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作者: 董京泉 来源:《求是》 2013-12-16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近读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的文章《反对党八股》,以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称“五评白皮书”最后的五篇文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的改进文风的问题,有了更多更深的感触。改进文风,我们应当向毛泽东学习。

  《反对党八股》的引言这样说:“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文章一开头,毛泽东没有一丝一毫的八股腔,而是宛如清风徐来,绘声绘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毛泽东在讲到“党八股”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时说:“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他号召我们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学习古人语言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他指出:“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毛泽东号召我们学习运用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在这方面,他自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就在这篇文章中,民间的语言、外国的语言、古人的语言,琳琅满目,信手拈来,而且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为文章增了光、添了彩。在“五评白皮书”中,毛泽东对美国国务院“白皮书”的揭露和批判,不仅鞭辟入里,直击要害,而且语言犀利,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令人拍案叫绝。其中《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只看题目,就不能不使人叹服。如果将其改为《论美国大使之离任》,虽然内涵如故,但效果恐有天壤之别。这篇文章的最后是这样写的:“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这样结束全篇,语言轻松诙谐,意味深长,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五评白皮书”虽然总共只有18000多字,其中的《“友谊”,还是侵略?》还不到2000字,却不失为一部历史唯物论的生动教科书。

  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名人,他们的诗文及理论著作,不仅思想鲜明深刻,而且语言精炼,注重文采,质朴自然,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不刻意雕琢,无斧凿痕迹,即使引经据典,亦宛若浑然天成。

  当然,理论文章的主旨和重心在于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内容永远为王。语言虽然只是达意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能使内容更加精彩,犹如美味小菜,虽然不能取代主食,却能使米饭馒头吃起来更有味道,吞咽更为顺畅。理论文章不同于学术著作,它不是供同行专家们研读的,而是写给广大干部群众看的。因此,语言是否津津有味,切实有力,不光涉及理论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而且涉及到理论的宣传传播效果的高低好坏,对此不可等闲视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