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中的妇女独立团

作者: 贾晓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9-07-15

红军中的妇女独立团

贾晓明

1933年3月,在反击国民党对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路围攻”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了集中主力前线作战,并保障后方的稳定,抽调机关妇女工作人员和随红军收紧阵地后撤的妇女积极分子,在四川通江城组建起妇女独立营。

该营共300余人,下辖3个连(后扩编为四个连),每连约七八十人,其中一连的人数最多,有100多人,每个连下辖3个排。妇女独立营成立之初有3个连的编制,并未明确建制和归属。直到1933年6月底木门会议后,才明确规定妇女独立营属于红四方面军直辖部队,直属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领导。妇女独立营营长陶万荣、政治委员曾广澜、军事教员秦基伟(男)、妇女独立营上级主要负责人实际上是张琴秋。

红军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因开辟新区和其他斗争的需要,妇女独立营于1933年10月宣告解散,大部分指战员被分配至各军,专门从事后勤、医院护理、工厂等部门工作。

反“六路围攻”期间,川陕苏区妇女干部革命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上前线直接参加战斗。为便于直接领导,红四方面军总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决定将各地妇女武装及各部门机构中的妇女(比如各县县委部分妇女干部或工作人员)抽调出来,成立一支革命妇女武装。1934年3月,红四方面军组建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的妇女独立团,共1000余人。不久,该团迁到巴中,时称妇女独立第一团。

红军在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迁驻旺苍城。1934年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以广元县妇女独立营为基础,在旺苍城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直属妇女独立第二团。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28日晚,战役开始,至4月21日战役结束。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国民党军12个团约1万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时,队伍中有2000多名女红军,主要集中在妇女工兵营、军总医院、剧团、妇女独立团和妇女学校等单位。其中妇女独立团人数最多。妇女独立团的营团干部,都是从鄂豫皖根据地来的老同志,连以下干部、战士,大都是川北农村姑娘。她们参加红军前都生活在旧社会的最底层,不少人是丫头、童养媳,多为贫雇农的女儿。尽管她们还年轻,却历尽了人世沧桑,饱经忧患。而今堂堂正正地当了红军,人身自由了,尊严得到了社会承认。

妇女独立团的每个连均配备有一个由男同志组成的运输队。1935年2月,妇女独立一团、二团,为威慑敌人并进一步向民众宣传妇女解放,对外称妇女独立师。第一团战斗力较强,为总指挥部机动团;第二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机关、红军医院、仓库,运送弹药、粮食,转送伤病员等。自此,工农红军有了第一支规模较大的正规妇女部队。

1935年4月间,妇女独立师随红军主力渡过嘉陵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四方面军在渡江作战中,妇女独立团在转运伤员和军需物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用绳子将两根竹竿编织、联结起来,便成了一副简易担架。她们克服困难,把伤病员全部运送到安全地点,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部进驻茂县,对妇女独立团进行整编,二团的女战士被编为两个连、一个营,一部分被分配至各部队医院工作,一部分在绵阳地区开展宣传、组织群众及筹军粮等地方工作。此时妇女独立团不再有一团、二团之分,仅有妇女独立团的建制,张琴秋担任团长。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从中央机关女红军中挑出王泉媛、危秀英、吴富莲等加入到妇女独立团中。

1936年秋,这支部队改名为抗日妇女先锋团,奋战在河西走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9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