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苏:核心价值观定义我们的为人
我们常说:“这个人有事业心”,“这个人大方”,“这个人孝顺”,我们在用价值观定义一个人的品行。
价值观不是一个新题目,也不是出于政治需要人为创造的概念。它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极其平常的存在。只不过我们在本世纪才沿用西方“价值”一词来概括这一现象。
如同世界观是怎么看待世界、人生观是怎么看待人生一样,价值观就是我们怎样看待“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各自的价值取向。
我们通常说的使用价值、应用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等,指某个具体事物在特定方面的意义。
价值观说的价值是抽象的,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我们认为可贵和重要的东西,例如自由、平等、事业、名声、地位、仁义、孝顺、友谊、诚实、信誉等。它们与信仰、使命、追求、欲望、需求、文化传统有因果关系,是教育、修养、生活历练向精神世界的升华。
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的心灵有如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意识层面,水面以下的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少部分由意识控制,大部分由潜意识主宰。价值观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时时刻刻在左右我们的行为,尽管我们浑然不觉。
我们都听过一则寓言:父子二人骑驴外出,先是孩子骑驴,父亲在一旁步行,老人见了认为不象话,怪儿子不尊敬老人。于是父亲骑上,儿子走路,被妇女看见,批评父亲不爱护孩子。后来改为两人一同骑,青壮年又认为残忍,不爱惜为人类干活的牲口。最后是把驴腿一捆,父子两人抬着驴走。这三群人的价值取向分别是:尊老、爱幼、重生计。他们的不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价值观左右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比如说周末的时间支配:注重健康的人去爬山、游泳、打球;孝顺的子女去探望父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去做志愿者;有善心的人去帮助弱势群体;爱学习的人会读书,拜访高人,参观博物馆。
另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女孩子的恋爱。珍视爱情的人喜欢浪漫,崇拜知识的人看重学历,出身底层的人追求安全感,贪图物质的人傍大款,爱美的人追逐英俊高大帅气……。恋爱对象的选择直接取决于她们的价值观。
我们在找工作、选职业时,同样受我们的价值观支配。有人想当公务员,图的是安全;有人找国企,因为薪酬福利好,有人选跨国公司,因为可以开阔眼界,接触跨文化管理;也有人找私企,亲身经历创业过程,为自己的未来事业做准备。这些追求从表面上看是具体的利益,背后却是我们潜意识中的价值观。我曾有一个朋友被高薪聘为销售经理。在销售指标压力下,她不得不要求销售团队按照统一口径夸大产品性能,掩盖缺陷和不足,左右客户的购买决策。她为人诚实本分,这样的工作等同煎熬,最后辞职加入公益组织。她说高工资换不来心灵的慰藉。细想起来,跳槽、改行的背后,几乎都有工作性质或环境与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当官的有的腐败,有的廉洁,富豪们有的简朴,有的奢侈,有钱人有的拿去光宗耀祖,有的用于慈善。地位和条件相仿,而处世方式截然不同,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指挥棒。
许多行为发自本能或者下意识。如果挖掘我们的潜意识,界定我们的价值观,就像捅破窗户纸,把自己看明白。如果有意识地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修养,便会头脑清醒,做事自觉,完成从“自在”到“自为”的飞跃,使我们的人生道路走得更清醒,活得更有意义。
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人类认同的普世价值有百来种,例如生命、安全、健康、爱情、信仰、真理、自由、平等、尊师、忠诚、孝顺、成就、荣誉、财富、友谊、家庭、美丽、善良、慷慨、尊重、享受、舒适、诚实、安全、名声、权力、地位、长寿等等。
普世价值在我们心中的取舍、排序和权重不同,形成了我们各自的价值体系。
