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七姐妹舍身跳崖”的故事,是假的
“军统七姐妹舍身跳崖”的故事,是假的
白冰
近年来,一则“军统七姐妹拉响手雷舍身跳崖”的故事流传甚广。不仅仅是普通网友,一些著名作家和传媒,乃至像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这样的机构,都曾讲述过这个故事。
比如,萨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不会亡:抗日特工绝杀行动纪实》中,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的:
“孙立人部新38师退往印度,在孙部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随同撤退。由于当时日军已经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前进速度很快,远征军撤退中不断遭到日军的袭击,伤亡惨重。当他们退到印缅边境的当坡时,电台突遭日军的伏击。战斗十分短促,因为当时中国士兵已经弹尽力竭。转眼周围的掩护人员全部牺牲,剩下的七名军统女译电员被敌人追到一个山坡上。
“看到突围无望,这七名女特工人员砸毁电台,宁死不屈,每人高呼一声‘中华民国万岁!’,或拉响手雷,或跳下山崖,没有一个被日军俘虏。七人中只有一个最年轻的姚姓女译电员因手雷没有爆炸而未死,但坠崖后四肢骨折,无力移动。四天后被亲中国的克钦族游击队发现,终因伤势过重,留下最后的叙述后,也瞑目异国。
“……这件事,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影中对‘军统女特务’形成的成见。当年的4月1日,军统在成立纪念日上,对殉国的七名女译电员进行了隆重的追悼,军统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亲致祭词,并在重庆缫丝厂她的办公室窗外,种下了七枝连根的美人蕉,军统人员称为‘七姐妹花’。”
该书并配有一张相关照片,图注为“军统女译电员的毕业照,据说其中即有军统‘七姐妹花’的成员”(见下图)。正文中亦有这样一段:
“从这些女译电员的毕业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时她们似乎还没有换装美式军服,一顶顶苏式大盖型的军帽使她们看起来有点儿像苏联人。那个姚姓女译电员的头像上有个圆圈,其他的人都没有标记。她是个个子相当高的女孩子(从年龄上看,可能不过20岁),鼻梁很高,短的卷发,应该在当时是很时髦的,笑得灿烂而明亮,很难想象这样的女孩子会和如此惨烈的故事拉上关系。在这张照片上,我无法想象这样强烈旺盛的生命和死亡的接吻竟然是那样的一瞬。”
萨文还搬出了沈醉,称其知晓“七姐妹”的事迹和部分身份:
“沈先生(指沈醉)解放后在接受外调的时候才知道,在这七姐妹中,居然有两个是共产党地下党员。当然,至死,也没有人知道她们的身份。”
(以上见:萨苏,《中国不会亡:抗日特工绝杀行动纪实》,九州出版社,2014,第227-228页)
沈醉生前确实撰写刊布了大量与军统有关的回忆文章。不过,据笔者检索,其中并无只字提及“七姐妹”。
图:萨苏著作中的配图
同期的其它一些通俗历史读物,也多有渲染、传播七姐妹之事者。比如,2014年出版的《名人传记》精华本,收录有孟庆春所撰写的《国民党军统局中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一文。文中,“姜毅英为军统七姐妹致祭词”一节,有了更多的细节:
“1942年4月1日,国民党军统局举行成立纪念日大会。局长戴笠责成姜毅英主持这次大会。姜毅英在麦克风前开始讲话,为牺牲的七名女情报人员亲致祭词。她向军统同人们介绍了七名女情报人员的事迹,……晶莹的泪水涌了出来,‘七名女英雄之死,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殒,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情,不能不令我全体同人一掬敬仰之泪也……她们以自己的行动和性命诠释了她们对革命、对党国的无限忠诚;她们的父母亲人失去了可爱的女儿,我们失去了亲爱的同志。虽然我们都为她们的身亡感到痛心,但更为她们的英勇感到骄傲。她们是我军统的骄傲,更是我中国军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全党、全军学习的楷模……’她越讲越激奋,目光中透出骄傲和自豪,‘在缅怀烈士之余,让我们踏着她们的足迹为党国的事业继续努力奋斗终生,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位共勉之,向我军统七姐妹学习!’”
