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作者: 佚名 来源:党史网 2017-02-16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股暖流,超越了那些无理性的网红现象,唤醒了人们内心的人文情怀,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展示出来。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不同于第一季的是,这次大会有一创新之举,那就是在内容中增加了毛泽东诗词,当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大屏幕上出现时,全场共同朗诵,一时间,真正显示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之场景。应该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自信,而且表达了对共和国奠基者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的崇敬。

作为诗词中的瑰宝,毛泽东诗词不是文学史上的一般性继承,比起唐人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对汉乐府的继承,比起王维对晋代陶渊明山水诗的继承,毛泽东的继承是超越性继承,其代表的是新时代对旧时代的超越,蕴含着他对于前人诗词歌赋的理解,蕴含着他为古典诗词注入的新鲜血液。

古文功底深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毛泽东之所以能创作出为世人所公认的好诗词,是与其刻苦阅读大量的中国史籍和古典文学作品分不开的。许多古典诗词他都能熟练地背诵,并能准确解读出诗词背后作者的思想,因而在诗词创作中,对前人成果可以信手拈来,寻章摘句,宛若天成。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比如《贺新郎·别友》一词中的“挥手从兹去”,就引自诗人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毛泽东很欣赏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和不畏权贵,称赞他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李白一生壮志未酬,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这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才气。毛泽东很喜欢李白的诗风,因此他的诗词中经常会化用李白诗中的词汇,但在描写上却别有一番风韵。如果结合词作背景,《别友》中“挥手”一词,似乎又在革命豪情中掺杂了些许儿女情长,将有血有肉的工农红军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创作风格独特

毛泽东在充分汲取中国古典诗词养分的同时,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诗词创作风格,这与毛泽东诗词是在他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之中孕育而生有直接的关系。毛泽东很喜欢秋天,因此在他的诗词中,秋天常被赋予新的意象。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深秋意境之中,作者并没有感受到秋天带来的萧索苍凉之感,反而将湘江描绘得这般晶莹清澈。“漫山红遍”无疑给秋增添了十分亮丽的色彩。头顶“鹰击长空”,水中“鱼翔浅底”,一幅生机勃勃的山水图画豁然呈现在读者眼前。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采桑子·重阳》中对秋的描写更是独树一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战地菊花的分外香为秋天增色,战地的秋天虽不似春日里的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却有比春光更加有生机的寥廓场景,从而衬托出乐观的革命精神。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毅然决定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并抄录了《沁园春·雪》一词赠予柳亚子,柳亚子看完后很感动,并十分欣赏词作的内容,在征得毛泽东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此词发表。该词发表后,整个山城为之一震,人们皆被毛泽东词作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和词人乐观自信的革命精神所影响,使得蒋介石不得不召集大批文人,试图能够写出超越此词的作品,但文人们所作皆不能满意,只得作罢。这个故事充分印证了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巨大影响力。他用笔杆子做武器,赢得了一场大胜仗!

文学背后有哲学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是“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毛泽东真正做到了质朴与机智的完美结合,这似乎与中国哲人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特点相吻合。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毛泽东除了依托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外,还掺入了许多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并能将其与现实经验相结合。这不仅在毛泽东诗词中能够得到佐证,在其日常生活方面也可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1959年,毛泽东的儿媳刘思齐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自己忍受着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巨大悲痛,多方关怀刘思齐,86日写信引用了李白诗中的诗句,鼓励她说:“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连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毛泽东诗词

1958年初,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住医院开刀,引发高烧不退,23日深夜,正在参加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毛泽东紧张工作一天后,临睡前放心不下女儿,提笔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勤于读书和思考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然而阅读并不是最终目的,毛泽东读书经常会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且喜欢阅读前人的读书思考和阅世体悟。毛泽东很喜欢读洪迈的《容斋随笔》,因随笔内容简短,且视角开阔,包含作者读到的评论和思考,趣味性不亚于小说。即便到了晚年,毛泽东仍旧坚持从历史典籍中找寻智慧。

处于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的毛泽东,不仅能做到持之以恒的阅读,发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的精神,而且能运用自己脑中的这些“材料”创作出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是那个时代进步读书人的一个缩影。但他远远超出普通读书人的是,很多人一辈子是书生,而他是在建立丰功伟业的同时,孜孜不倦地读书,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书上的知识。”即便是今时今日,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和价值都不会衰减。相反,正是这些诗词中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独特的理性思考而让其更富有魅力和价值。

原载(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微信公众号:重庆党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8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