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作者: 韩毓海 来源:《光明日报》 2015-11-01

9月22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 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31场活动在福建龙岩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 伟大复兴》的演讲。韩毓海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着重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伟大意义。 来自全国的281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0.4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演讲人:韩毓海

  马克思主义使中国摆脱了一盘散沙的状态

  历史上的中国,在经济、科学等方面长期领先。但随着16世纪中叶世界发展方式出现“大分流”,传统中国的治理体系日渐不能迎接新的发展方式的挑 战,最终鸦片战争成为压倒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梳理历史脉络不难发现,中国对于人民的组织是从秦的郡县制成立开始的,至唐的均田、府兵制度而达到成熟。而 自宋代以后,统治阶级则改以包括募役法等各种手段,来解散基层的组织,从而形成国家政权不下乡、基层社会无组织的统治方式,社会组织能力的不断下降,这是 中国近代陷入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希望曙光。此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把一盘散沙的中国强有力地组织起来,这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 容,而组织人民群众的基本方法,就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

  马克思把人类的活动理解为生产活动,主要是物质生产、社会再生产、意识形态的生产三部分,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的三个角度描述人类历史科学 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就是从基层组织群众的方法,它使中国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正确地分析世界与中国的国情,用马克思主义去战胜各种错误的思 想。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创新,将中国基层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这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基层组织,通过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形成新的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 所有制基础。我们的复兴之路,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闽西是我党开创的最早的红色根据地之一,是新中国的 摇篮之一。今天我们所在的龙岩,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是中央苏区的中心,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兴衰的历 史规律做出了科学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里程碑。

  马克思开启了资本经济的新时代

  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重新叙述了斯密、李嘉图等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体系,回答了什么是资本,开启了资本经济的新时代。《资本 论》研究的问题是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家从来没有研究过的,即“以货币为完成形式的价值形态”:一是把完全不同质的东西等同起来,二是把价值数量化。把虚拟的 价值数量化,是资本的起源。马克思从经营“信用”的角度定义了资本,“信贷是对一个人的道德做出的国民经济学判断”,其实质是价值的数量化和道德的货币 化。

  马克思不是从商品和市场角度,而是从资本的角度论述现代经济的兴起。他认为资本就是对信用的经营,在现代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交换和消费都要 依赖信用,如果信用体系为少数人所垄断,那就会对生产、交换和消费造成破坏和扭曲,马克思正是从这个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马克思还认为,在资本经济中,我 们的关系既不是商品交换关系,也不是货币交换关系,而是“彼此预付的关系”即信用的关系,这是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信用与虚拟经济》一节中讲到的。

  马克思反对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他认为,资本为劳动服务,为人民服务,即实现资本的民主控制,改变少数人垄断资本的状态,是改造资本主义 所有制形式的关键。《资本论》历久弥新,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好地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实现由“管资产”到 “管资本”转变,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体现了他如何把财富转化为资本、怎样把财富有效组织起来为人民服务的理 念。

  经典原著是照耀人类前进的火炬

  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这篇经典文献,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或社会再生产领域的建设。马克思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构成了社会再生产领域, 社会再生产构成了物质生产健康发展的条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深刻弊端,就是把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环境等社会再生产领域当作了纯粹的赚钱牟利、榨 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这样,资本主义就瓦解了物质生产发展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表现在它把满足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基本需求放在第一位,这特别表现为,按照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去安排教育、医疗、 养老、住房和环境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并不是把社会再生产领域当作纯粹的赚钱牟利的“肥肉”,而这就是“巴黎公社”的原则,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 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马克思认为,只有把物质生产建立在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而绝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对立起来。马克思 的这一论断,对我们思考今天的工作、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依然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连贯的思想知识体系,他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矛盾和差异的观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考了将信仰和价值 数量化、货币化所带来的“异化”后果,《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从物质生产、社会再生产和意识形态的生产矛盾互动的角度观察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科学方法, 《共产党宣言》提出了一个被信用联系起来的全球化的新时代,《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法兰西内战》全面分析了资本时代的经济、政治和社 会形式,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创新性的,而离开了系统地阅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我们就不能理解马克思这种划时代的创新性。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读原著很重要。经典原著是照耀人类前进的火炬,人类历史的进步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回到经典,又从经典重新出发的过程。

(本文摘编自“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31场活动的现场演讲实录,光明网记者康慧珍整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韩毓海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
2
0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