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杨继绳:你父亲是饿死的吗
六问杨继绳:你父亲是饿死的吗
鹤龄
一、墓碑是杨继绳为父亲立起的一座功德碑
杨继绳这部惊世之作取名《墓碑》,据他自己解释,有四重意思:首先就是为他在1959年饿死的父亲立墓碑。上世纪80年代,杨继绳家乡兴起为先人修建墓碑的风气,特别是在外面当大官的人,修的墓碑更气派。亲戚朋友也劝他为父亲修建个墓碑。
杨继绳想,“我虽然没有当什么大官,我为父亲立的墓碑一定要比当大官的更气派。然而,我想到了1959年家乡那些墓碑的命运,有的被拆来修建水利设施,有的在大炼钢铁中用来做土高炉的底座,有的则铺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墓碑越气派,被拆除的危险就越大。父亲墓碑是不能不修的,但是不能修在大地上,必须立在心里;立在心里的墓碑,不会遭人践踏,也不会被人拆除。”
杨继绳为父亲立的这块墓碑确实是够大的了。他不但在《墓碑》的碑文(前言)中花了好几千字的篇幅推介他的父亲,而且,还拉了整整3600万条性命为这块墓碑奠基垫底!从而使他的父亲因“悲惨饿死”而得以享“善良、正直”之美誉而百代留芳而万世不朽而千秋万代永垂于天地之间永远地活在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心坎里!
请看,曾慧燕的评《墓碑》就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骨肉亲情是杨继绳写作《墓碑》的动机之一。他的父亲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农民,1959年死于饥饿。”
“一位善良正直的农民”,这就是杨继绳为父亲立碑的目的。那么,他父亲的“善良正直”体现在何处呢?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养了一个“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
由此可见,杨继绳实际上不是为父亲立的墓碑而是立的功德碑,同时,也是为他自己立的一块功德碑。可以说,没有这块“墓碑”,人们就不会认识这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更没有谁会知道这位“善良、正直”的父亲!
我们在这里不想探究他父亲的善良与否,只想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他父亲有没有资格挤身于饿死者之列!尤其是有没有资格充当“3600万”饿死亡灵的优秀代表者。下面,我们先看杨继绳是怎么说的吧。
二、杨继绳描述的父亲“饿死”过程
杨继绳在《墓碑》前言部分,详述了他父亲悲惨死去的一幕:
1959年4月底,我正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共青团委办“五四”青年节墙报,我儿时的朋友张志柏(小名车子)从湾里匆匆赶到浠水第一中学找我,急急忙忙地说:“你父亲饿得不行了,你赶快回去,最好能带点米回去。”他还告诉我:“你父亲没有力气去刨树皮,饿得没办法,想到江家堰去买点盐冲水喝,没想到倒在半路上,是湾里的人把他抬回来的。”
我当即放下手上的工作,向团委书记兼班主任赵纯烈老师请假,并到食堂科停伙3天,取出了3斤大米,立即赶回家——睡虎下湾。走到湾里,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门前的榆树(浠水称之为油树)没有皮,白花花的,底下的根也刨光了,剩下一个凌乱的土坑。池塘干了,邻居说是为了捞蚌放干的。蚌有股难闻的腥味,过去是不吃的。没有狗叫,没有鸡跑,连过去欢蹦乱跳的小孩子们也呆在家里出不来。湾里一片死寂。
走进家门,真是家徒四壁,没有一颗粮食,没有一点能吃的东西,水缸里连水也没有。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
父亲半躺在床上,两眼深陷无神,脸上没有一点肌肉,皱纹宽阔而松弛。他想伸出手招呼我,但没有伸起来,只是动了动。这只手和上生物解剖课时看到的人体骨骼标本上的手差不多,外面虽然有一层干枯的皮,但没有遮住骨骼上每一处的凸起和凹陷!看到这只手,我心里陡起一陈酸楚和震撼:原来通常说的“瘦得皮包骨”是这样的恐怖和残忍!他嘴里嘟啷着,声音很低,他是叫我赶快走,赶快回学校去。
父亲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两个月以前他还是好好的(其实当时他腿上已经浮肿,可我不知道是饿的)。父亲在生产队里负责放牛。那头水牛很可爱,经父亲精心照料,它壮实而清洁。这头小水牛虽然不会讲话,但它的眼神会说话:或是亲近,或是忧伤,或是渴望,或是恼怒。它通过眼神可以和父亲交流,我也略懂一些它的眼神。我每次从学校回来,总要骑着它在山坡上溜溜。两个月以前,父亲托人叫我回家。生产队里把这头牛偷偷地杀了,我家分了一斤牛肉。他知道学校生活苦,是叫我回家吃牛肉的。我一进屋,就闻到诱人的肉香。父亲不吃。他说这牛跟他关系太好了,牛通人性,他吃不下。其实是找借口,让我一人吃。我大口地吃起来,他在旁边看着,眼里露出慈祥的光。我后悔自己不懂事,如果他吃了那一斤牛肉,也不至于饿成这个样子!
