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故事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故事
汪建新
核心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的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视野更加开阔,面向整个世界,成为抒发外交理想、表达外交立场、宣示外交政策的特殊文本。
20世纪30年代以后,毛泽东把中国古典诗词推向了世界。毛泽东在吟咏唱和之间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明中国立场,不仅让外国人了解了他的诗人才华和情感世界,而且向国际社会宣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精神,塑造了新中国反对霸权、维护和平的大国形象。
冲破封锁 主动发声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报道与传闻充斥着诬蔑和谎言。1936年7月,埃德加 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数十次彻夜长谈,破例对斯诺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斯诺。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一章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通过谈话和诗作,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革命故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的大门。
此后,外国记者纷至沓来。艾格尼斯·史沫特莱1937年访问延安,她的《中国战歌》一书记录了她领略到的毛泽东的诗词才华,“他的诗具有古代诗家的风格,但诗中流露出他个人探索社会变革的一股清流”。1946年8月,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见了毛泽东之后,也认为“毛泽东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毛泽东豪迈地对她说:“谁说我们这儿没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指着自己的鼻子,声音提高了一倍:“这儿就有一个!”
诗无达诂 亲自作注
1957年1月,《诗刊》杂志创刊号首次发表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同年9月、11月,苏联真理出版社和苏联外国文出版局就出版发行了内容相同、装帧版式迥异的两种俄文版。北京外文局的英文刊物《中国文学》1958年第3期登载了毛泽东18首诗词的英译文。1958年9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诗词十九首》第一个英文单行本。1961年1月,中央成立了由中宣部文艺处处长袁水拍任组长、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等为成员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小组,但迟至1976年“五一”节《毛泽东诗词》(39首)才正式出版。
毛泽东诗词毕竟是古典诗词,难免发生误读,正所谓“诗无达诂”。一般情况下,毛泽东是主张诗人不解诗的。1966年,胡乔木主编的《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诗词》注释本被毛泽东否定了,理由是:“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然而,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注解,毛泽东也并非全不在意。1958年12月,在《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诗词十九首》上,毛泽东写道:“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尤其是外国人不易理解,比如,误将“黄洋界上炮声隆”翻译成“黄色海洋的边上,响起了隆隆炮声”,令人啼笑皆非。1963年《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诗词》(37首本)出版后,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立即组织翻译出版英译本。1964年1月,毛泽东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一 一作了口头解释,一共有32条,达1900多字。这是毛泽东解释自己作品条目最多、最详尽的一次,足见他十分重视对外传播。
国际交往 诗人气度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不断强大,毛泽东可以更从容、更洒脱地去展示诗人的气质与才华,去展示中国文化的厚重与底蕴,去传播泱泱大国的故事与声音。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毛泽东与随行的翻译、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一路攀谈。在谈到写诗动机时,他对自己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居然还有诗兴写诗感慨不已。但他谈得更多的还是中国文学,由《诗经》谈到屈原。毛泽东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这是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第一次来华访问。毛泽东与他进行了三次会谈。临别时,毛泽东吟诵了屈原的一句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尼赫鲁赞赏说:“主席刚才引用的两句诗,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第二句诗特别适用。”
1961年9月,二战名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再度访华,毛泽东在武汉多次会见了他,还邀请蒙哥马利乘船游览长江,观看他在长江里游泳。蒙哥马利送给毛泽东一盒555牌香烟,毛泽东则回赠亲笔手书的《水调歌头·游泳》。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在欢迎宴会的致辞中,田中用日语“迷惑”一词来表述日本侵略中国,其中文含义是轻描淡写的“添了麻烦”。第二天会谈时,周恩来进行了严正交涉。9月27日,毛泽东会见田中首相时说:“年轻人坚持说‘添了麻烦’这样的话不够分量。因为在中国,只有像出现不留意把水溅到妇女的裙子上,表示道歉时才用这个词。”毛泽东特意把《楚辞集注》赠送给他,因为在《楚辞·九辩》中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这是“迷惑”一词的源头。后来日方将表述改成:“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风起云涌 诗当武器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诗词在浓墨重彩地纪实国内革命战争的同时,也诗意地表达了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和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写《四言诗·〈明耻篇〉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年五月,毛泽东在《五古·挽易昌陶》中以“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痛斥帝国主义列强觊觎我国领土。1943年4月1日,毛泽东写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用“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盛赞抗战名将戴安澜。《念奴娇·昆仑》中“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句,表达了共产党人追求天下大同、命运与共的宽阔胸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的主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视野更加开阔,面向整个世界,成为抒发外交理想、表达外交立场、宣示外交政策的特殊文本。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