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唐僧是伯恩施坦”

作者: 旗帜中流评论员 来源:旗帜评论2018 2020-02-21

毛泽东:“唐僧是伯恩施坦”

旗帜中流评论员

毛泽东:“唐僧是伯恩施坦”

据说,毛泽东一生都对《西游记》抱有极高的热情,直到晚年还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搜集起来互相比对。对于《西游记》中出现的角色,毛泽东往往有独到的解读,比如他认为唐僧是修正主义的伯恩斯坦、猪八戒是自由主义者,等等。当然,所有角色中让毛泽东情有独钟的,还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毛泽东认为,唐僧的“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是乡愿思想。毛泽东在读《西游记》时的批注中写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样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

“乡愿”一词,可见于《论语》。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以看出,孔夫子对“乡愿”思想也是极力反对的。什么叫乡愿思想呢?就是不问是非的“好好先生”的人生哲学,就是《西游记》中所着力描写的唐僧的待人处世哲学。唐僧的善恶观、唐僧的思想言行,就是“乡愿”思想的最典型的表现。

这种“乡愿”思想,不仅不能号召、鼓舞、团结人们去斗争、去除恶、去积善,而且还容易长“妖魔鬼怪”的志气、灭革命造反派的威风,鼓励、放纵“魑魅魍魉”作恶成灾。唐僧就是因为笃信、主张、恪守这种思想,所以三番五次地遭受苦难,险些丢掉自己的性命。因此,毛泽东对唐僧虔诚信奉的这种处世哲学是极为反对的。

1958年4月的武汉会议上,毛泽东在听取别人发言时,有过这样一段插话:“孙行者无法无天,大家为什么不学?猴子反教条主义,戴了紧箍咒,就剩了一半。猪八戒一辈子都是自由主义,有点修正主义,动不动就想退党,不过那个党不是一个好党,是第二国际,应该退党。唐僧是伯恩斯坦。”

毛泽东:“唐僧是伯恩施坦”

毛泽东不赞成唐僧的善恶观,这是毫不足怪的。当然,他也曾指出:“僧是愚氓犹可训”,认为唐僧作为摇摆不定的中间派,我们不能对他采取打击、排斥的态度,而是需要教育、团结。毛泽东也不喜欢不问是非的“好好先生”,这是更容易理解的。但是,他把唐僧的“乡愿”思想,比作“修正主义的伯恩斯坦”,就值得我们认真玩味了。

爱德华·伯恩斯坦,曾经是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号称“理论家”的人物。恩格斯1895年逝世后,伯恩斯坦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形成了一套修正主义的理论体系,代表作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该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篡改和背叛。由于伯恩斯坦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名义而号称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的,所以,“修正主义”一词即由此而来。此后,凡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实际上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机会主义思潮,都被称作修正主义,伯恩斯坦也理所当然成为修正主义的鼻祖。

修正主义,历来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粉饰资本主义、瓦解GC主义运动的。因此,它有着极大的欺骗性。这是从外在的客观效果来讲。

从修正主义者内在的主观动机来说,某些修正主义分子往往是对复杂的资本主义世界认识不清,被外在表象所迷惑;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只懂得一些现成的结论,不懂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因此,每凡遇到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的问题,都会觉得茫然而无所适从,加上被资本主义世界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面对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时,往往流于认识上的表面性、片面性,从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陷入实用主义的泥坑。

毛泽东:“唐僧是伯恩施坦”

也就是说,有些修正主义之所以客观上破坏工ren运动、为资产阶级服务,是出于自觉的资产阶级立场;而有些人则是因为思想认识水平比较低、思想认识观点有误差、思想认识方法有偏颇,才逐渐堕落为修正主义者的。后一种人,往往表现为像唐僧那样,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具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或者像唐僧那样由于自身的迂腐、缺乏实践经验,而真假不分、善恶不辨。这样,就把唐僧和伯恩斯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对于修正主义的思想或倾向,对于持有修正主义观点的人,我们一开始可以像毛泽东所教导的那样,认识到“僧是愚氓犹可训”,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从教育、启发入手,争取更多的人在思想认识上转变过来。但是,对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泛滥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倾向,我们必须及时地、尖锐地指出来,使多数人对之保持警惕;对于一些顽固坚持修正主义路线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些修正主义当权派,我们必须坚决斗争,夺回被他们篡夺的领导权。

列宁曾经指出:

“机会主义者按其本性来说总是回避明确地肯定地提出问题,企图找出一种合力,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像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归结为小小的修正、怀疑、善良天真的愿望等等。”

列宁在这里所指出的机会主义的特征,恰好就是毛泽东所勾画的唐僧的“乡愿”思想。

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第三期学员会议上讲道:“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到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可见,毛泽东对于唐僧这个人物,历来是一分为二、有褒有贬的。

毛泽东:“唐僧是伯恩施坦”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25
2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