我捏了捏父亲的手,就赶紧拿起水桶和扁担,把水缸挑满了。我又扛起锄,提上筐,到去年种花生的地里去刨花生芽(去年刨花生漏在地里的,春天长出了比豆芽菜粗得多的嫩芽,据说其中含有毒素,不能吃,但也被人们刨得差不多了)。我刨着,刨着,心里充满了懊悔和自责,我为什么不早点回来挖野菜呢,为什么不早点请假拿点米回来呢?
懊悔和自责无济于事。我用带回的米煮成稀饭,送到床边,他已经不能下咽了。三天以后就与世长辞。
三、一个来月发生的天地翻复
在上述的文字中,杨继绳试图用下湾“惨景”和他父亲“惨死”的这两个特写镜头,将自己打扮成三年自然灾害的亲历者兼直接受害者,借以增加读者对他的“置信度”,然后,面对大众,来为他的《墓碑》揭幕剪彩,并将读者拉向他精心堆砌的那个人吃人的“鬼蜮”世界!可是,当我们一眼瞧过以后,便会马上发现,他说的并不是真的!
1959年的2月22日是元宵节。学校上学期的开学时间都在元宵节以后。杨继绳在学校接到父亲病倒的时间是4月底。以此推算,从开学到4月底,也就两个来月时间。其中还曾有过一次回家吃牛肉的经历,所以,实际上他离家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多月,有可能不到一个月!
可是,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离家的杨继绳回到家里就“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门前的榆树(浠水称之为油树)没有皮,白花花的,底下的根也刨光了,剩下一个凌乱的土坑。”如此神速的天地翻复本身就无法避免人们的怀疑,加上杨继绳回到家里挖花生苗的举动,更加降低了它的可信度。因为,饥荒时期刨光皮、根的树与地里待采的花生苗形同冰炭水火,有刨光皮根的树就不会有待采的花生苗,有待采的花生苗就不会有刨光皮根的树。总而言之,杨继绳在树皮树根刨光后的挖花生苗行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估计是他在编写故事时没打草稿,要不,是不会犯此大错大忌的。
既然地里还有花生苗,报信的张志柏所说“你父亲没有力气去刨树皮,饿得没办法,想到江家堰去买点盐冲水喝”也就有了疑问:
没力气刨树皮?刨花生苗也不行吗!杨继绳介绍的花生苗是“比豆芽菜粗得多的嫩芽”,一个人的双手到了采摘嫩芽的力气都没有了的程度,两条腿应该也挪不动步了,怎么还能走路上集市?
再说,一个多月(可能不到一个月)前还照看一条牛的杨继绳父亲,怎么会在牛被宰了以后就连摘花生嫩芽的力气都没有了呢?又怎么会“水缸里连水也没有。饿得走不动,哪有力气挑水啊!”
一担水挑不动可以挑半担,半担水挑不动可以挑四分之一担……如果真到了“水缸里连水也没有” 的地步,怎么还能走路上集市买盐?“买点盐冲水喝”岂不也成了一句废话!
盐是食物的一种配料。买盐冲水喝,本意在于衬托树皮树根被刨光后盐已“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既然地里还有嫩花生苗可采,就近摘几颗生吃也比盐水更能救饥啊!何况盐还得花钱上集市去买,水还得请人挑,是“远水难救近火”呢!
