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接受专访:当下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误区

作者: 韩毓海 来源:人民论坛 2014-08-07


韩毓海接受专访:当下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误区

  人民论坛记者:韩教授,您近期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对于马克思的研究,您重读之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韩毓海: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原原本本读经典,逐字逐句地读原著,不仅是全体党员,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和在校的大学生们也应如此去做。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马克思主义产生过巨大作用,曾带领我们走出百年迷茫;而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对马克思的误会又比比皆是,许多人只是接受了几个教条,便自以为融会贯通,对马克思的“评论”压倒了对马克思著作的阅读,没有哪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被评论的那么多,而又被阅读的那么少。许多人一直在讲马克思,但并不真懂马克思,甚至没看过原典,简单地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画等号,不知道马克思在西学中的高度,不能融会贯通地理解马克思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从整个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中孤立出来,甚至对于“马克思是谁,做了啥,有何意义”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都甚不清楚。

  7月17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理论文章《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提到,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索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用好这一思想武器。由此,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前进依然需要深度马克思主义,对于如何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我认为未来中国思想要取得突破,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入手,在所有外国思想家中,我们翻译最多、最好的就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框架,如果框架的东西没有了,只剩下砖瓦,那么大家就真的成了所谓的“砖家”了。当前的问题不是一般地缺乏知识,而是缺知识中的“钙”,是缺乏把各种各样的知识组织起来的纽带和框架,而马克思主义就是那个“钙”,就是那个纽带和框架。

  人民论坛记者:请结合您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潜心研究,谈谈当下舆论对于马克思的解读存在哪些误区?

  韩毓海:很多人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的观点,这是不对的。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就取决于其中内涵的劳动价值量或者一般劳动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是批评“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在生产资料(资本和土地)完全被少数人垄断的情况下,劳动的价值几乎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分工和交换有利于生产发展,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利于国家繁荣。他把一国之财富理解为由资本、地租和工资劳动构成,强调工资劳动是财富的根本源泉。而马克思认为,这个观点表面上讲分工和交换,实际上是讲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博弈和分工关系,社会因此分化为三种人,靠资本生活的人,靠地租生活的人和劳动者。斯密的“分工”了掩盖社会阶级分化,造成利益固化,变成了阶级对立。正是通过批判斯密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发现了其理论中被抽象的“工资劳动”所掩盖的企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

  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的一些学者把“资本剥削劳动是资本积累的根本动力”的观点,认为是马克思的观点,而事实上,这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的发明,也是恩格斯的观点,但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恰恰是马克思批判地审视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念,《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指出:企业家仅仅靠剥削剩余劳动,不可能造成贫富差距的不可逆转,也不可能造成资本统治的绝对性。“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特征,从这个角度去看,企业家本身也要受金融垄断家的剥削,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企业家剥削工人,而在于一小撮人对资本的垄断。

  当下对于马克思的解读,最大误区在于“如何认识资本”,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这个观点其实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主张取消资本”,这其实是错误的。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应该知道,马克思反对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不过是把一切社会财富转变为用货币表达的投资品,或者说是通过货币和信用券的方式把生产资料集中起来进行投资的手段。资本并不是“资产”,资本是以货币和信用的方式组织生产资料的手段,党管“资本”,不等于党管“资产”,在现代条件下,只有通过“管资本”的方式,才能真正地管“资产”。马克思主张的不是取消资本,而是劳动者掌握资本。例如,扶持小微企业,给予贷款;改进和创造金融手段向小微企业、劳动者投资。马克思从来没有反对资本为劳动者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创业者服务,他反对的只是资本为资本家私人服务、为炒钱服务、为帝国主义战争服务。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的根本矛盾就在于生活资料的有组织和劳动者的无组织,也就是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垄断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所谓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突出表现为劳动者不掌握资本这种组织生产资料的现代金融手段,而解决当前投资率不高、资本利用率不高,解决有钱人把钱撒到股市上制造泡沫而广大基层劳动者却无钱谋发展的突破点之一,在于如何使用资本为劳动者、为生产发展服务。

  “不是资本支配劳动,而是劳动支配资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今天,人们常常用《资本论》第三卷里《信用与虚拟经济》那一章中提出的另外一种说法代替这个表述:不是“虚拟资本”支配实体经济,而是实体经济支配“虚拟资本”。实际上,这两种说法表示的是同一种真理。

  人民论坛记者:您在书中沿着马克思的足迹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信用等进行了详细透彻地分析,这些剖析对于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韩毓海:“马克思学说的要义”是完全符合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前三十年,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这从理论上说是恩格斯从国家和市场的角度提出的,现实中主要根据的是苏联的实践经验,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探索与创造。改革开放后,逐步理顺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从理论上回到了马克思本人,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如宏观经济方面,资本作为货币投资方式,如果某一个国家和利益集团垄断和货币,那么,它就可以因此而支配世界经济,美元就是这样在世界宏观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说,金砖国家五国银行的建立,从根本上有助于在世界货币发展中独立自主,有利于战胜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微观经济方面,协调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信用经济,促进金融资本向小微企业、向创业者投资,助力小微企业和创业的发展壮大,这些改革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真谛。

  我们搞社会主义,但如果连“什么是社会主义”都没有搞清楚,这恐怕不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灵了,就是因为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离开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空谈马克思主义,那就是一种僵化的教条主义,为什么说我们走的既不是“老路”,也不是“邪路”呢?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突破,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读马克思的书依然很重要的原因。

  人民论坛记者:能否用几个关键词谈谈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改革?

  韩毓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它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资本论》中说,迄今为止,人类有三种分配方式,一是国家再分配,二是市场分配,即“交换”;三是互相馈赠,也就是社会分配,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的词来说,就是“彼此让渡”。这三种分配方式,分别对应于自由(国家独立自主)、平等(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和博爱(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而社会主义便是立足于国家、市场、社会的有机的按比例的协调发展,一次分配讲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次分配讲公平,发挥国家的调控,三次分配讲感情,发挥社会的作用,发扬“人民帮人民一把”的互助精神。同时我们把它发展为“五个统筹”或者说“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协同发展,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实质。

  目前,我们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主要是原有的社会组织下降了,因此,在市场之外,我们还需要改进社会治理,特别是加强基层社会的组织能力,马克思曾说,巴黎公社是社会治理的典范,它把“生老病死”当作治理的头等大事,人民的政府必须管老百姓的“小事”,把老百姓的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这就是社会治理,也就是群众路线的实质。当前,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推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我们讲治理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六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这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的讲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这个基本原理讲得非常清楚、透彻、准确和深刻,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同时,更深入地讲,“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劳动者之间的“信任”和“互惠”的交往关系,是公民、劳动者之间的彼此信任,是公民和劳动者对于自己共同体的信任,这种彼此信任关系,就是“社会主义信用经济”的基础,也构成了“人民金融”的基础,只有这样一种社会主义信用经济,才能把生产资料联合起来,为生产劳动服务,并使创造出的财富归劳动者所有,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2月5日发表的《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信用经济”这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采写/常妍)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韩毓海
韩毓海
北京大学教授
3
0
1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