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社会建设的推进器

作者: 徐仁立 来源:江南app网址 2016-08-30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使老区人民从简单的淳朴到高尚的自觉,是当今革命老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红色旅游具有社会建设功能,能够通过发展经济、创建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途径,实现社会建设的目标。充分认识这一功能和意义,对于推动老区社会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革命老区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建设,先后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等决策。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自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发展红色旅游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自2004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以来,红色旅游对促进老区社会建设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早在2010年最早阐述此问题。充分认识这种作用,对于继续推进红色旅游发展与当今老区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红色旅游的社会建设功能及其实现

(一)红色旅游社会建设功能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更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目前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目前主要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些举措和发展红色旅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发展,就业率提高,收入增加,思想文化建设加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等。

(二)红色旅游社会建设功能的实现途径

1、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能够促进偏远、落后的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促进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投资增多了,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人文社会环境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提高国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够促进革命老区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保护当地特色文化,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当地居民的精神风貌,促进革命老区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和谐社会建设的自然环境要求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要求。红色旅游资源是稀缺资源,红色旅游地的生态资源也是稀缺资源,保护好才能利用好。为此要加大对红色旅游及其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杜绝滥占乱建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红色旅游产业化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恶性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到开发和保护相互协调,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这不仅是红色旅游,更是农村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较艰苦。让革命老区尽快发展起来,让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加快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红色旅游社会建设功能实现的意义

(一)发展红色旅游是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发展红色旅游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是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之后,我国政府出台的又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决策,是中国在20世纪后期先后实施的“四沿”(沿海、沿江、沿线、沿边)改革开放战略的延续和深化。虽然“四沿”的开放网络覆盖全国版图,但那些“四不沿”的革命老区依然受惠不多。当年就是因为这种“四不沿”的区位特性,成为国民党政府统治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薄弱环节,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今天,这种“四不沿”的区位特性,成为制约革命老区开放发展的硬件障碍。所以,红色旅游和老区振兴规划的出台,就像当年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样,又一次抓住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力争作出一篇大文章,填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盲点,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再向纵深推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小区域到大区域,再到小区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重新回到点的过程,形成点、线、面错综交织、同时推进的多元化区域经济格局。国家对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域、线路和景点的开发,正显示了这种向小区域和点回归的最新走向。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增长极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以及两个快速增长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另外,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决策,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沿海小区域独秀,走向东南沿海、大西北、东北和中部四大区域争奇斗艳。然而,由于前述综合原因,在这一进程中,昔日革命老区受惠十分有限,成为内陆地区开发振兴三大战略的盲点,造成内陆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又一深层表现。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和红色旅游规划的实施,重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点的推出,是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三大内陆板块的盲点上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这三大内陆板块内部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这是一种新的小区域开发战略,它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触及小区域内的深层结构失衡问题。实施这些规划,就是要把这些战略支点纳入区域经济大战略中,从革命老区资源优势出发制定的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切实可行的开发战略。这是从面到点的回归,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日趋精致化的标志,最终形成点、线、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态势。而振兴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公平公正。具体表现在:

1、发展红色旅游能够缩小革命老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红色旅游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市场经营模式,它已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和谐社会的构建首要一条就是在经济上得到发展,物质上得到满足,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是名副其实的能够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富民工程。同时,随着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开展,必然促进革命老区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以及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对加快赶上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有不少的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红色旅游也是优化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布局,帮助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自然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通过开发红色旅游来培育地方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有助于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彩色旅游资源传播出来,从而拓展和丰富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业结构和布局,壮大旅游业主导甚至支柱产业地位。同样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将相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广西百色推行以“邓小平足迹之旅”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当年该市旅游收入就近亿元;贵州的红色旅游与自然山水游、少数民族风情游相伴而生,形成了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旅游产业,每年吸引大量不同层次、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中外游客,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2004年,贵州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67.5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5%,其中红色旅游的贡献率在三分之一以上。

3、发展红色旅游也是一次社会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使整个社会进一步趋向公平、公正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社会工程,也是一次收入再分配的过程,有助于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红色旅游是一个统筹协调发展的过程,红、绿、古并举,东、中、西部联动,统筹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而且实施“红色旅游”工程,有助于老区与发达地区一样,形成目标统一、措施系统、操作规范和相对公平的扶持政策,从而增加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发展红色旅游也是社会福利的优化。根据新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如果既定资源配置经过调整能够使某些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优的。就红色旅游区而言,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业,可以增加红色旅游区人民的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改善当地人们的福利水平,且不会损坏和降低其他地区人们的福利,使社会福利整体向最优状态趋近。

(二)发展红色旅游是全面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讲:

1、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为老区培植新产业。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求农村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开发就是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将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当地经济的亮点甚至是支柱产业。而培植新的产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2)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红色旅游在乡村的开发不仅能争取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更多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外商对项目进行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