总而言之,这一个多月时间(可能不到一个月),杨继绳描述的家乡以及父亲发生的天地翻复变化是耐人寻味的,是矛盾重重的!
四、20里路隔断了的天上人间
还有,大家知道杨继绳家离学校多远吗?他在《墓碑·前言》说的,就20华里,与我家到区镇是一样的距离。1952年发大水,我家的水稻被淹,为渡荒月,父亲带着我们挑柴到区镇卖钱换粮食,几乎是每天跑一趟!去时,走半截路才天光,回来,歇一会,大人们又得去干农活。我那时才九岁,脑子里至今还留有卖柴的清晰记忆。4角7分钱一百斤的松木块柴,挑20来斤可以换到1斤多米。
20里路程,用农民的两条腿丈量,可以说是尺咫之间。对于刚上初中的杨继绳同样如此,没发助学金时,是走读!
可是,国家(他用的是学校给的)给了他助学金可以寄宿后,20华里对于他却如同天壤之隔了。20里外的父亲“知道学校生活苦”,队上分一斤牛肉就托人捎信让他回来吃,20里外的他却不知道父亲生活苦,让父亲眼睁睁的看着他大口大口的吃牛肉,甚至不知道父亲的腿肿是因为饿!20里外的家乡,饥荒惨烈到树皮树根都啃光了,20里外坐在教室里的他却好像生活在世外桃园,竟然一无所知,直到父亲倒地后别人把他喊回家,这才回到人间,发觉“一切都变样了”。这不是在写《西游记》吗!
一个多月(可能不到一个月)前, 杨继绳回家吃牛肉时不知其父腿肿是因为饿,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他家乡当时还没有出现“饥荒”的迹象、还没有断绝粮食的供应!说明杨继绳的脑子里还没有“饥饿”的概念!
如果已经断了粮,已经开始靠野菜树皮渡日,而杨继绳却不知道父亲腿肿是因为饿,那就只能用“智障”两字作出解释了。
如果已经断了粮,已经开始靠野菜树皮渡日,而杨继绳还相信“他(其父)说这牛跟他关系太好了,牛通人性,他吃不下”的话,将一斤牛肉独自吞下,那就不是用“智障”二字可以解释的问题,而必须用上“不通人性”四个字了!
五、这种“恐怖和残忍”不是饿死人的特有标志
杨继绳在《墓碑》前言中“精雕细刻”了他父亲伸出的一只手:
这只手和上生物解剖课时看到的人体骨骼标本上的手差不多,外面虽然有一层干枯的皮,但没有遮住骨骼上每一处的凸起和凹陷!看到这只手,我心里陡起一阵酸楚和震撼:原来通常说的“瘦得皮包骨”是这样的恐怖和残忍!
他在这里将其父的手当成了饿死人的特有象征和独有的标志进行喧染,好像他父亲的这只手就可以作为饿死的证据。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只有饿死的人才会有一只这样的手吗?难道其他因疾病死亡的人就不会出现这种“恐怖和残忍”的瘦得皮包骨的手!
我读中学只比杨继绳低一届,记忆中无论初中高中都没有生物解剖课,人体骨骼标本肯定是没有看过的。读初中时,只看到老师做过几个简单的物理化学小实验,到了高中,学校虽然有了物理化学试验室,但也没有生物标本室,湘潭市当时是湘潭地区(包括今日湘潭、株洲,韶山三市)的所在地,我们市二中的教学条件与市一中不相上下,料想绝不至于次于湖北浠水县一中的。所以,杨继绳若说是在中学上生物课看过人体骨骼标本,我是绝对不会相信。若说是后来在大学上生物解剖课看到过,他又是学的拖拉机制造专业,上的应是拖拉机“解剖”课,看的标本应该是拖拉机。
今天的浠水一中估计也没有保存人体骨骼标本的!
所以,我认为,杨继绳的此语又是一句信口胡谄的话,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这个场景:
“原来通常说的‘瘦得皮包骨’是这样的恐怖和残忍”啊!
