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作者: 方进枝 来源:红歌会网 2016-10-11

昨天,笔者在福建石狮,与相识多年的某外贸公司总经理蔡君一起餐叙。八零后的他,谈及今年喜得千金当上父亲,感慨万千:这次降生的是太太的二胎,第一胎怀上三个多月莫名其妙地流产掉,当时就怀疑食品问题;第二胎非常小心,特别注意吃的,凡疑似转基因或污染的食品,一律拒绝,吃得十分清淡,最终才平安生下女儿。蔡君透露,很多同龄朋友,婚后第一胎都流产了。

女性流产的元凶正是转基因食品。在中国泛滥成灾的转基因,正是女性流产的重要病源。从事农业研究55年的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唐-胡伯披露,在广泛使用的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可疑的新型微生物,疑似导致大量母牛流产的致病源。动物如此,人类也不能幸免。由此可知,有专家称转基因将导致中国“灭种亡国”并非虚言。

中国食品安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参考消息网《专家: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致死达上万人损失50亿元》(2016-10-04 17:00:01)揭露了当今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问题。

《参考消息》10月4日援引外媒报道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春华9月30日在2016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9》发布会上表示,2015年中国因食品安全导致死亡人数达到上万人。

中国食品安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春华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网站9月30日报道,李春华表示,2015年因国内食品安全导致死亡人数达到上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0亿。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众多,既包括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化肥使用、抗生素滥用等因素,也包括人文精神、契约精神的缺失、发展理念的偏失或者错位、监管手段不到位等原因,这些原因都是导致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他同时指出,目前污染物进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形成了一触即发的化学定时炸弹。目前,中国至少有1300万至1600万亩的耕地受到了污染。约80%的农药直接进入到环境,直接威胁了每天食用的蔬菜。李春华表示,中国化肥的使用量占世界的35%,相当于美国和印度的总和,存在明显的化肥过度使用情况。中国农作物每亩平均使用化肥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

他还指出,地沟油使人致癌。对于地沟油的监管乏力,在高额利润的促使下把人格底线都抛弃了。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为200万到300万吨。

中国食品安全形势如此严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却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对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投了“比较满意”的一票。岳国君、滕佳材如此无视现实,欺骗中国14亿人民,这两位政府高官已经堕落成满嘴谎言的“大忽悠”!

奇文共赏:中国新闻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2016-07-10 06:07:33 )

中新网贵阳7月9日电(杨光振)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在“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分论坛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遇见“猛虎”,其实,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产品中的一样必需品。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增加食品的满意度,但是什么食品能加,什么食品不能加,加多少,都是有严格控制的,都是有科学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大家不要说到添加剂就视为祸害。”滕佳材说,消费者对食品的满意度不能只是简单判断,而应有科学的认识。国家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使用添加剂现象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据国内一家媒体做的食品安全网络调查显示,有32%的网民认为食品使用添加剂会造成食品的不安全。当天的论坛上,主持人现场进行调查,一位对当前时期食品安全非常不满意的嘉宾表示,食品添加剂过多是他最担心的问题。

而滕佳材则是对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投了“比较满意”的一票,他认为,大部分的消费者对食品的满意度较高,但也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不少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科普宣传,否则,盲目的恐慌心理会对国家食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滕佳材介绍,中国正在进行国家食品安全的数据计划,开发一款名为“食安查”的手机APP,把所有食品类别的抽检报告进行数据共享,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商品的质量就会显示出来,以此倒逼生产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也在不断上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严格,所以,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1
0
7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