(名人传记编辑部/编著,《〈名人传记〉精华本》,河南文艺出版,2014.,第133页。)
七名女兵舍身殉国,同时又带有“军统”、“远征军”、“新38师”等知名历史符号,这个故事在网络时代被广为传播,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但若仔细思考该故事的具体情节,却又不免疑惑:军队电台和译电人员,通常情况下均须跟随部队主官行动,若战斗打到师部机要人员拉响手雷跳崖的阶段,时任该新38师师长的结局,恐怕也是凶多吉少。而事实上,孙立人在撤往印度的过程中,并未遭逢过此种凶险。
其实,网络时代,若能善用搜索引擎,很多似是而非的历史谣言是很容易戳破的。“军统七姐妹拉响手雷舍身跳崖”这则故事,不见于任何档案史料。据笔者有限所见,其最早出现在中文互联网,是在2007年,其原始出处,是一本叫做《风流人物》的网络小说。
2006年12月21日,作者在博客中如此描述该书(因网文的真实作者往往颇难考证确切,笔者暂且据其博客所言,认定刊载该网络小说的博主,即系该网络小说的原作者):
“最早发在好心情论坛,后来在随心也发了一部分。”“本故事纯属虚构,个别情节参照历史文献,只是为故事提供宏观环境。”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5de27010006fe.html)
2007年3月18日,作者在博客中贴出该小说的第11章(在其它论坛刊发的时间,可能更早一些),其中出现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军统七姐妹拉响手雷舍身跳崖”的情节。如下图所示:
“戴丽丽”、“姚艳艳”、“芳芳”这样的姓名,戴丽丽救了孙师长而“孙师长和丽丽的爸爸因为军权问题有些过结”这样的情节设计,是网络小说典型的虚构模式。在小说中,虚构的“戴丽丽”,其父亲指向真实的历史人物戴安澜;虚构的“芳芳”,指向真实的历史人物川岛芳子。至于跳崖的“姚艳艳”,则成了后来萨苏等人文章中“因手雷没有爆炸而未死”的“最年轻的姚姓女译电员”。
(小说第11章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5de27010007nh.html)
网络小说中的虚构情节,究竟是如何进入到通俗历史读物之中,进而被视为信史的,其具体环节已很难完全廓清。
图: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所陈列的画作“壮烈殉国”,系以“军统七姐妹拉响手雷舍身跳崖”的故事为依据绘制
就笔者的有限所见,2008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散兵突击》,曾将上述网络小说的情节搬入其中,不过,可能是认为“丽丽”、“艳艳”、“芳芳”这类名字太中二,作者给七姐妹另取了一堆新名字,她们变成了“杜曼贞”、“唐婉仪”、“沈诗君”、“罗瑛嫀”、“上官懿瑄”……书中写道:
“翌年,上官懿瑄等军统七姐妹奉调进入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机要处。同年,殉国于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事后,军统局为旌表军统七姐妹壮烈殉国事,经中央军委会批准特在重庆总部院内设七姐妹衣冠冢。”
(佰川,《散兵突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第315页)
2010年,又有刘继兴所著《民国秘闻》,将此事当成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来讲述。其情节,已与后来坊间、网络、报刊及段子手们所传播的内容大体相同。书中写道:
“突围无望,不死即降,除此别无选择。只见这7名军统女译电员宁死不屈,毫不犹豫地迅速砸毁电台,每人高呼一声‘中华民国万岁!’的口号,随即拉响手雷,跳下山崖,没有一个落到日军的手里。天地为之黯然。7人中只有一个最年轻的姚姓女译电员因手雷没有爆炸而未死,但坠崖后四肢骨折,无力移动。4天后被亲中国的克钦族游击队发现,终因伤势过重,留下最后的叙述后,也在异国的土地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国内的军统总部对远征殉国的7名女译电员进行了隆重的追悼,军统唯一的女少将姜毅英亲致祭词,并在重庆漕丝厂她的办公室窗外,种下了七枝连根的美人蕉,军统人员称为‘七姐妹花’。”
(刘继兴,《民国秘闻》,新华出版社,2010,第135-139页)
其实,即便未能寻到该故事的原始出处是一部网络小说,仅凭其情节中的漏洞,结合档案文献,亦可判断其不可信。
目前所有版本,都说该故事发生在新38师著名的“仁安羌大捷”之后、转进到印度之前。结合战史可以知道,该阶段是1942年4月17日至5月26日。那么,故事中所谓的1942年4月1日军统局姜毅英少将悼念“七姐妹”的讲话,必定为好事者杜撰无疑。
中国军队一次入缅作战时配属的电台单位,可以在台“史政局”出版的《抗日战史》第68卷《滇缅路之作战》中查到。
从下表可以看到,配属远征军第一路副长官部的电台,均为通讯六团抽调。分别来自:通六团二营第五班、台(班)长禄九瑞;通六团独立第一班、台(班)长赵纪昌;通六团独立第二班、台(班)长游克玻;通六团独立第三班、台(班)长任铮;通六团独立第四班、台(班)长商壁;通六团独立第五班、台(班)长田浩。新38师彼时是配属远征军第一路副长官杜聿民指挥的。众所周知,抗战时期,无线电台在中国军队中是稀罕物,电台人员更是宝贝疙瘩。随新38师行动的电台,必然来自以上其中一组,而非由军统负责配置。
图:入缅无线电通信部队配属一览表
再看下面这份1942年5月26日孙立人转进到印度后,通过该师驻昆明办事处转给蒋介石的电文。孙在电文中向蒋报告:
“主力已安全脱敌进抵印缅交界地之坎柏蛹… …”
图:1942年5月26日孙立人致电蒋介石,(台)“国史馆”数位典藏号002-090105-00008-211
这证明了孙立人身边一直有电台和机要人员随行,这些人并未牺牲,否则这份电报无法发到新38师驻昆明办事处,然后再转发至重庆。
也许会有意见认为,军统自成系统,“七姐妹”不属于普通通讯部队,故上述资料不足以证明其事子虚乌有。事实上,“军统局”确有向一线部队配驻“随军调查组”的传统,但因其职责所需,绝对不会派出清一色的女性工作人员,不会有“七姐妹”这样的编制存在。
下图,是抗战胜利后“军统局”对抗战有功人员的叙奖名册的封面。名册收录了四千一百零一名该局抗战时期有功人员名单(见(台)“国史馆”数位典藏号001-035100-00042-001)。其中包括阵亡和健在者,详细列明了获得者的名字、抗战时所属单位和部门。名单中,是找不到所谓的“七姐妹”名字的。
图:军统局“工作人员叙奖名册”
简言之,“军统七姐妹在缅甸集体跳崖壮烈殉国”这则故事,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无论是孙部退入印度后编写的《新38师缅战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787,案卷号:11655),还是1946年孙克刚编印的《缅甸荡寇志》,或者海峡两岸亲历此役之官兵的回忆和访问,均找不到相关的记录。目前可见的最原始的出处,是2007年发表的一部网络小说。
回首往事,中国军队第一次远征入缅,因主客观因素损失惨重,未能达成战役目的。以戴安澜师长为代表的近两万勇士在此役中为国捐躯,感人至深的历史细节甚多,后人缅怀先烈,并不需要此种虚构的“传奇故事”。这类不真实的故事充斥网络,甚至登堂入室为各种看似严肃的专著和正规博物馆收录,为大众所熟知,也不是对抗日先烈真正的纪念和缅怀。
图:2013年在昆明圆通山麓重修的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