3)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新农村科学规划。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有助于形成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同时在农村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 “村容整洁”的建设目标。如井冈山以“和谐乡村”为主题,将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开展村庄整治,开发“乡村体验游”,农村发展与旅游相结合,把旅游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发展。开发相关旅游商品,使其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红米饭、南瓜汤等红色旅游食品受到游客的欢迎,竹凉席、根雕等红色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加工生产得到发展。同时,改造了农村环境,建设了一批环境整洁、生态良好、村风文明的特色旅游文化村、生态村和民俗村。

2、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农民身边的红色旅游产品传输给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红色旅游产业实质是服务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红色旅游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民,这样就会使政府增加对农民教育的重视,同时在市场的引导和现实的教育下,农民自身也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从而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农民。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能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礼貌的公民。发展农村旅游,由于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3)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旅游对于环境、景观卫生及整洁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以及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革命老区和外界的文化交流,引起老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能有效帮助老区人民改掉陈规陋习,提高文化修养,为老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4)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老区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展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老区特色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会使老区有意识地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较完整地保护老区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从而使老区的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精神财富。其次,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推动老区特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时代某种文化的意义会有所不同。老区特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积淀形成的,在当今新时代仍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老区文化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使之适应现代潮流与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对挖掘出来的文化进行规范与提升,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老区特色文化。再次,是宣传并弘扬老区特色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的品牌营销,极大地宣传和推广了红色文化。旅游者对老区特色文化的憧憬、遐想等所导致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旅游者前往红色旅游景区以满足需求,加深对特色文化的理解;同时向家人、朋友、同事等口头宣传了老区文化,使他们朝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境界迈进,使红色文化得以弘扬的传承。当然,也要注意功利主义、重金主义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环境的冲击、破坏,防止过度的商业开发引起的物价上涨,导致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

3、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拓宽农民就业途径,促进农村社会问题的破解

解决农村闲置人口的就业问题。现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包括革命老区中有很多农民都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即所谓的劳务输出,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民就业的暂时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劳务输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就近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红色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就业人数相对其他产业要多,能够提供许多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发展红色旅游也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间接的就业机会。如促进金融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农特产品生产、工艺美术品、纪念品制造等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的渠道,极大地缓解当地老区农民的就业压力。如井冈山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小井村,过去村里年人均收入仅300元左右,如今39户人家,有的经营工艺纪念品,有的开餐馆,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毛泽东旧居所在地的大井村,全村共45户人家,172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他们享受到“红色旅游”带来的诸多好处。毛泽东旧居旺季时每日游客的到访量2000人次左右,淡季每日也有500人次左右。二期规划提出,到2015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累计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00万人。

4、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提升革命老区形象

发展红色旅游为革命老区宣传自身、提高形象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红色旅游对于提升革命老区形象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红色旅游改变了许多人思想上存在的老区落后的观念。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形式。革命老区地处偏远之地,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深深的影响人们,再加上文化水平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并以自身较为时尚的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影响老区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改掉自身陈规陋习,提高文化修养,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外来者对老区产生美好的印象,并通过口碑效应,让更多的人对老区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使老区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其次,红色旅游向外人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老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革命老区基本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与外界的经济、社会联系很少。而红色旅游首先带来的是旅游客源地的人员的位移,并由人的流动带来的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等。这样,老区不再只是神秘的老区,而是一个开放的老区,从而树立革命老区新形象。如江西省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大省,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并且这一品牌正以更高的旋律、更强的后劲唱响中华、走向世界。从而有效地宣传了江西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也有效地宣传了江西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助于提升江西老区形象,树立江西的新形象。

(三)红色旅游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润滑剂”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升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色旅游能够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红色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1、红色旅游能够发挥维系和谐社会的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作为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能够激励全体人民为共同理想、信念而团结奋斗。我国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起着不可或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红色旅游是传播红色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红色旅游在休闲娱乐中传播红色文化,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红色旅游能够发挥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而成为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是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只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传播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3、红色旅游能够发挥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建设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红色旅游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接力人,红色旅游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旅游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就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其次,红色旅游有助于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红色旅游与文化不仅能够作为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而不断深化和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而且通过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深厚的中国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人们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红色旅游文化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最后,红色旅游文化能够主导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地域性、民族性突出。既有优秀特色文化,也有落后文化影响。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整合、发展和创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使之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而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4、发展红色旅游提升了我国居民休闲娱乐方式的层次和品位

旅游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高层次消费活动,是人们在达到基本生存层次上升华出的高层次生活状态,是人们在自己物质家园中建立精神家园的心灵需求。而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远离封建迷信、甚至“黄、赌、毒”等落后甚至违法娱乐休闲方式,从而提升了我国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层次和品位。据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庙宇8.4万座,教徒3亿。红色旅游的开展使人们的生活内容变的丰富多彩,愉悦情怀,健康向上,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可见,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在历史遗迹中感悟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休闲娱乐,人们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有效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参考资料:

1)徐仁立,《红色旅游发展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2)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2

(作者:百色学院旅游学院教授,江南体育竞技中心 广西工作委员会主任,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0
0
0
0
0