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实质是历史观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实质是历史观问题
宋月红
一段时间以来,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诋毁英烈形象的错误思潮和丑恶行径时有出现,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反对和谴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英烈形象,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认识基础,对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做所谓“反思”“翻案”“解构”等“虚无”文章,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争夺阐释历史的主导权、影响力和话语权,误导甚至颠覆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政治与社会意识。从表象上看,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多以所谓史实、史料问题出现,但究其认识根源和动机,则是一个历史观问题。繁荣发展历史研究、党史国史研究,必须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还历史本原,澄清历史是非。
1.正确的历史观在认识和研究历史中的指导地位与作用
历史观是关于什么是历史、怎样对待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历史最基本的立场和观点。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社会基础、不同的利益所在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或一些历史观中的合理成分,都是对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法则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能动反映。而且,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必先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一个人的历史观正确与否,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确与否。正确的历史观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思想认识来源和基础,在人类的思想认识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文明进步总是离不开认识和研究历史,而认识和研究历史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以史实、史料为基本依据而进行的一种思想认识活动。近现代以来,人类的这一思想认识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即史学研究或历史科学。
史料之于史学,是基础与前提,但它并不等于史学,或者说单单如此,尚不能达到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应有状态、层次和境地,当然也就难以从历史内部和深处,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知,以及历史理论、史学理论。认识和研究历史,必须从史料的挖掘、整理与编纂上升到整体意义上的史学研究。历史观之于史学,是思想先导和理论基础。但只有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才能科学地认识和研究历史。这是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总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的历史观也总是蕴涵或代表着一定的历史科学理论,指明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正确方向、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变革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居于主导地位,其撇开人的社会性,“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长期陷于“神秘论”“机械论”“循环论”“宿命论”的窠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破天荒第一次把历史研究引上真正的科学轨道,开辟了认识和研究历史的新纪元。唯物史观是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其之于历史,“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不仅具有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想变成现实,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新纪元。
2.历史虚无主义根源于历史观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历史”为基本面貌与特征,从史实、史料问题入手,在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节和历史逻辑上做文章,一方面缩小、扭曲和否定对其立场、观点不利的历史,另一方面则对那些对其立场、观点有利的所谓史实、历史碎片和历史逻辑关系加以夸大、杜撰、颠倒。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不只是形式上的“装饰”,而更多的是内涵式的“改造”,因此实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功效,任其蔓延下去,后果将极其严重。
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因历史观问题而产生,因其对待历史的立场、观点问题而表现出来。历史研究有一条基本的认识逻辑,那就是研究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即使是对待同一种史实、同一个史料、同一个历史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更何况歪曲、杜撰历史事实和混淆、颠倒历史逻辑。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如果是单纯的史实、史料问题,或者仅驻足于、局限于史实、史料问题的范畴,则一般不会产生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然而,一旦历史观发生问题,历史就会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表现为以其立场和观点选取史实、史料,把已有定论的历史颠倒过去,并以其价值判断、“反思”历史,解构主流历史认识,混淆历史是非,无不是因为其历史观发生了问题,而且用其所宣扬的历史观误导和扭曲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动摇正确的历史观基础。归结起来,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是与历史发展的实际、逻辑和规律相背离的一种认识论。
历史虚无主义根源于历史观问题,也是主要作用于历史观问题的。它具体表现为“历史终结论”“告别革命论”,以及以西方发展道路、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等。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认识根源,并通过“虚无历史”,为这些历史观提供所谓历史依据。
党史国史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把党史国史作为渗透和侵蚀的主要对象,本身就表明其有着不同于学术研究的动机。在党史国史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从其立场和观点出发,通过历史碎片化、历史情节虚构化和史料的取舍、剪裁,偷换、变换或伪造历史场景而任意打扮党史国史的面貌;通过夸大或掩盖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功过、历史是非,以及以其好恶揣度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抹黑、丑化领袖人物,搞“翻案”等文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夸大历史之非、缩小或抹杀历史之是。如此,历史虚无主义“混淆”“修正”人们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是非,以实现“解构”“重塑”人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国史来说,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本应是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的。中国革命是为了争得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前景。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则“告别革命”,奉西方现代化为圭臬,把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否定中国革命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在党史国史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既表现于如何对待党史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问题上,诋毁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歪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与成就,夸大或捏造历史上的失误、挫折与错误,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丑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又表现于如何对待具体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决策与政策问题上,从否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某个方面、某个细节,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地来否定这个事件或人物本身及其所代表的一段历史,从撇开历史环境条件或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任意剪裁、肢解和臆造历史。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危害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党史国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早在筹备建党过程中,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宇宙观和哲学基础,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通过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具体、历史地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
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是处理和解决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观问题,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当然要以历史事实和史料为根据,但更为根本的是从历史观问题入手,坚持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认识和研究历史、党史国史,用科学的历史理论厚植和发展正确的历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对立统一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总是相通的,前景光明、道路曲折是人类社会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历史逻辑。正确的历史观,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又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论、社会基本矛盾论、对立统一论等。只有全社会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从历史理论出发唯物地、辩证地认识和研究历史,那么历史虚无主义就会无立足之地,就会在理论上和社会生活中归于破产。
坚持唯物史观,发展党史理论、国史理论。理论的力量在于说服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而理论要彻底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坚持用唯物史观来看待和研究历史,就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和本质。真正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提炼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发展党史理论、国史理论,就要抓住党史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党史国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必然结果,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因如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具体而深刻地揭示党史国史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坚持唯物史观,不断提高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从学科意义上说,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要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社会环境条件、认识根源、主要表现与严重危害,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实质,同时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政治的关系,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构建和发展党史国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根据历史事实和科学的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积极引导和把握党史国史领域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强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理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宋月红,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