每个人都会将普世价值分成三个序列,第一类处于核心地位,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第二类是有时坚持,有时放弃的;第三类是我们认为无足轻重,“如浮云”、“如粪土”的东西。古代有个笑话,说一人家境贫寒,怕别人笑他穷,于是买块肉皮,吊在梁上,出门时把嘴唇擦得油晃晃的,显得午饭是吃了肉的。肚子空不要紧,面子万万丢不得。脸面,排在这位穷书生价值体系中的第一序列。当代画坛巨擘吴冠中(1919-2010)是另一个极端。他毕生作画,有十几幅作品在国际上拍出过上千万元的天价。生活上他不修边幅,理发就在楼下路边的剃头挑子上,花5元钱,十几分钟了事,遇见邻居路过,主动寒暄,未见丝毫赧颜。财富能带来的享受和荣耀,能给他长的“脸面”,他麻木得近于迂腐。然而,他烧掉过几百张画作,但凡自己不满意的,绝不示人,完美和名声是他至高无上的追求。
某些特定的价值,需要和其它价值搭配,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例如任劳和任怨,唯有两者并存,方臻于完美。只任劳不能任怨,不能当政府官员,因为政府做得对是应该的,不尽责理应批评。民众对政府永远挑剔,看到的永远是不足,公务员要能承受委屈。再比如,对女孩子来说,美丽和健康不能偏废。不能只顾形象,忽视健康。有的模特儿为了保持线条,节食到厌食,最后健康毁了,美也没了。类似的搭配还有财富和勤劳、知识和能力、事业和家庭等,如果只取其一,我们将受到这个缺陷体系的惩罚。
在众多的价值之中,我们始终笃信并坚守、在任何情况下不愿意放弃的不过三五个。这些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是我们处世的底线,怠慢不得,马虎不得,触犯不得。核心价值观定义我们的为人。
在特定情况下,有些价值可能相互矛盾。古代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就是不能同时既为国又为家而产生的纠结。现代生活中常常有工作和家庭,追逐利润和社会责任,朋友关系和原则,责任和自由的矛盾。当这些价值在特定环境下发生冲突时、在我们左右为难时、在我们可以选择A也可以选择B的时候,我们的最后抉择取决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熟知的裴多菲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三个价值中,诗人认为自由最重要,爱情次之,生命再次之。爱情和生命可以舍弃,而自由是无论如何不能剥夺的;没有自由,爱情和生命失去了意义。自由是诗人的核心价值观。
20年前,我因工作关系,曾对一千多职场人士的价值体系作过统计和分析。把诚信、诚实、信用、信任的其中一项放在核心地位的,即第一序列的,不足5%,放在第二序列前5位的,也不过半。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欺骗、误导、忽悠、假冒伪劣,以及公然为诈骗分子提供技术、软件、隐私信息、假证件、假发票那样明目张胆的丑恶,却得不到抑制的原因。
人们在工作上不同的表现,从本质上说是核心价值观导演的。持有成就、诚实、目标、责任感、自尊、威信、和谐、财富、归宿感、自由、创造等不同价值观的人,工作表现,各有各的特点。诚实的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会偷懒耍滑;目标明确的人,最善于高效安排时间和资源;寻求归宿感的人,喜欢“家”一样的文化环境,不能适应冷漠的雇佣关系。在同样工作量和工资的情况下,有人因嫌弃低工资而跳槽,有人因为有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而恋栈。
我们再来看看前些年在社会上热议的问题:要不要搀扶摔倒的老人?那些去扶的人,觉得天经地义,他人有难,如果不伸出援手,良心受谴责。利他,良心,无私,尊重老人,同情弱者等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然而,我们也听到不愉快的故事:你把摔倒的人扶起来,他反诬你撞倒了他,好心不得好报,反惹一身骚。于是有的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袖手旁观。或者先拍照,取得自己清白的证据后再去搀扶摔倒的人。这些人把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帮助他人放在第二位。扶有扶的道理,不扶也有不扶的理由。这里没有是非的问题,至于你怎么选择,取决于你的核心价值观。
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支配作用,很多矛盾或者“极端”的现象就容易得到解释:
为什么贪嘴的女孩子可以抵御巧克力、冰激凌的诱惑?
为什么有人唯唯诺诺,曲意逢迎,不顾自己的尊严?
为什么大城市出身的青年愿意到贫困地区去支教扶贫、做第一书记?
为什么有人能忍受巨大的、心灵上的痛苦,大义灭亲?
为什么生性贪玩的学子能苦熬十年寒窗?
为什么布鲁诺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无惧被教廷烧死?