六、人的生命对于饥饿的忍受极限
在完全断绝食物的情况下,健康人的生命极限是多少?试举两例:
例1、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灾时期,5月20日18时左右,绵竹市金花镇响水沟煤矿和城墙岩煤矿中4名矿工在被困196个小时后被空降兵某部救出。他们分别是赖正平、肖永军、黄伯明、陈运新。(200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例2、2002年3月7日晚10时左右,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城关乡焦家凹锦阳煤矿二矿发生透水事故,7名矿工被困井下。21天之后的27日下午5时许,19岁矿工杨显斌获救生还。被救出时神志非常清醒,只是身体非常虚弱。(大江网郑州讯)
这几位长时间处于恶劣环境和饥渴状态中的幸存者,说明了人的生命对于饥渴的忍受能力是非常强的。
央视九台曾经播出过《美国国家公园全记录》,其中有这样一个信息:
18世纪,美国有位叫杜鲁门·埃佛茨的人随同探险队在黄石地区(今黄石国家公园)探险时,与探险队失去联系,独自一人在冰天雪地中在没有粮食吃草根的情况下在无穷无尽的恐惧中行走了三十七天被人发现而脱险。当时体重尽剩22公斤,被温泉灼伤的手则瘦得酷似鸟爪了。
这37天还不是其生命忍受饥饿的极限,因为他还没有倒下,因为他同时还受着严寒的侵蚀,如果没有冰雪吞噬身体储备的能量,他会坚持得更久!
七、杨继绳父亲不是饿死的
1、从他比埃佛茨等人具有的相对生存优势分析
相对于被困井下的矿工,杨继绳父亲有充足的新鲜空气,还有一个比较舒适的休息地方,野外还可以给他提供一些代食品,如花生苗和野菜之类。缺乏这些优势的被困矿工坚持了20多天而没有死亡。
相对于埃佛茨,杨父的生存条件更不不知“优越”了多少倍。埃佛茨除了饥饿外还承受着严寒冷冻的袭击,而且还 必须在不停的行进中去寻找生机。他坚持了37天没有倒下。
根据前面第四节分析,杨继绳回家吃牛肉时应该还没有断粮迹象。其家乡何时断粮?有没有断过粮?由于杨继绳述说其父的饿死过程多有矛盾,所以,还是一个问号。
假定是在杨继绳吃牛肉那天以后开始断粮,其父到4月底即饿晕又致饿死,坚持的时间最多一个多月,有可能不到一个月。作为一个健康人,在花生苗之类的野菜尚未断绝的情况下,这样不耐饥饿,也是很不可信的。
2、从他比其他社员具有的相对生存优势分析
2009年,我特意注册了一个《炎黄论坛》账号,把《一个弥天大谎——墓碑作者之父不是饿死的》发出。但很快就被删除,包括账号。后来,看到该论坛“shao1949”一篇反驳文章。他认为肿病病因“主要是过度疲劳和营养不良”。就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营养不良”的因素,杨父与其他人处于同样状况,而“过度疲劳”则绝对与他无缘了。其他人都要从事诸如修水库、炼钢铁、耕种等繁重体力劳动,而他父亲的工作就是看养一条小水牛,这是当时生产队最轻松最自由自在的一项劳动。如果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就相当于今天一些人养的一只宠物了。杨继绳也在《前言》中讲述了他和父亲与小水牛相伴的乐趣。所以,如果不是其自身肌体的缘固,杨继绳家乡因肿病“饿死”的这一“个别现象”,无论如何轮不到他的父亲。
3、从杨父临死前的状况分析
据杨继绳说,其父是去买盐时因饿极倒在半路上的。人在极度饥饿时出现心发慌、眼发黑、头发昏的现象,甚至昏倒也是有的。不过,只要进了食物,症状便会自然消失。杨继绳家离学校仅20华里路程,从同乡到学校送信至杨继绳随同回家,行程也只有40华里,赶急走,5个来小时就到家了。这时候的杨父,并未昏死,嘴还能嘟啷手还能动,而且神志清醒,如果仅仅是饥饿的原因,杨继绳带回的三斤大米就是救饥的灵丹妙药,即使自己不能吞咽,即使饿得昏迷不醒,只要灌进一点流汁便可起死回生!遗憾的是,等杨继绳熬好稀饭时,他却不能下咽了,在三天后死去。
一个刚刚还在路上行走的只是因饥饿太甚而昏倒在地的人,几个小时后就不能进食流汁,令人难以置信!一个只是因饥饿太甚的人,在饿晕倒地的三天后就死去,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这种现象的发生,合理的解释应是突发某种疾病。
八、杨继绳的父亲属于正常死亡
根据上面的几点分析,现在,我们对于杨父的“饿死”不能不添上一个问号了。
他真的是饿死的吗?不是的,他的死,另有原因。
据杨继承在自序中提到的:其父(养父)生于1889年(光绪15年)农历6月6日。而他父亲死的时间则是在“1959年4月底”的三天以后。这就是说,他父亲死时已经快满七十岁了,只差一个月!
