最终判决是什么,都会引发西方舆论和国内部分公知的大量议论,出现一个攻击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排浪。

  我们因此呼吁接手此案的法官不要受舆论形势和压力的影响,心无旁骛地专注法律和案情证据本身,公正审理,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判决。

  客观说,浦志强的案子挺难判的,原因是浦志强身为律师,却长期热衷政治,是中国社会及舆论场上反体制的号召性人物之一。他的言行对社会治理明显构成了某种破坏力,这种破坏力发生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的新社会现实之中,形成挑战法律权威的新形式。

  这种挑战社会规则和法律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坚决制止,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容忍,这些看来属于司法上的新问题,需要以高度忠诚法律的态度,从维护社会正当秩序的目的出发做出裁决。

  西方舆论施加压力,显然是想让中国法官对浦案的裁量跳到它们提供的“普世”角度上,西方视角的背后是它们的政治利益,推送它们的原则,就是推送西方利益的隐蔽方式。中国国内有少数异见人士在类似司法争议中与西方力量结为同盟,从他们的策略角度看这也可以理解。

  然而浦案发生在中国,中国司法体系必须是裁量此案的绝对主导者,中国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是破解此案模糊性的唯一依据。这必须是浦案诉讼的起点和终点。

  浦案外围缠绕了大量政治因素,法官们应当有能力跳出它们,依法该怎么审理就怎么审理,该怎么判决就怎么判决。不用考虑“政治正确性”,也不用推测怎么判舆论的反对声可能最小。法官们不妨“任性”些:只要依法有据,我们认为就该这样判,嫌轻嫌重随你们说去。

  如果判得“重”,西方舆论肯定会跳起来。如果判得“轻”,那些舆论又会得意地认为它们“起了作用”。国内在两种情况下也都会有人不满。中国法院在这类案件中必须非常坚决,无论怎么判都是中国法律自己的事,之前的悬念也处在中国法律体系内。西方喜欢围观,随它们的便。

  要面对西方树立这样的底气和硬气,关键在于要彻底取得国内广大民众的信任,让依法治国成为毫无争议的社会治理原则。目前中国司法的内外权威受到国内部分公知舆论示威的侵蚀,那些公知在价值观上同西方高度一致,并且经常通过冲撞法律底线干扰国内的司法建设实践。

  比如中国司法机关查处了大量贪官,包括公检法队伍中的少数不法分子,对他们来说这些都OK。但只要依法追究自由派的异见人士,就会被扣上“打压言论自由”和“司法不公”的帽子。这种时候公知和西方舆论会一起上阵,制造有时看上去蛮汹涌的舆论喧嚣。

  我们在呼吁法官严格依法审理浦志强案的同时,也呼吁浦的支持者们把劲头使在法庭 上,而不是法庭之外。法官要做的是法律审判,而非政治审判,西方和国内一些公知也不应“政治挂帅”,用他们的价值观作为浦案审理是否公平的尺子。当然如果 他们偏要那么做,中国社会也见得多了。中国司法体系不会接受西方来给浦案定调,之前的刘晓波案等中国人也未曾接受。(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6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