……
因为在战胜种种欲望的后面,有他们的追求,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利他或利己的价值观决定我们是高尚或是猥琐
价值观可以分两类,利他和利己。前者有敬业、诚信、友善、尊重、平等、责任等,后者如事业心、成功、财富、名誉、地位、权力、影响力等。个人有追求未可厚非,但是不能缺少社会责任和道德一面。个人价值观如果没有道德相伴,如果不和造福社会结合起来,蝇营狗苟,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个人的得意,没有多大意义。利他或利己的价值观,以及它们在价值体系中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高尚或猥琐。
杨利伟上天是冒了生命危险的。这时,国家的航天事业重于个人的生命。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只研究水稻,解决了上千万人的吃饭问题,91岁逝世前的几个月还在海南三亚育种基地工作。特蕾莎修女,做了一辈子慈善,帮助了几十万个麻风患者、穷人、病人、孤儿、流浪孩童等,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些人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她的价值体系中没有自私自利。
审视我们的价值体系,一方面要看利他的价值观是否处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看我们的价值体系有无缺失。许多人的价值体系里同时有财富和道德,但是在体系中的排序不同,于是他们的行为大相径庭。商人为赚钱不辞劳苦,有时不择手段,对他们来说,财富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对君子来说,道德是第一位的,财富是第二位的。强盗和小偷的价值体系中完全没有道德,甚至没有法律和规则,所以他们可能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去攫取财富。
人类处于经济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精神、道德、个人修养、从容自在的生活方式受到财富追求和贪欲的冲击。一夜暴富、短时间内成就亿万富翁的奇迹故事不绝于耳,物质主义泛滥于世,许多人变为金钱的奴隶。然而,我们的社会没有堕落,民族精神没有瓦解,是因为为公、利他的价值观依然是中国华文化主流。对于那些炫富的暴发户,还有不劳而获、以继承方式过上奢华生活的富二代,国人投以鄙夷的目光。企业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低,不过不是以他们财富的多少排序,人们推崇的是他们判断市场的睿智,追求成功的执著,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改变现状的创造精神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不可否认,最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是雷锋、焦裕禄、邓稼先、屠呦呦、张富清等忘我奉献的国民楷模。
我们通常不去审视我们的价值体系,对它的生成和消长,我们听之任之,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甚至不觉察到它们的存在。人生早年,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师友影响,是被动的。待成年后,社会处境和人生遭遇复杂多变,价值观的取向属于主观选择。有意识地培育、践行利他、向上的价值观,可以成为高尚的人。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处于生活底层、无权无势、朝不保夕没有安全感人的价值观和高居上层、已达到财务自由、吃穿不愁、安全有保障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
社会的价值观在不停的、缓慢的演变之中。所谓代沟,是价值观差异形成的,是群体价值观的转移。
我们需要剖析自己的价值观,还需要了解他人的核心价值观么?当然。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底线,而了解他人的底线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之一。
我们同外国人交往时,谨慎、拘束,生怕无意中冒犯对方。礼貌归礼貌了,两者的距离却很难拉近,这是文化差异在起作用。我们中国人同陌生人谈话,先是询问对方的年龄,住在哪里,继而问有没有爱人,做什么工作,甚至会问工资多少等。这是我们中国人表示关心的方式。中国人嘛,讲仁爱;既然仁爱,就要关注他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交往,会立即引起对方反感。七十年代我曾和一个新西兰外教一起工作。她向我抱怨:我们西方人不问年龄,尤其女士的年龄。我连我母亲的年龄也不知道。可我来中国才一个礼拜,就有50多个人问我“How old are you?”她那愤怒、绝望和无奈的神情至今停留在我的脑海中。现在老外了解中国人的习惯了,似乎也不在乎在电视节目中公开自己的年龄。其实在他们的内心里,有一百个不舒服、一千个不乐意。西方人将个人的权利视为神圣。年龄、工资、私生活等属个人隐私的领域,不容他人觊觎,出于善意的好奇也不行。人和人之间的许多不和谐,表面上是由生活态度或者处世方式不一样引起,其实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不一致和处理不当所致。
既然每个人的价值体系是不一样的,我们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前提是尊重。我们前面说过,“价值”,就是我们认为可贵的东西,或者说重要的东西。我们还说过,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守的东西。既然这么重要,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待之轻慢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们见到不少家庭因为丈夫工作忙,早出晚归,给予妻子和孩子的时间很少。于是妻子埋怨,拌嘴不断。对于丈夫来说,事业、单位的认可、为家庭挣钱是他的追求;对于妻子来说,家庭、子女、扮靓、购物是生活的中心,两者均属于正常。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是体谅和包容。工作狂的丈夫,如果偶尔抽时间陪妻子购物,为她买衣饰出主意,送她时尚的化妆品,赞美她的容貌,多说“我爱你”,紧张关系一定缓和。这不是处世的艺术,或做人的圆通,是尊重他人价值观之必须。
核心价值观的外部表现是相关的行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就是理解、包容他人的处世和行为方式。让我们来看一个讲义气的人的典型行为:路见不平即拔刀相助,朋友有难会两肋插刀;替朋友做事不讲条件,
朋友如果用钱财报答,几近侮辱;而朋友为自己做了事,必思报答,不占便宜;在朋友和家庭之间,宁负家人也不负朋友;朋友出了问题,焦急万分,视为自己的事,有求必应;朋友犯了错,可能替他隐瞒,甚至做伪证……。分析了他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他相处,哪些赞赏,哪些包容,哪些保持距离,心中就有数了。
以上说到的处理方式属于常识,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得并不自觉。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他人的核心价值观不敏感,任由我们的情绪主导一时一事,不能清醒地、持续地、主动地驾驭人际关系。第二是我们选择性地认同价值观,与人相处就有亲有疏。我们赞美有事业心的人,安于小富即安的日子可能被误解为庸碌无为之辈;我们称颂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追求个人成功可能背上自私自利的恶名。其实,我们不满意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背后缺失的部分。贪图享受没有错,不劳动才成为寄生虫;贪图美食的人,如果钻研,可以成为美食家,我们不会批评他贪图享受,而是赞美他讲究生活品味。
建立健康的、和谐的、建设性的、高效合作的人际关系是个复杂的大题目,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核心价值观是要素之一,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