到了这样年纪的人,身体机能已经全面衰退老化,进入了疾病高发的阶段。在当时那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由于感染疾病而导致迅速死亡是常见的事。
我的父亲在1960年也差点死去——当时才四十来岁,患了钩虫病。这样的病,在今天是绝对不至于死人的。但是在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山区,就成了绝症,一是无处救治,二是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病。幸亏我有一个姨祖母在湘潭市,听我说起这个情况,让我把父亲接到她家住下,她又带我父亲到湘潭人民医院看了病,就治好了。
假如没有这位姨祖母,我的父亲肯定也在这个大饥荒中死去了。当然这是不能算饿死,虽然确实也挨了饿的。不过,如果我想要发泄什么,或者想要达到别的什么目的,我也可以说成是饿死,而且,描写死状的文字可能也不会亚于上面的那个特写,可能还会更悲惨!更让人不忍卒读,更让人潸然泪下!
所以,由父亲当时的患病,我联想到杨继绳父亲的死,主要原因应该也是患病,应是病死而不是饿死!
当然,如果有人精心陪护,杨继绳的父亲也有可能不至于三天后去世。而据杨继接受采访时所说分析得出,他是没有在家陪护其父的(见《二问杨继绳》)。
当然,如果有条件送医院,提供及时的医治和营养补充,其父的生命再延续几年也有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客观条件来讨论问题。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六、七十岁的农村老人,患了不治之症或是有治的重症,是不可能送医院救治的。即使是今天的农村,也很少有送医院救治。至少我们家乡还是如此。譬如我的二姑父胡菊和,是株洲市政公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支部书记,退休后定居乡下老家。2003年,70多岁的姑妈得脑溢血,经本地医生救治,由卧床到可以扶着坐起,如送医院治疗应该还有一些好转。可是,姑父任凭子女怎么劝,始终坚持不送医院,致使姑母病情加重,一年多后死去。姑母去世不到两年,他自己也病了,也是坚持不进医院,到株洲的儿子家去了一趟,就回到老家坐以待毙。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还算比较好,又有公费医疗,花的都是国家的钱,可他就是不愿意花。反正我们那里好像成了“习俗”,上了年纪的人患病,请本地医生瞧一下然后就听天由命了。治不好的就当“老病”就当“寿终”也就是当正常死亡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年人无疾而终的很少很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老病而终,连江南体育app下载入口 周总理也没有例外。像小说中的笑死程咬金估计很可能是作者杜撰的一个故事,即真有其事,也不会有几位老人摊上这样的幸运。
所以,老年人的老病而终与年轻人的染疾身亡对于人们的感情和感受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在今天一些稍微富裕的农家,老人亡故的丧事,大吹大擂的就好像是大操大办着一桩大喜事,根本就找不到一点悲伤的影子!
在那个人均寿命才五十多岁的年代里(解放前为三十五岁),杨继绳的父亲已经达到了“寿比南山”的“古来稀”高寿,可是,杨继绳还不知足,面对着父亲的老病寿终,他还要哭穷哭饿哭饿死,不花钱哄着大家替他父亲哭丧送灵掉眼泪。不知他究竟安的是一颗什么心!
九、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杨继绳父亲是因老病而寿终,与饥饿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如果杨继绳真要为饿死的亡灵立墓碑,他就必须把他那位“正直善良”的父亲从碑首抹掉,将亡灵的数字由“3600万人”改成“35999999” 人才行,否则,他描写的那些天南海北故事,都会被他父亲的“假饿死”弄得暗然失色而变得一文不值!
附:百问杨继绳·前言与目录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发帖:
http://www.wyzxwk.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