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毛泽东说的红军“拿手戏“是啥?
让“以弱胜强”的真理之光照亮未来
——抗战中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宝贵启示
赵先刚 王学建
(一)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战术的速决战”的“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理论指南。打赢未来战争,仍然需要科学认识战争发展规律,制订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指导及与其相适应的作战原则
战争实践表明,战争双方的胜败,决定于各自的主客观条件。其中,主观条件即战略指导,它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的胜败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从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客观实际出发,深刻揭示了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描绘了中国抗战进程的轮廓,提出了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成为中华民族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理论指南。为了有效贯彻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新鲜经验,针对敌后抗战敌强我弱的特点,就怎样实行持久战的问题,创造性地确立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敌后战场基本作战原则。正是由于这些作战原则的正确制定和成功运用,我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挫败了日本法西斯“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科学的战争和作战指导是赢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未来我军面临的危机爆发点可能较多,战略方向不同、战略任务不同,作战对手、战场环境、作战样式、力量运用都不同,必须根据时代条件和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研究战争、认识战争,进而把握战争的特点、规律,既要制定符合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又要确定与其相适应的具体作战原则和行动方案,因情因敌因地实施战略指导和作战。
(二)
“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的“以劣胜优”思想,明确了抗日战争与敌斗争的立足点。打赢未来战争,必须紧盯作战对手,立足现有装备实施非对称自主作战
在战争能力对比中,交战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差别,必然造成一方的某一方面为优,另一方则为劣;或者一方的某一方面为劣,另一方则为优。然而,随着条件的变化,双方的优劣都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的“不对称”战争,也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在“双方的优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且“敌力在逐渐减少我力在逐渐增加中”,最终“日本将以绝对劣势而失败,中国将以绝对优势而获胜”的正确判断下,我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开展了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它抛入劣势和被动”“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从而改变了先前的力量对比形态,一步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
打赢战争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当前,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军的武器装备较之过去已有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立足新的时代和新的战争形态,立足现有装备技术条件,研究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对称自主能动作战,实现以劣胜优,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及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
(三)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人民战争”,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打赢未来战争,仍然需要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以新的方式支前、参战,坚持战争的群众性、整体性
人民群众不仅是战争人力、物力的源泉,而且是强大精神力量的源泉,还是与敌直接斗争的重要力量。战争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它的胜利是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的“人民战争”的胜利。早在抗战初期,我党根据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特点,认为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在战略相持阶段,又进一步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为此,我党坚持实施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建立以主力部队为主,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卫军为补充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积极动员人民群众支前、参战,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和水上游击战等,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美国战略家柯林斯说过,人民战争可以像核战争一样,具有确定无疑的和同样有效的威慑力。当前,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对传统人民战争的组织动员以及战略战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也为新形势下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思想提供了新的空间。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应坚持战争的群众性、整体性,拓展人民战争的内涵和外延,把有限的主战场和广阔的相关战场连接起来,把军事手段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非军事手段结合起来一体运用,以发挥人民战争的新威力。
(四)
“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的“用兵之法”,通过灵活用兵掌握对敌斗争主动权,是抗日战争游击战的灵魂。打赢未来战争,仍然需要因敌、因势而变,灵活运用战役战术夺取和掌控战场主动权
战争是敌对双方智慧和谋略的比拼。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战争指导者能否做到因敌、因地、因势而变,巧妙设计用谋,灵活用兵,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阶段,面对强大的敌人,如何达成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术上的速决战,实现以劣胜优,除了正确的战略指导,灵活运用兵力是在总体劣势中造成局部优势的最关键的一招。为此,在作战形式运用上,人民军队根据不同战场情况,把使用正规兵团在较长的战线和较大的战区从事战役战斗上的外线速决进攻的运动战,和依托阵地不远离阵地对据守坚固阵地或野战阵地防御之敌实施进攻的阵地战,以及由民兵、游击队或正规军组成的游击部队同人民群众密切配合、灵活机动地袭击敌人的游击战有机结合起来。在兵力运用上,人民军队采用“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移兵力”三种形式,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灵活地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并灵活地转移(变换)兵力,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实施迂回包围,实行尽可能的歼灭战。在战法运用上,人民军队依据战场的情势,善于把握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一切因时、因地、因敌制宜,不拘泥于任何定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实现了“为了争取主动权,以便逼敌处于被动地位,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天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未来战争中,我们可能面临对手多元、作战地区多样的复杂局面,要打赢战争、遏制危机,必须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军事技术为支撑、以战场环境为基础,积极研究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用兵之法”,尤其是研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法,探寻打赢信息化战争和遏控危机的制胜之道,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